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闹春话厂甸

2021-03-03 05:08袁家方
北京纪事 2021年2期
关键词:琉璃厂闹元宵文昌

袁家方

快过年了。逛厂甸的念想又时不时地浮上心头。

过年,对北京人而言,逛厂甸是必须的节目。甚至年节见面,也多有“逛厂甸了吗” 的问候,好像过春节没逛厂甸,就是一大缺憾。怪不得“厂甸”在2006年就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歌灯会闹元宵

“厂甸”在北京话里有两个含义。

“厂甸”,又称“窑甸”,所指琉璃窑厂宽阔的空场。烧制琉璃瓦件,不但要有窑,还需大片空地放置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故被称为“厂甸”或“窑甸”。由此,厂甸亦为琉璃厂的别称。其二是“厂甸灯市”的简称。

厂甸灯市,源于明清时的灯会。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春节中一个盛大的节目,是春节的高潮。在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是唯一一个以“闹”字打头的。“闹”,在这里有团圆、欢聚、红红火火、喧腾快乐、尽情释放的含义,这也是元宵节被称为中国式的全民狂欢节的原因。

《帝京景物略》云:“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太乙,即太一。隋唐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

汉文帝时,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东汉明帝笃信佛教,依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的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令皇宫、官府及天下百姓也都张灯敬佛。祭祀、礼佛、民俗三项活动叠加,使元宵节越过越热闹,规模越来越大,节庆时间越来越长。

据《帝京景物略》所说,灯会起始于汉代;初唐始有上元节张灯;盛唐时上元节张灯三日;北宋则增为五日;逮至南宋,六夜;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正月十三进入高潮,到十七落灯,历时整整10天。清代的元宵节则缩短为4天,但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要是算上“上灯”前的准备,也至少一周的时间了。如此说来,闹元宵从宋时起,到明、清,一直都是一闹就是一周甚至更长的时候。所以,称其为古时的“黄金周”“狂欢节”━━名副其实。

古时闹元宵的“狂欢”曾是怎样的情景,从唐代“踏歌”能窥豹一斑。“踏歌”,是古时一种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汉代已有,至唐时盛行。

公元713年元宵节,据唐代张《朝野佥载》记载,朝廷就曾组织过几千人参加的踏歌。“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又捡选“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盛装打扮,与宫女一起,2000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这个庞大的歌舞盛会。其规模可与今天的大型团体操媲美。

如果给元宵节一个文化定位,应该说它是中华民族春节时的大团圆大聚会大庆典!庆贺春天的到来,庆贺民族的团结、兴旺。

所以,闹元宵一闹就是2000年,绵延至今。

所以,一到元宵节,男女老少,不分我村你寨,不分乡村城市,神州大地上各民族的人们,就在闹元宵中,走出家门,在鞭炮炸响、花鼓咚咚、童声嘹亮的欢声笑语中,亲亲热热地一起欢聚。

就在这欢聚的喧闹、喜庆中,一个新的春天━━喜气洋洋、精神爽亮地━━来了!

从灯市口到琉璃厂

明代北京的灯市,起初在今东城区的灯市口。这地名留存了当年灯市的痕迹。

《帝京景物略》的“灯市”条,用了500余字,把明代北京的灯市写得活灵活现。文章中说:京城的灯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白天这里是灯节大集市。各地的珍寶奇异、古董和服装百货“九市开场,货随队分”。市场拥挤到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入夜,市场变成了歌舞灯会。有钱人家早早地租下街道两旁的市楼,以为观灯。“楼一楹,旦一夕,赁至数百缗者。”租金昂贵,非一般人家力所能及。

天黑了,街道两旁店铺、人家张挂出各种材质、造型的彩灯,争奇斗艳。还有音乐、歌舞、杂技巡街表演,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忽然,烟花腾空而起,鞭炮炸响,人们的惊叫声、喝彩声和歌声、丝竹曲响混杂其中,灯市的高潮迭起。

白天的“市”,从早到晚;夜晚的“灯”,通宵达旦。这就是当年京城的“灯市”。而且,灯市的热闹,还蔓延到整个京城,乃至城郊。

明嘉靖年间,为皇宫的安全,灯市移到正阳门外等处。清初灯市则在琉璃厂兴旺起来。

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康熙年间,“经窑厂监督汪文柏之倡议,建筑房舍,招商承租,自此商贾云集,乃成喧市”,“其后灯市又在此举行,游人益众,遂有光厂之称”。

