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性困境及其路径

2021-02-13 06:08石红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跨学科女性主义

石红梅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361005)

对于进行女性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同仁们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回答女性学理论基础和学科独立性问题。女性学有自己的理论吗?女性学是一门学科吗?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回应女性学的合法性,也关乎女性学在高等教育建制中的地位和发展。

一、女性学具有学术合法性

从历史上看,“学科”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指知识体系本身,二是围绕着教育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制度。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新论》中认为,学科包含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上的涵义[1]。依此定义,学科的第一个要求是有符合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包括特定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定方法论、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著作,等等,这关系学科的学术合法性的确立。学科的第二个要求是指落实学科在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时的制度,如组织机构、行政编制、资金资助等,这是学科行政和社会合法性确立的前提。基于此,我们认为女性学的学科性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由学术共同体对其理论体系等进行认可;二是在行政和社会范围内是否承认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那么女性学是一门学科吗?

女性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出现了大量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具备学科成立的第一个条件,即学术合法性。仔细梳理中国女性学理论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女性学理论大体可以分成三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二是社会性别理论;三是其他的女权主义理论。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着重分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妇女的生存和发展,在历史的脉络中探索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注重劳动性别分工和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Gender),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及其由此形成的观念、结构和制度形成。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强调把女性问题置于性别关系的结构和社会制度中进行分析,为女性主义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纷繁的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方法、视角和框架阐释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并提出对此社会现象的种种解决办法,形成了多个学派,譬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还有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它强调自由、平等和理性,主张通过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消除性别差异,争取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主要关注的是理性与情感的问题。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是人类最基本的压迫,对妇女的压迫是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他们主张“生物学革命”,认为生理特征和功能不改善的话,女性不可能解放,它主要关注的是自然与文化的问题。他们往往从生育、性、抚育以及异性恋等束缚女性的社会现实中寻找突破。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主张通过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改变来取得女性地位的提高。该流派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地位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倡导女性主义斗争,并认为包括家务劳动的斗争要融入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它主要关注的是公领域与私领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重视物质和经济因素对妇女地位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除了阶级和种族的压迫外,还关注男权制。他们接纳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异化概念,也承认他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再生产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应用到了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领域,分析的重点是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丰富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两性关系及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解构了男性统治的意识形态,为女性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和权力创造了条件。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则结合个体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生活情境分析女性思维、行为、角色期待、职业规划等,关注点是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以西蒙·波伏娃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则借用存在主义本体论的思想,分析了女性作为他者的存在,主张如果妇女要成为自我、主体,应采取行动和措施摆脱男性的控制。生态女性主义则批评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赞扬女性更接近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共融共生,以此思考了人类的发展方式和人类的未来。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则更多关注了女性压迫的根源,认为文化、种族和民族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把女性主义的研究视野推向了更加广泛的范围,纳入了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第三世界等各个国家的女性具体的情境分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借鉴和吸收社会性别理论以及其他各流派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以民族和国家解放带领妇女解放,男女亲密合作共同参与政治社会生活,坚持男女平等且有组织推进妇女发展,女性发展与社会行动密切结合的特色鲜明的妇女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正在以自身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风格丰富与发展着女性学理论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在纷繁的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各种流派并不是绝对地分割,而是互相交织的,即便是同在激进女性主义流派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行动的表征;另外,各流派也有自己的边界,存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譬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的若干主张,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就不一定完全接受。作为心理分析的女性主义则更加注重对个人层面细致而具体的研究,对于妇女的从属或受压迫的现实,社会性别理论也侧重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从本体论上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在不断解构的过程中,使建构变得更为困难。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者则关注女性受压迫的文化和民族的根源。相较经济学中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女性主义理论更强调人与人的相互联结性和利他色彩,在这一点上,生态女性主义者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联发展到了极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着妇女解放的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妇女发展,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和发展着的理论。

