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魔鬼形象

2021-03-04 07:31高书婵
牡丹 2021年2期
关键词:兰德玛格丽特魔鬼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其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段使小说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塑造的典型魔鬼形象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不少亮点。

一、《大师和玛格丽特》中魔鬼形象的原型

宗教、神话、文学及幻想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即为原型。原型在文学中则表现为明显具有遗传性的主题和题材。沃兰德是世界魔鬼史上的经典魔鬼形象之一,尽管他是那样独特的存在,但是其身上仍不可避免地顯现出许多文学作品中魔鬼的特点,《圣经》历史故事中的撒旦和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原型。

在《圣经》历史故事中,魔鬼处于上帝的对立面,他会引诱人犯下罪行,甚至连身为救世主的耶稣受难都和魔鬼脱不了干系。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沃兰德也和撒旦一样身兼试炼和诱人堕落的职能。撒旦用尽一切卑劣手段考验约伯,沃兰德则通过幻术考验莫斯科的全体居民。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莫斯科的经济高速发展,然而人们的精神状况是否跟上了物质的高速发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沃兰德降临了莫斯科,并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对莫斯科市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大考验。此外,沃兰德及其随从结束试炼后准备离开莫斯科时,莫斯科城内熊熊大火的景象也不能不使人想起《圣经》故事中人间天火蔓延的场景。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靡菲斯特藐视人类,总是试图消解人类的一切努力,阻止他们积极向上,始终站在“善”的对立面。而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的形象总给人一种和靡菲斯特魔鬼形象若有若无的重合感。比如,沃兰德在剧院表演“天降卢布”时,见到“体面”的市民们不顾形象哄抢钞票,所有人都为钞票“真实可信的水印纹”和“新印的纸币那美妙绝伦的味儿”变得兴奋和疯狂,场面一度混乱,沃兰德大失所望,说:“他们毕竟都是人。他们都爱钱,倒也历来如此……人类就是爱钱,不管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用皮革,用纸张,青铜还是黄金……都是些凡夫俗子……大体上说,跟从前的人一样……”人们都忘了,这仅仅是个魔术。

二、《大师和玛格丽特》中魔鬼形象的表现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魔鬼沃兰德尽管以撒旦和靡菲斯特为原型,并与这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还是与前两者有区别。首先,他并不邪恶,反而极力否定恶、惩治恶。他对付恶的方法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感化并使之转为善,而是单纯的惩罚,惩治邪恶、公平报应是他的行事原则。其次,对于积极生活努力上进和忏悔赎罪的人,如大师、玛格丽特、彼拉多,沃兰德不仅不侵犯他们,反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沃兰德不像撒旦和靡菲斯特一样为了引诱而引诱,为了作恶而作恶,他引诱试探的对象是那些思想肮脏、行为不端、道德泯灭的坏人。沃兰德诱惑他们作恶,一定会给予作恶者相应的惩戒,使作恶者悔过自新。沃兰德诱惑他们作恶,是因为他们本就心存恶念,这样做是为了揭露他们心中的恶,实施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他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转恶为善。他实际上是在替上帝惩恶扬善,维持人间秩序。比如,“莫文联”的主席别尔利奥兹被车轮轧下头颅,是因为他庸俗自大,妄言上帝不存在又提不出像样的依据;剧院经理斯乔帕被一股神秘力量弄到雅尔塔,是因为他好吃懒做,对本职工作毫不上心,却是勾引妇女的一把好手,是纯粹的社会蛀虫;而房管主任尼卡诺尔·伊万诺维奇私藏外币的罪名不能完全说是被“栽赃”,因为他真的私藏了钱财,虽然是卢布,但足以证明他本来就是以权谋私,贪婪成性……