又,《帝京岁时纪胜》(刊印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 “上元” 条称:“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是以冠盖蹁跹,绣衣络绎。而城市张灯,自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永夕,金吾不禁。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

“琉璃厂店”条则说:琉璃厂……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遍笙箫,宝马香车游士女。”

琉璃厂一带的庙宇,有吕祖祠、观音阁、火神庙等,岁初也有庙会。如厂门东的吕祖祠,在灯市期间,就“烧香者尤众”。火神庙更是厂甸灯市的中心热点。有庙会的“捧柴”,更烧旺了灯市的热火。

乾隆修四库全书,琉璃厂成为典籍汇聚的文化大漩涡,这里的年初灯市,愈发兴盛。 “逛厂甸”成了北京人岁首一种特殊的聚会、特殊的文化娱乐活动。

再向厂甸问蕴藉

厂甸灯市,一般是从旧历的正月初二开到正月十六,凡十五日。除了琉璃厂自身的店铺外,在这里的空场和街巷胡同两旁,还搭起了许多彩棚。据《帝京岁时纪胜》称,灯市上,“灯屏琉璃,万盏棚悬”,又有“图书充栋,宝玩填街”以及“百货云集”。

马芷庠先生所著《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述了民国时期的厂甸:

海王村:在琉璃厂中间,为明清时琉璃厂厂甸旧址……自清初罢禁灯市后,厂甸遂为春正游览之地。窑门外百货竞陈、商肆错列,图书字画更为大宗。迤东之火神庙更为古玩商之荟萃处。门东之吕祖祠香火甚盛。

……每届岁首,由初一至十五日止设临时市场半月,自海王村起,北至和平门,南至臧家桥,商肆罗列,画棚栉比,车马喧阗,游人摩肩,为北平春市之冠。

数年前政府提倡阳历,禁用阴历,而春正之市场遂改于阳历岁首。但因习俗难改,游人甚少,因循商人之请,复有旧历岁首仍举行春节临时市场。其中商品除古玩玉器、图书字画之外,则以儿童之玩具、食品为大宗。尤以糖葫芦、气球、风车、空竹及玻璃制之扑扑蹦为应时之玩具,倘逾此半月期间则卖者绝少。

据1931年春节厂甸大略统计,有商贩1000余户,其中古玩玉器300余户,玩具类200余户,用品类100余户,其他200余户。

抗战胜利后的厂甸,虽“残灯末庙”萧条冷落,但逛厂甸的人次仍在20万左右,是当时北京人口的1/5。

1963年的厂甸,据当时报纸刊载,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有750多个货摊,货摊从和平门护城河桥头,一直摆到虎坊桥十字路口,游人高达400多万人次。

和一般集市庙会不同的是,厂甸以书籍、古玩、字画、文房用品,以及民间手工艺品为主角,因而被称为“文市”。

书摊、古玩摊、字画棚,是厂甸上最文静的地界儿。尽管市声喧阗,但这里逛厂甸的人们,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置身边的震耳欲聋于不顾。尤其书摊古玩摊,总要在大节展示所藏,就更吸引不同层次与需求的学人。便是大学问家,也格外看重厂甸。鲁迅先生居京14年,每年春节必逛厂甸。1913年的厂甸灯市,半月间竟去了7回,算起来,共达40多次。先生在厂甸淘得古籍、古玩,是总有斩获而归。

字画棚就不一样了。多有三五成群,盯住某幅字画,揣摩斟酌,细语悄声大半天,旁人不知其所云。乐器摊铺排着笙箫管笛,不知是哪位突然拉起京胡,弄上一段“夜深沉”,或者就是摊主献技,让周边瞬间鸦雀无声,琴声戛然,响起一片高声喝彩。

厂甸汇聚了北京及京畿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有数十种。如“毛猴”,即用中药辛夷、蝉蜕做成的猴子造型。蜡制瓜果梨桃,放在果盘里,几可乱真。还有蜡制的小黄鸭、青蛙等,漂浮在玻璃鱼缸里,逗着人去伸手触摸。还有风筝、空竹、面人、泥人、鬃人、剪纸、绒花,竹木制的刀枪剑戟,小腰鼓及微型的镲、锣等铜响器,等等。