很显然,女性学理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界定的领域中不断地发展着,并且令人振奋的是,女性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并没有在现实社会的各种挑战前退缩。每一种女性主义的探讨都对女性学理论建设作出了丰富而持久的贡献,都推动着妇女的认识,所有这些理论合起来助力妇女赢得自由,一步步接近解放的目标。女性学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意识、女性的经验,重视倾听女性的声音,分析女性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向男权制既定的性别秩序提出质疑,既有对传统知识的质疑和挑战,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发展和重新阐释。女性学尊重其他学科的既有成果,呈现出独特的女性学学科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女性作为人的生存、发展规律,以及在性别关系中的地位变化的过程。女性学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更加客观、多元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识体系。其实,在不同时代,男性也会受压迫,但他们是作为一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受到压迫,而不是作为男性受到压迫。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向男权制提出挑战,它以女性为研究对象,把女性群体因其性别而受到的不同对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的现象、历史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进行学科研究,最终使社会中所有的个人(包括男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全人类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正如禹燕在《女性人类学》中所说,人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由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构成[2],那么不管男性或女性,他(她)都是一个包含这三维存在的完整的人。以人为导向研究问题,是女性学追求的目标。

由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女性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大量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广为流传。学科的学理(学术)合法性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女性学都明确回答了,女性学在学术上具有合法性。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应该是解决女性学学科的行政和社会合法性问题,即大学内部机构层面,如组织机构、行政编制、资金资助等是否能保障女性学持续发展。在这点上笔者同意王珺老师所进行的判断:从知识、认识层面的学科建设,女性学学科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恐怕是在高校内部的组织建构层面遇到的制度性瓶颈[3]。

二、女性学突破行政和社会合法性困境的三条径路

众所周知,一方面,女性学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科建制中取得行政和社会合法性地位,以确保其机构、人员和资金的保障;但另一方面,女性学目前确实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质疑,需要我们从事女性学研究的同仁们作出积极回应,以取得女性学行政和社会合法性,完成独立学科的设置。在有“为”才有位的思路下,回应制度困境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女性学理论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女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有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借着深厚的理论体系,女性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许多研究成果为传统学科的研究者们重视并引用。应该说,女性学的兴起给原有的传统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女性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同现有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对话和交锋,它的学术地位在不断得到巩固。但女性学的理论始终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断地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地回应时代的问题。女性学要想成为一门学科,获得体制内的认可,解决行政合法性的问题,就必须再花力气加大理论建设的力度和程度。未来的女性学理论要进一步强化本土化,亦即如何面向具体的国情和现实构建富有特色的女性学。女性受压迫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的,但在女性群体内部,各国发生压迫的机制并不相同,特别是针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女性学理论,需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可能要与本国具体的妇女运动和行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推进和完善。未来的女性学要进一步坚定研究立场。女性学的研究主张女性立场,注重倾听女性声音,但我们始终是本着还原历史客观的态度进行女性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持科学中立态度,尽可能地展现客观的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未来女性学要更加重视全球化进程。随着经济、文化、信息、科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女性学要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中考察女性的生存现实,基于女性学鲜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女性学理论也需要谋求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的联合,以实现女性总体的解放,最后实现人的解放。在中国,我们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定女性学立场,在本土化方面下功夫,未来中国的女性学需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具体的妇女工作实践,形成新的研究范式,为丰富和发展目前的女性学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二是充分发挥女性学跨学科的特点,使女性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其发展的过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最初的研究一般是把性别作为一个变量进行性别差异的比较分析,这时候的女性研究还是呈现为一种在男权主导的学科下附属的状态或者是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性别差异的分析是一种无意识的;之后,妇女/性别逐步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入相关学科的研究视域,女性的主体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研究和分析往往以女性群体为主,为女性利益服务;再次,女性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形成专门研究妇女/性别的独立学科;最后,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它们之间形成多学科、跨学科联手合作研究的格局。综合国内女性学建设的情况,我们认为女性学学科建设大体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并存的状况。在学理上我们已经有学术共同体在进行研究且成果丰富,我们的研究主题明确、研究对象和学术话语规范,但是我们学科还面临学科行政和社会合法化的挑战。可喜的是,在中国的女性学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一方面在积极努力地争取行政和社会合法化,同时我们也与其他学科不断地互动,真正以自身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形成跨学科联手的大格局。在目前女性学学科还未取得行政合法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女性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研究,不断确立和强化女性学的地位。