沃兰德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惩罚恶人,还对积极生活的人予以帮助。比如,沃兰德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就报以极大的善意:大师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一位知识分子,玛格丽特是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妇,大师因其所写的小说被人们攻击,最终不堪重负,烧了手稿躲到精神病院之中,不再理会世事繁杂,玛格丽特则整日为大师忧心、以泪洗面。沃兰德决定帮助这对走投无路的悲情恋人走出困境。他用魔法带玛格丽特脱离了原来憋闷狭隘的家庭,鼓励她和大师一起战胜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并且帮助他们从莫加雷奇的手中夺回地下室,此外,还非常慷慨地给他们留下了一生都用不完的马掌金。不仅如此,沃兰德帮助大师恢复了其珍贵的手稿,带他们一起去往那“宽恕和永久的乐园”。

沃兰德对于忏悔赎罪之人也给予了一定的宽容与谅解,彼拉多就是那个忏悔赎罪的例子。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时空中,他在明知耶舒阿是无罪的情况下,屈于政权和宗教的压力,仍然下令将其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为此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两千年来彼拉多一直坐在圈椅上,圈椅则坐落于当时耶舒阿被处死的那处山顶,惩罚意味显而易见。然而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彼拉多眼睛瞎了,耳朵也聋了,只是不停喃喃自语,为自己曾经的懦弱后悔不迭,为不能与耶舒阿一同探讨世间真理而抱憾。显然,彼拉多已深深忏悔并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在离开之前,沃兰德特意把大师引到彼拉多——他笔下的主人公面前,提醒大师可以解救彼拉多了。大师对着彼拉多大喊:“你自由了!你自由了!他正等着你!”

三、《大师和玛格丽特》中魔鬼形象的意义

布尔加科夫凭借自己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沃兰德这一魔鬼形象加以大胆的艺术改造,可以说,其身上实际承载着的是作家的道德理想,即身为魔鬼的沃兰德不仅进行诱惑和试炼,还拥有“拯救”和“审判”的功能。布尔加科夫通过对魔鬼形象的颠覆来为人们展现一个当代道德命题,在魔鬼形象创作中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创造。

沃兰德到人间来考察人心,其目的是为了向人类证明上帝的存在,使人们对上帝充满敬重。然而,“上帝”在这里不是指传统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而特指有关道德的“绝对律令”或“标准法则”,而它源自人的内心。布尔加科夫之所以选择恶的代表沃兰德来承载其道德理想,不是因为他自暴自弃,反而是内心向善的体现,因为就连恶者都带有善意。虽然布尔加科夫对于传统意义上那种上帝的绝对的善和爱的力量产生了怀疑,但在布尔加科夫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有上帝存在的,只是此时的上帝由基督教义上的上帝变成了道德上帝,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旦失去了上帝的制约,人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世界也会因此失了秩序。

布尔加科夫对于恶的态度在此也表现得很明显。不同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布尔加科夫认为对于善恶应奖惩分明,善良需要呵护,而恶行必须打击,以暴力抗恶是社会所必需且必要的,因此才创造出沃兰德这一形象。作家笔下的魔鬼沃兰德一改往日的作恶形象,褪去人们心中破坏捣乱、为祸人间的印象,摇身一变成为代表道德和公平正义的标杆,他否定恶的存在,惩治恶的行为,对作恶的人施加惩罚并督促其改过自新。也许,布尔加科夫认为爱、宽恕等这些美好品质需要通过“恶”的力量的反衬和介入才能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方能净化人间,惩恶与扬善并举方能引领人类走向正义和公平的永恒。

四、结语

布尔加科夫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这一形象的身上倾注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道德思考与精神诉求:在没有信仰的年代里,唯愿人们心中能长存善念,信仰道德上帝,时刻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我,遵守道德准则;社会方面能够鼓励善行,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必要时可以恶治恶,以敦促人们转恶为善。

(辽宁大学)

作者简介:高书婵(1995-),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兰德玛格丽特魔鬼
逃家小兔
魔鬼也温柔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魔鬼鱼,翻啊翻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中国智库:何时能圆“兰德梦”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