在厂甸,各种民间传统小吃大行于市。如艾窝窝、煎灌肠、驴打滚、年糕、扒糕、茶汤、豌豆黄、豌豆粥、豆汁、爆肚,等等。似乎没吃传统小吃,就不算是逛厂甸了。这种品尝,不单是看着小吃的模样尝滋味,更是看着现场制作的手艺展示!一经见过,终生难忘。

逛厂甸最富标志性的收获,是近两米长的“大糖葫芦”、垂至腰间的山里红串成的“大佛珠”,还有秫秸秆制作的大风车和竹制的空竹……

一片人流潮涌之中,多少只手擎着火红的糖葫芦、五颜六色嘎嘎欢笑的风车,胸前挂着大山里红佛珠“项链”。孩子们等不及到家就嗡嗡地抖起空竹,放起响脆的鞭炮,或者挥舞着刚刚买下的刀枪比试起来。那时,你才能知道什么叫“红红火火”。

特别要提到,厂甸灯市最热闹的地方,在东琉璃厂的火神庙和文昌馆。

《琉璃厂小志》中说:“琉璃厂於前清年间,已成书市,四方来京会试之举子暨朝野文人,恒视此为消遣岁月之地。书商获利既丰,辄归功文昌之保佑,遂建馆祀之,此琉璃厂文昌馆之所由来。书肆最忌火灾,迷信者祀火神以求免,此又琉璃厂火神庙之所由来。”所以,这两处馆庙,是琉璃厂商賈最重要的祀典之地。

琉璃厂的火神庙有两处:一在东琉璃厂东(路北),现在已经修复;一在小沙土园4号(路西),即北直文昌会馆之前身。文昌馆也有两处:一在东琉璃厂路北,火神庙东,为琉璃厂书业中的江西人所建;一在小沙土园火神庙,为琉璃厂书业中河北人所建,称北直文昌会馆。两馆都于每年二月初三文昌诞辰日献戏酬神。

灯市期间,四九城的书店、古玩铺、字画店、南纸店等则纷纷从各处赶来,像回家过春节一样,在厂甸摆摊设点。火神庙、文昌馆,不但有珠宝玉器、文玩字画等摊点,还有行业同仁的祭拜及联谊活动,更吸引游人观看,自然成了逛厂甸必至之地。

这是一个京城书业、古玩业、书画业、文具业的大聚会,用今天的话讲,是京城文化商业界的年节大聚会。聚会的地点━━琉璃厂,似乎,那里是他们行业发源、始祖老屋的象征地。聚会的形式━━回归到“摆地摊”━━回到祖先创业时的“本初”。过春节,国人讲究“阖家团圆”。店铺过春节,原来和每个人一样,也是要“回家团聚”,也要给老祖宗拜年!

它们把京城和京畿的手艺人也聚集到厂甸来了,用风车清亮的欢唱,空竹浑厚的鸣响,用绢花、绒花的富丽堂皇,泥人、面人的栩栩如生,脸谱的张扬,小金鱼大眼睛不解的观望,绘画出厂甸的五彩斑斓。鹰盘燕颤的风筝也升上天空,俯瞰厂甸的风光。还会有谁家的鸽子飞上蓝天,拖曳着鸽哨悠悠的鸣响,洒下春天的欢唱。四九城鞭炮的炸响此起彼伏,仿佛在为逛厂甸的人们鼓噪、助兴。一派喜气洋洋,一派春风得意。有人夹着刚刚淘到的书籍,或提着新置办的纸笔砚墨,带着新春的振奋,匆匆而去。

这是一个北京独有的特殊集市,是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社会所有阶层的人们共庆新春的文化大聚会、大联欢。

藏民族的雪顿节,有个隆重的“晒大佛”仪礼。将崇敬的佛像抬到山坡上,展示在阳光下,顶礼膜拜。

在北京,春节,各行各业各界各族的人们,在一年的起始,用先人留下的典籍、器物,用世代传承的技艺,用扶老携幼的礼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高擎起,展示欣赏,顶礼膜拜,宣扬播撒。这是一个民族的大聚会,民族文化的大聚会大狂欢。

这就是厂甸灯市,这就是琉璃厂文化乃至京味文化的经典、精粹之地。

厂甸灯市,你可知道其中的蕴意?

编辑  郎永

猜你喜欢
琉璃厂闹元宵文昌
猜灯谜闹元宵
闹元宵
文昌发射场暮色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闹元宵
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琉璃厂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