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土地》意境的感悟与分析

2021-03-04 19:44苗晓东
牡丹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土地黄土意境

电影《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主题上都能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意境,本文从构图、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等视听元素去分析和感悟这部经典的优秀作品。

《黄土地》这部电影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会去思考和领会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首配乐中所蕴含、所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部文艺题材电影创作于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王学圻、薛白主演,张艺谋摄像,赵季平配乐。影片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做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痛苦的故事。

一、那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九秒的固定镜头,采用四分之三的不规则边缘构图,画面中四分之三的地方都是黄土,对于天空只留下了很窄的一块,天空总是被赋予自由和希望,那漫无边际的黄土带给人的是贫穷与束缚。电影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与意境,压抑的内心等待解放,仿佛在告诉观众女主在等待一个可以带来自由、带来希望的人出现。一个满是黄土的摇镜头过后,紧接着是一个固定镜头,这也是一個四分之三的构图。相反的是,天空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三,地平线变低,远方缓缓出现一位解放军。虽然从第一个固定镜头到第三个固定镜头只间隔了二十秒,但是当看到第三个镜头中的天空时,观众在情绪上突然有种释放之感,将刚刚压抑的心情释放,认为自由和光明也许会到来。

随着解放军越走越近,人在漫无边际的黄土面前似乎变得不那么渺小。紧接着又是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原摇镜头,画面定格在解放军战士顾青的一个主观镜头上,采用同样的边缘构图,地平线要够着天空。漫漫黄土高坡上有一条路,这条路直通接近天空的那棵树。树代表新生和希望,天空代表自由,但通往它们的路上必须经过那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象征封建束缚与压迫。陈凯歌导演利用镜头语言构图在意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黄土代表着封建与贫穷,解放军和天空则象征希望与自由,在追求新生和自由的路上冲破这漫无边际的黄土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是十分艰难的。对称构图也是电影《黄土地》中运用较多的,翠巧的家中先后都出现了土窑洞的门和窗,其采用典型的拱门形状构图,左右对称,再加上昏暗的灯光似有似无的光晕,压抑的情绪会被不自觉地被带入,同时使人体会到翠巧不想出嫁的悲伤和抑郁。

二、那抹意味深长的色彩

影片《黄土地》中的色彩也是导演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境的重要手段,灰色是这部电影的色彩基调,天没有一点蓝色,只有一片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没有一点绿色,也是灰色一片,这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命运,完美地体现了人物的渺小和暗淡。影片在开始时有一行婚轿队在黄土高原上行走,显得十分渺小,灰黄色的基调将新娘婚轿的红色鲜明地凸显出来,灰黑的生活好像只有结婚那一抹鲜明的红色可以带来点缀,然而那一抹红也不过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

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压迫感和包围感,影片主要使用黄色这一色彩基调,其使用的黄色不是明亮的黄、跳跃的黄,是沉稳甚至还有些压抑的土黄,类似于黄河、窑洞、黄皮肤的色彩,将由内而外的压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内心产生很强烈的想要冲破这无休止的压抑。除了黄色,还大量使用红色,如红盖头、红轿子、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和红马,整个画面的红色带来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在情绪上跌宕起伏,形成明快的节奏感。红色的鲜明与黄色的压抑几次三番想要冲破束缚压抑,只不过都变成了泡影。正如张艺谋导演所说,《黄土地》的色彩理念是“设色取浓郁,不取清淡”。

三、那些直入内心的光线

影片《黄土地》中,灯光的运用以暗调为主,昏暗似乎占据了影片大多数场景,顾青在翠巧家和翠巧父亲第一次交谈,谈话内容涉及订娃娃亲,这在村里人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了。灯光是昏暗的烛光,整个屋子暗到连脸都看不清,但是封建婚姻观念深深映入了人们的内心,在这样一个长期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地方,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光明之路是很难走的。当顾青要离开时,翠巧去找顾青希望能跟他一起回延安部队,顾青因为规矩拒绝翠巧独自离开。此时,顾青所处的环境是略微有些昏暗的,而翠巧在画面中相对较亮,她勇敢地与封建婚姻做斗争去争取自由与爱情,这也是影片中翠巧最为高大的一个画面。她不向命运屈服,努力地抗争,然而最后还是被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所吞噬。

当顾青走后,村里画面都以昏暗为主,似乎希望走了。然而,顾青回到延安时又是另一个场景,晴朗的天空一派光明,锣鼓声天,朗朗乾坤一派喜庆洋洋。明暗对比强烈,当顾青从延安再次返回村子时,整个黄土高坡的画面变得明亮起来,要想冲破封建思想牢笼,人民必须紧跟党走。影片中,每一处光线的明暗不同都是意境的暗示,如束缚与希望、无奈与抗争。

四、那些深深打动人的细节

影片《黄土地》中还有很多十分独特的细节,在配乐上有四个人唱了歌,分别是酒席上的后生、翠巧、憨憨和翠巧她爹。酒席上的后生唱完歌后,顾青夸奖道:“这唱得是真好。”身旁的村里领导随口说:“这后生就是祖辈上穷出了身,都三十大几了,还迎不上个婆媳,光会唱个酸曲。”从村干部的话语和动作中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村民对于民歌的不重视甚至是鄙夷,和顾青此次进村搜集民歌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对比。翠巧的歌声贯穿影片始终,她唱的是关于女儿家的一生,反映了女儿家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影片中,翠巧对于歌曲《镰刀斧头老?头》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好奇到慢慢尝试再到学会,这首歌的学会暗示翠巧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也在增强。憨憨在放羊时给顾青唱歌,唱的是《尿床人》——一首孩子们开玩笑的歌。憨憨很认真地唱完,换来顾青的哈哈大笑,顾青教给了憨憨《镰刀斧头老?头》:“砍开大路工农走,芦花子公鸡飞上墙,救万民靠共产党。”虽然这仅仅是一首歌,但是可以看出党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年轻一代。翠巧爹在顾青走的前一天晚上唱了一首歌,唱的是一位凄苦女人一辈子,这首歌无不透露着悲凉,对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他们来说,无非只有两个字——认命。前一个镜头留给人们太多的想象,这两个镜头间的连接又是那么突然,一种视觉的冲突又给了人们对这两个空间时间的强烈对比,如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

影片中有多处具有象征和有意境的事物,唢呐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会吹响。迎亲队伍把红色的轿子停在翠巧家门前,由喜婆掀起帘子,帘子背后全是空洞洞的,翠巧就这样被送进了这黑暗中,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们共同的悲哀,也是悲剧的使然。在影片的结尾处,顾青出现,从地平线和天空交界处走来,身后一片光明,将希望的意象具象化,告诉众人光明和希望来了。此时的憨憨在与众多求雨人做着反方向的奔跑,他努力冲破拥挤的人群朝顾青也就是希望的方向跑来,也许天空此时下的雨就是为了滋润这干涸的希望。

《黄土地》是一部优秀的经典电影,每一个镜头语言的运用、每一首配乐的插入都恰如其分地引人深思,通过仔细品味每一个画面,人们能体会到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交织在一起,使人深刻体会陈凯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寄托的情感。

(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管学院)

作者简介:苗晓东(1994-),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作、导演艺术、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黄土地黄土意境
《黄土地》画报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不忘黄土地
从黄土地走来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