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攀枝花市产业转型史梳理

2021-03-02 01:18冯仲鑫
关键词:产业转型

冯仲鑫

【摘  要】作为一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年轻移民城市,攀枝花因矿而兴、因钢而兴的重工业城市形象深入人心。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攀枝花市的老支柱产业面临困境,亟待转型发展。论文从攀枝花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历史入手,说明一个重工业城市是如何通过产业转型来克服产能过剩导致的衰退问题,揭示当前康养产业对攀枝花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Abstract】As a young immigrant city born in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Panzhihua's image of a heavy industrial city that emerged from minerals and steel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th the current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old pillar industries of Panzhihua City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ne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y of Panzhihu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a heavy industrial city overcomes the recession problem caused by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current health care industry to Panzhihu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史;攀枝花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nzhihua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21)01-0051-02

1 攀枝花市概况

据攀枝花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其GDP为1010.13亿元,常住人口为121.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66.77%。攀枝花市辖区内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攀钢集团、钢城集团与中国十九冶集团这三大国企为攀枝花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攀枝花拥有较为便利的货运交通,G5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承担着攀枝花北上成都、南下昆明的客货公路运输任务,建在市区山顶的支线机场为全市提供了航空交通服务,1970年建成的老成昆铁路承担了全市大部分的货运任务,在客运上,经由攀枝花站到成都和昆明的普通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分别为14h和5h,2020年初通车的成昆铁路复线攀昆段将攀枝花到昆明的时间缩短为2h。攀枝花的城建结构主要为条带状,沿着金沙江河谷地带不断延伸,其也是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教育、医疗高地。

2 钢铁产业的困境

攀枝花这座三线城市的建立离不开攀钢。2008年之后,受国内产品供给过剩、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钢铁产业链产品价格逐步走低,最低时一斤普通的螺纹钢的售价与一斤大白菜的售价相当,到2010年钢价才有所回升。钢铁售价的走低带来的是攀钢集团的大幅亏损,亏损带来的是整个攀钢上下游产业链的衰败,如矿石停产、裁减员工、人才流失等一连串社会经济问题。连续的亏损让攀钢在全国钢铁产业中的地位也逐年下降,从2000年粗钢产量占全国的2.82%下降到2010年的1%,减少了一倍多。同时,攀钢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早在2004年攀枝花市就成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其实大部分三线建设城市都面临这样的棘手问题,只有重工业这样一个单一经济支柱,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需求形势,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与社会现实倒逼着产业转型的推进。

3 第一产业的转型探索

攀枝花的产业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钢铁产业的衰落让攀枝花市的执政者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拥有的资源禀赋,适宜发展水果种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始走进上层视野,攀枝花的水果产业,尤其是攀枝花芒果,与主要芒果产区的芒果上市期是错开的,成熟较晚却品质优越,深为大众所喜爱。2010年以来,由攀枝花市政府牵头上报农业部批准后,开始对“攀枝花芒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此举迅速提升了攀枝花芒果的知名度,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对芒果产业的大力宣传与扶持,芒果开始成为攀枝花市的新地标。正是借着攀枝花市大力发展芒果产业的东风,陆续吸引年轻人开拓创新芒果产业,攀枝花目前芒果行业的标杆企业“26度果园”也是在此时成立的,最初仅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尝试,主要就是在攀枝花寻找质量上乘的芒果贴牌包装后进行销售,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其开始和全市优质芒果种植农业合作社合作供货,同时,拓宽电子商务的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借着土地流转制度实施的东风,其开始不断经营自己的芒果农场,拓宽产业链,开辟自己直营的优质芒果种植农场,再发展到餐饮、采摘、住宿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加入,逐步形成了集种植、销售、消费于一体的芒果农家乐产业模式。目前,顺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26度果园”的直营农场开始在种植基地中建立起了芒果博物馆与植物园,为全市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也常常吸引大学生回攀工作。攀枝花市政府还逐步重视与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攀枝花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对芒果展开科研,不断提升其种植水平与质量,成立了多所南亚热带作物专门研究机构。攀枝花用芒果为自己打响了产业转型的第一枪,2018年攀枝花芒果种植总面积57万亩,产值30亿元。

