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采薇』

2021-02-24 09:31李素芬乙常青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
课外语文 2021年35期
关键词:伯夷采薇杨柳依依

⊙李素芬 乙常青(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在今河北卢龙县南)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即周武王姬发)载木主(灵牌),号为‘文王’,东伐纣(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姜尚)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这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就借指隐居生活。

“采薇”的“薇”不是蔷薇。《尔雅》这样解释“薇”:“薇,垂水。”“注”说:“生于水边。”“疏”说:“草生于水滨,而枝叶垂于水者曰薇。”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薇,似藿(豆叶)。”总之,“薇”是在水边生长的一种豆类野菜。《诗经·召南·草虫》唱道:“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妇女们采的“薇”跟“蕨”都是山上的野菜。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鱼虫疏》说:“薇,山菜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得更清楚:“一名野豌豆,一名大巢菜。生麦田及原隰中。《本草》云:‘非水草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现代人认为“薇”就是巢菜,豆科,多年生草本,结荚暴,可以入药,嫩芽可以食用。“薇”虽然“作蔬入羹皆宜”,但伯夷叔齐连续采食三年,不吃其他食物,难免营养不良而饿死。

“薇”因凭借伯夷叔齐而名垂青史,“采薇”则成为隐逸避世的行为符号。“薇”和“采薇”都是唐诗习见习用的意象。如王维的《送綦母潜落第还乡》:“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杜甫的《别董颧》:“当念著白帽,采薇青云端。”钱起的《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李频的《嵩山夜还》:“家住东皋去,好采旧山薇。”许浑的《卧病(时在京都)》:“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盂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等等。

“采薇”除了表现隐逸高义之外,还充当怀乡的文学意象。《诗经·小雅·采薇》以“采薇”为起兴,以“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吟唱:“采薇采薇,薇亦作(长出幼苗)止。”“采薇采薇,薇亦柔(长出柔嫩的茎叶)止。”“采薇采薇,薇亦刚(长成刚硬的枝条)止。”诗篇词意逐层推进,写出一位戍守多年的征夫在返乡途中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的情景。诗歌最后一章尤为有名,被誉为《诗经》中最好的诗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征夫回想当初自己出征时,杨柳随风飘拂;如今走在回家路上,却是大雪纷飞。他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又渴又饿,满心的伤感悲戚,有谁理解他思念家园亲人的哀痛啊!“采薇”跟“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一起构成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境界之一。

猜你喜欢
伯夷采薇杨柳依依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过 往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杨柳
妖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