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2021-02-23 06:50河北衡水中学杜文星
天津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子历史探究

河北衡水中学 杜文星

探究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养。学生具备了探究性思维,就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深入分析问题,进入历史学习的更深层次。学生具备了探究思维能力,也会通过各种路径探究历史知识,其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也能同步提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手段进行探究学习。

一、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开展自主探究

传统的高中教学,教师常常运用讲解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听讲与机械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精神在学生身上很难体现出来,只是死记硬背教师给的答案,而不会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采取自主探究方式完成知识建构。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条件。

例如《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本节知识点较多,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灌输,很难引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因此,教师必须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如重农抑商政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积极与消极意义?抑商政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如重农抑商的政策内容及历史背景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明确答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哪些积极与消极作用以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等,可以通过学生互动讨论,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观念与观念的交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以达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与点拨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适时引导和评价,避免小组探究活动脱离方向,确保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探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探究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主人翁精神,克服对教师的依赖,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机械地利用教师强加的观点解释历史问题,其实问题是驱动学生深入探究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促进探究兴趣与动力的提高。在课堂上针对学习重点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百家争鸣》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说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什么是“仁”?在社会中应该怎样做到“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孔子关于“仁”“孝”的言论及论述,让学生阅读理解,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孔子对“仁”“孝”的内涵是如何阐释的?让学生理解多给父母钱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孝”,所谓“仁”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主张以道德去感化他人,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所谓的“孝”,就是尊敬父母,对父母极尽关爱,这才是真正的“仁”“孝”。那么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尽孝呢,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最后,使学生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他人的“仁”,要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对他人要有博大宽厚的态度;对父母的孝,要体现在对自身的呵护上,要善待自己。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没有任何权利。不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孝”是对家庭最大的“仁”。我们的“仁”和“孝”不只体现在家庭中,还体现在社会中,孔子提出了一个受到人们认可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孔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仁爱的基础上,孔子还倡导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倡导诚信为本和以德育人,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根据“了解孔子思想”这一教学重点,并且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探究,随着探究层次逐渐加深,学生对孔子思想的内涵也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增强学生探究动力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及重点设置相关学习任务,通过合作探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任务具有驱动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借助高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从而增强学生探究动力,有效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本课如果按传统教学讲解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分组并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探究。如:(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中有哪些重大外交活动,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2)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意义是什么?(3)谈谈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做出的努力对于国内与国际发展的意义……小组探究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听取各组探究结果的汇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对各小组进行评分式量化评价,以激励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探究知识,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围绕历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强化训练,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孔子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