4 第三产业的转型探索

第一产业助推攀枝花经济初步转型后,产业链得到延长和扩展,第三产业也实现了繁荣。最初的芒果农家乐模式是主要针对本地人的周末休闲,基本没有考虑到外地人。随后,由于攀枝花冬天温暖宜人的气候,这些农家乐开始逐步接待自发组织到这里旅游过冬的省内退休老人,经过他们的口耳相传,攀枝花适宜老年人过冬的形象呼之欲出。到2010年,就已经自发地形成了这些省内的退休老人来到攀枝花寻觅一家农家乐吃住行,一个月结清一次相应款项的现状,形成了康养产业的最初雏形。之后,政府发现了这个契机开始逐步规范和引导相关产业,这种康养模式从郊区的农家乐开始,逐步向市区发展,形成了从大酒店到农家乐的多元服务结构,服务的项目也从单纯的吃住棋牌扩展到养生讲坛、护理、老年健身、民族风情体验等多样化活动。为了规范整个产业,攀枝花政府每年通过宣传渠道会发布在本地区内政府备案的康养机构价格、提供的服务和联系电话,市区的大部分康养机构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质量,发展至今大部分都能接收失能、残疾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料,甚至还能提供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引导。经过多年的探索,2019年底攀枝花市正式发布了康养产业地方标准,标准的发布让第三产业转型有据可依,提供了政策上的规范和引导,让康养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攀枝花市统计局数据,从2010年到2019年,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由4.1∶73.8∶22.1调整为9.1∶54.5∶36.4,第三產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从13.7%提升到35.9%,全年旅游收入从42.01亿元提升到415.86亿元,接待人数从705.21万人次提升到3014.81万人次,这得都得益于康养产业的东风。

攀枝花的城市宣传口号的演变是攀枝花市向康养产业转型的缩影。2010年之前,攀枝花的宣传口号一直是沿用已久的“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以及“阳光花城”这段宣传语。2009年底,攀枝花开始参加旅游推介会,在昆明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攀枝花正式亮出了“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宣传标语,既说明了城建特点,又说明了气候宜人。得益于推介会的效果,攀枝花全年旅游收入为34.77亿元,同比增长23.7%,之后攀枝花市统计公报旅游部分就加入了旅行社部分。2010年,由省旅游局和攀枝花市联合举办了攀枝花欢乐阳光节,这是攀枝花第一次举办以自己命名的旅游盛会,在这次盛会上攀枝花正式打出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口号,开始明确自己的旅游定位。2013年,攀枝花与相邻的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三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从官方层面上正式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同年,在攀枝花过冬的候鸟老人达到3万余人,80%来自成都。2016年,攀枝花市与著名康养胜地秦皇岛市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借助其影响力提出了“北有秦皇岛,南有攀枝花”的宣传语,同时,在省内重要交通集散地都开始使用“孝敬爸妈,请到攀枝花”的宣传标语。据市老龄办数据,2016年从外地到攀枝花过冬的老人达到了15万人,比2013年提高了五倍,也出现更多来自外省的老年人群体。2017年,攀枝花市报告明确提出五个“康养+”发展目标,与农业、工业、医疗、旅游和运动五个方面深度融合,同时,攀枝花的旅游业开始向文化转型,攀枝花独特且又切合老人经历的三线建设文化便成为文化康养旅游最好的选择。2019年,攀枝花的最新城市宣传标语“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孕育出炉,从文化和康养上双重定义,可以说这个城市形象十分切合攀枝花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

5 攀枝花产业转型中的几点思考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转型至关重要,目前,攀枝花市只有一条向南连通昆明的快速铁路,虽然其有宜西攀大(丽)高铁、新机场的规划,但是距建成投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此外,攀枝花打造康养产业需要更好的人居环境,而工业生产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同时,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工业的持续创收,康养产业的发展就是无根之木,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是攀枝花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康养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进一步探索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每一个人的消费都需要精打细算,如何让百姓和游客得到康养产业发展的实惠,又能实现康养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李东.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对策——以攀枝花市为例[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2021-01-04].https://doi.org/10.19676/j.cnki.1672-6995.000531.

【2】高铭蔓.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3】王玉鹏.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4】刘桓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攀枝花产业转型对策研究与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服务为宗旨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