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2021-02-23 06:5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旨奶奶色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李 莉

在我们这个世界,“色彩”是无处不在的,所有物体都有其独特的色彩。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幼儿阶段有属于绘画的色彩,小学阶段有属于语言的色彩,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大融合的理念下,将美术与语文、文化与语文、历史艺术与语文相融合,在小学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探索的新领域。

著名教育家洪镇涛在其《语文教学本体改革》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语言学习上来,即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色彩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负载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色彩教学是对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一、抓住色彩,“结构”文章

文章的结构,简言之就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所谓“骨架”,就是支撑,要能够挑起所有的内容;所谓组织,它要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有先后、有顺序、有清晰的思路。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它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等。一篇好的文章,结构上必定是完整的,有头有尾、前后照应、上下连贯的;脉络上一定是清晰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主次有序的。将手中的具体材料借助某种特定的色彩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简单,脉络清楚明晰。

以《蚕姑娘》为例,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到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重点在蚕的生长。“黑姑娘”变成“黄姑娘”“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条串起了“蚕姑娘”整个生长过程的“色彩线”,去体会文章结构的完整、脉络的清晰。同时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抓住每段开始的四个四字词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去体会“蚕姑娘”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色彩的变化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支架。

又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全诗充满了色彩感。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比喻“大自然”,形象贴切、引人遐思。全诗共六小节,诗人从“祖国敞开绿色的大门”深情召唤起笔,又以“祖国敞开绿色的大门”再次深情召唤收束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构思精巧。这一“绿色的课本”神奇、美妙、生机蓬勃、充满活力,不能让它一直合在那儿,我们要“去打开”,这就是诗歌的主线。较之《蚕姑娘》,这首诗歌描写的意象要复杂得多,但文章脉络依然清晰。围绕如何打开,诗人启发我们要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去聆听禽鸟的鸣叫,去欣赏野花的绽放。翠竹挺拔、松柏苍劲、青山风光无限、绿水浩瀚深邃……对这些意象虽无具体色彩描写,但一个浓妆淡抹的“绿色”却始终贯穿全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一“绿色”,就可以理顺整篇文章。

二、抓住色彩,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曾说过,“写文章遣词造句必须清楚明白,先把话说清楚了,然后才能求生动”。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中语言的准确、恰当是前提,其次才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和优美。

(一)抓住色彩,学习文章用词的恰当准确、凝练通俗

炼词炼句、斟词酌句的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北师大版语文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故事选了进去。文章将王安石推敲“绿”字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并将为何诗中“绿”字用得最准确、最能将江南的韵味表达出来也直接呈现在了教材中。一个闪光的色彩词“绿”,因为用得恰当、合适,成了提挈全诗的“诗眼”,也使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流传。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凝练的语言不仅可以使文章含蓄、耐读,还可以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小学生在说话、写作文时重犯啰唆的毛病。

(二)抓住色彩,学习语句的生动有趣、语段的画面感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因为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有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都有待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色彩语言,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在语言处理上借助了随处可见的色彩,巧妙地将其融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中,将深刻的哲理用浅显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比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散文诗,先写大树之美,把有着浓密枝叶的大树比作“大地上升起”的“一朵绿色的云”,有实物有色彩。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此去联想大树的茂盛、活力。文章接着描绘叶子之美,叶子的美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内在。作者通过叶子颜色的变化,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叶子的“一生”:从春的“嫩绿”写到夏“肥美”,又从夏的葱翠写到秋的“变黄”和冬的“凋零”。叶子颜色的变化是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的一条线。

此外,为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文章的语言很有画面感,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在脑中可以浮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色彩是随处可见、可感可知的,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利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色彩同样显示出了其重要性。

《少年王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

这是对雨后美景的描写,通过色彩勾勒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画面色彩丰富、饱满,景物错落有致,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阳光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强烈,色调彼此协调。面对如此美景,少年王冕都在感慨,真是“人在画图中”。通过色彩描绘出的这一幅水彩画,学生很快就可以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三、抓住色彩,挖掘主旨

主旨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中心意思,它统领全篇,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虽然在不同的文体中,主旨的习惯叫法不同,但它们都是作者写作目的的集中体现。

主旨和材料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主旨就是文章的“灵魂”,它直接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挖掘主旨,我们可以借助色彩这一重要工具。

如《奶奶的白发》是一篇赞扬祖孙两代亲情的课文。文章围绕奶奶“雪白雪白”的头发展开对话:

“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从奶奶充满爱意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出了奶奶的辛劳。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孙子的懂事、对奶奶的关心以及儿童特有的天真,都在“这白发还会变黑吗”的疑问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黑”与“白”的讨论中,一种朴素而感人的亲情跃然纸上,文章的主旨得到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同样是描写亲情,《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文章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儿子栽花、父亲赏花。作者调动感官,从颜色和芳香两方面去写“儿子种的花全开了”“姹紫嫣红”“阵阵芳香”,仅仅两个词就能引发读者无数的联想与想象。背景是彩霞染红的天空,近景是色彩缤纷的花朵与脑海中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多么美好温馨。面对此情此景,父亲欣赏的是姹紫嫣红的花朵,想到的是儿子长途奔波来到身边、顾不上休息为自己种花的情景,体会到的则是浓浓的父子亲情。作者利用色彩,寥寥数笔勾勒出的这一幅赏花图,文章父爱子、子爱父这一主旨得以凸显。通过色彩的提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色彩教学不仅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色彩教学的引入也为小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框架、雕琢文章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我们应该树立教学色彩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教学色彩材料,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带领学生在色彩的美景里不断提高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主旨奶奶色彩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奶奶驾到
神奇的色彩(上)
平淡真实显主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