运用多学科、学科间和跨学科的方法,可以以性别的视角以及与性别相关的视角对其他学科中涉及的问题或领域进行研究,这是女性学的优势和特色。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女性学的跨学科特色都非常明显。女性学以自身独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与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融合,特别是在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得到了跨学科的实践。女性学在发展过程中,将女性与民族、国家、阶级、地区、宗教、性倾向等放在一起研究问题,这些社会范围涉及到了众多的学科,也就使得女性学的跨学科研究空间越来越大。

在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女性学因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所以影响其成为独立学科。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女性学学科的独立性及其跨学科特点的误读。许多学科自成独立的学科,但并不影响它的跨学科特点,譬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女性学是一门学科,只是在高等教育建制中能否有一席之地,能否取得行政建制的合法性,这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但我们不能依据目前女性学存在的状况,或者它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而认定它不能是一门学科。女性学之所以能跨学科,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彼此联系,互相能够借鉴,可以共同推进。女性学可以借由女性视角或社会性别视角与现有的各个学科相结合,使现有学科的研究中多一个维度进行分析,或者增加女性议题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这些学科的研究视域,进而在女性学的影响下,也会对原有在这些学科内的男性中心视角、男权话语体系进行修正。其实目前在许多高校已经出现了女性哲学、女性政治学、女性经济学、女性文学、女性史学、女性美学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是一级、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女性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入其他学科,可以启发和丰富这些学科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通过此种跨学科的研究,也可以反观当前学科建制中存在的不足,发现传统学科的体系和范式的缺陷,找到学科制度建设未来的方向。譬如当我们加入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中国目前青年劳动力人口结构时,我们就会发现由于性别偏见,有可能使年轻女性劳动力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因为女性学介入研究,我们发现对社会中许多的议题和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我们甚至可以从需求层面进一步认识市场,重新审视就业。内含性别平等理念的女性学进入各个学科,使各学科对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对问题的判断及解决有了新的维度,也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政策建议。这可能可以倒逼我们高度重视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行政合法性问题。

三是设置交叉学科,壮大女性学分支学科。回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理论及实践,其发展的重要路径就是以交叉学科走进高等教育体制的。妇女/性别学(Women/gender’s studies)作为由多学科、跨学科构成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在交叉学科广泛讨论时形成和壮大起来的。美洲、欧洲和亚州许多国家妇女/性别学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学界对于交叉学科的认识始于1980年代。1985年中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2006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北京大学成立。2011年3月1日教育部开始施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第一次提出“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交叉学科重视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并强调相互改变。交叉学科能在高校设置,为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厦门大学在此方面作了尝试,2012年厦门大学借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时机,设置了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4],目前运行平稳。2020年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借交叉学科的发展,可将女性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交融起来,一起合作研究女性学和其他学科所关注的问题。依此路径,女性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女性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女性学、经济女性学、政治女性学、心理女性学等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将不断地充实和壮大女性学学科。在与别的学科交叉的过程中,女性学在其学科体系中将不断形成不同于女性社会学的社会女性学,不同于女性经济学的经济女性学等,这些女性学的分支学科不是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属,不仅仅是用性别变量或视角去丰富其他学科,而是作为女性学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女性学。其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在理论基础上,集合社会性别理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女性主义理论、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等,将其作为基础的理论;在研究重点上,更多地关注与解释男女两性在各种参与机会以及资源占有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主要成因。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倾向于发出女性的声音,倾听女性的诉说,让女性自己叙述并给出解释,力图在研究过程与方法使用上确保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男女平等女性目标的实现。在交叉学科中形成的女性学分支学科强调研究者和所进行的研究均秉持女性学的立场,充分尊重女性,倾听女性声音,按照学科建设的历史和知识逻辑对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整合和建构,以女性学引领建设这些分支学科。女性学分支学科以女性学为基点,整合各学科深厚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女性学学科体系,也会真正形成女性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实力,最终做大做强女性学。

196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的平权运动,女性学在西方兴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学迅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进展都比较缓慢。当前,女性学的人才队伍面临代际交替,女性学的行政合法性还未获得突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学的议题备受各界关注,理论与社会行动的联结成为女性学发展新的样态。女性学正以其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现实回应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理论是学科的根基所在,对学科起到支撑的作用,女性学的工作者们要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结合变化着的实践推进女性学的理论建设,在女性学行政建制遇到瓶颈的当下,女性学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都可以增加学科的影响力,从而为其取得行政合法性准备好条件。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跨学科女性主义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