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哪吒形象的演变与创新

2021-03-04 07:31马艺明
牡丹 2021年2期
关键词:敖丙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现象级电影,本文主要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发展以及电影的创新方面进行论述,对哪吒的形象做探讨。哪吒的形象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自然与每个时代的思想对于此形象的创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来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传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僧侣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大量佛教人物在此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凉《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有着关于哪吒的最早记载,“毗沙门天王那罗鸠婆(简称“那吒”)”。

关于哪吒的口头传说,在汉以后就已传入,唐代佛教作品已有关于哪吒的记载。哪吒梵文名为那吒,宋代以后成为固定范式。直到明清时期,小说与戏曲流行起来,“那吒”开始被写作“哪吒”,逐渐脱离佛教形象,向着文学形象发展。

(二)三太子称谓的由来

在印度文学《摩罗衍那》中,毗沙门天王是古印度守护北方的神明,佛陀令其擎舍利塔,所以又叫作托塔天王。传入中国后,其形象不断演变,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明。由于统治者推崇,毗沙门天王形象流传开来。唐贞观年间,在西北战事中,有毗沙门天王显灵、派神兵救援的说法。

在唐不空所译专著《毗沙门仪轨》中,“今第三子哪吒捧塔随天王”,由此,哪吒毗沙门天王第三子的身份明晰起来。毗沙门天王信仰传入中原,哪吒作为三子,随着毗沙门天王显圣。至明清时期,哪吒三太子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哪吒从佛教信仰成为民间信仰。

(三)哪吒三头六臂的忿怒形象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说:“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哪吒拥有三头六臂,造型奇特,与其父亲同是维护佛法的神明。作为鬼王,他的职责是降妖除魔。所以,哪吒多以忿怒形象出现,以显示勇猛神威。佛教的忿怒不同于常人的愤怒,愤怒是内心与外相皆怒,而忿怒是外相愤怒,内心慈悲。外表的狞厉与内心的慈悲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哪吒的慈悲心肠。

二、哪吒形象的本土化发展

(一)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

哪吒与李靖成为父子,是佛道融合的典型。李靖原是唐代军事家,因为官方推动,个人形象不断神化,成为战神。到晚唐时期,李靖已成为执掌风雨的道教神明。

李靖所领导的战争大多发生在西北地区,这也是毗沙门天王信仰的主要地域。李靖不断神化的过程中,毗沙门天王也走下神坛,变成了口口相传的战神。官方所主导的造神和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是两人融合的政治与文化因素。

元代《七国春秋平话后集·乐毅图齐》已有“毗沙门托塔李天王”的字样,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三子,自然被嫁接到了李靖的故事里,成为李靖第三子。佛道融合发展之后,哪吒也成为道教神明。

(二)哪吒形象的儿童化

哪吒形象传入中原后,不断趋于本土化,由忿怒的形象成为儿童形象。唐宋之时,哪吒显圣,而忿怒形象不符合当时审美,佛经中偶然出现的童子身却为人接受,因此后世多以孩童形象作为哪吒真身。哪吒的法器也由佛经中的戟转变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本土化法器。他已不再是单纯的佛教神明,不断出现在各种通俗小说中,成为文学形象。

明代追求个性解放,哪吒形象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文学人物。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哪吒闹海的故事正是受到了童心说的影响。杀死夜叉,只是因为夜叉面目丑陋,他私以为夜叉是妖怪,善恶评判完全出于本心,是超脱俗世的赤子之心。

(三)《封神演义》中的完整阐述

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做出了最完整的阐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主要来源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重构与创新。哪吒的武器包括火尖抢、风火轮和伴生的乾坤圈与混天绫,是综合许多作品而成。后世对哪吒形象的溯源多来自《封神演义》,其确立了哪吒的道教形象。

封神之战中,哪吒为保周大先锋,是玉虚门第三代传人、姜尚手下得力干将。哪吒从顽皮的孩童成为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他身上不仅有着佛教悲天悯人的思想,也融合了道教贵生济世的教义,同时又与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密不可分,是三教合一的典型人物。

三、哪吒形象的创新与现代化

(一)与敖丙的朋友关系

自《封神演义》以来,以至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与龙王的儿子敖丙是敌对关系。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敖丙休戚相关,两人本是天地混沌孕育而成的灵丸与魔丸,而后被元始天尊一分为二,两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彼此命运的羁绊。几年之后,两人在东海相识,哪吒的所作所为不被世人理解,敖丙作为龙族唯一的希望也深感困扰,自然而然成为对方唯一的朋友。

故事经过这样的改编,更加适合儿童观看。哪吒顽童形象在这样的冲击下淡化,哪吒不再是一個残忍神明,人们将原有的愚孝观念进行稀释,淡化哪吒形象中的缺点,将其塑造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儿童英雄。哪吒整体的形象更为和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为现代文化接受。电影最后,敖丙帮哪吒抗击天雷,给观众展示了友情的可贵,对儿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父子关系与家庭观念的新阐释

以前版本,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都是敌对的,包括哪吒剔骨析肉以还父母,因为哪吒杀死了敖丙,四海龙王要水淹陈唐关,李靖作为哪吒的父亲,胆小怕事,要杀掉哪吒平息龙王怒火。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用这种残忍的方式选择了自杀。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哪吒在翠屏山立庙,而李靖却残忍捣毁了哪吒的神像。其家庭观念淡漠,母亲形象也较为平庸。

在电影里,李靖却是一个性情中人。当得知哪吒寿命十分短暂时,他想去找元始天尊得到解决之法,但元始天尊的远游导致他不得不用一个符咒把将雷劫引渡到自己身上,李靖与夫人镇守陈唐关,父母都被塑造为英雄人物。

电影强调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哪吒一家都具有英雄主义精神,哪吒即使身为魔丸,生来邪恶,也会受到家庭影响,成为一个英雄。家庭对他的教育,也成功抑制了他内心的阴暗。社会对他的不接纳会助长他魔性。这就涉及仁爱和友善。宽容是美好的品德,这是电影想要传达给家长和儿童的理念。

(三)人定胜天的儒家思想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乾坤圈不再是武器,甚至对哪吒来说是束缚,用来抑制体内的魔性,让他不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在与敖丙的大战中,哪吒为了不失去理智,强硬解开了乾坤圈的一半,让自己有能力抗衡的同时,不至于迷失自己。这契合了电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人通过努力是可以把握自然规律,改变自己命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而这一思想与现代文化倡导的奋斗精神不谋而合。人们不再相信鬼神之说,而更加把个人的发展归结于自身的努力。电影恰恰通过对哪吒故事的创新改编告诉人们,哪吒天性本恶,能通过努力变成一个好人,那么人们更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取,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从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之子起始,到中国本土化之后发展成为李靖之子,再到现在电影的全新阐释与塑造,每个时代都赋予哪吒形象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意义。

(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马艺明(1997-),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敖丙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的悲剧性解读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关于哪吒艺术形象价值转向研究
坏孩子和好孩子,你爱哪一个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