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2021-03-05 08:06彭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脑组织

彭慧*

(夏邑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夏邑 476400)

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硬化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多由于肥胖、酗酒等因素诱发,在确诊脑出血后需尽早采取治疗措施。目前,外科手术为临床针对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传统开颅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病灶组织,减少脑出血对神经功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改善患者预后。但开颅手术属侵入性操作,容易损伤脑组织血管,甚至加重脑组织受损,且传统开颅手术易损伤皮层功能区,且在开颅的瞬间会导致颅内压大幅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最终诱发一过性脑缺血缺氧,不利于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尤为重要。血肿穿刺引流术属于微创手术,通过术前定位并完成穿刺置管引流,清除局部血肿组织,在脊柱术后术区血肿的治疗中已取得较好应用[1]。结合血肿穿刺引流术的优势,本文研究了将其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8~67岁,平均55.18±3.60岁;脑出血量48~79 mL,平均61.07±3.03 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出现7例,脑叶出血8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1岁,平均55.09±3.64岁;脑出血量50~78 mL,平均61.15±3.09 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4例,丘脑出现5例,脑叶出血7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脑出血时间<72 h。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动脉瘤、颅内占位等其他脑部疾病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肝肾功能异常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者;并发脑疝或脑死亡者;凝血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行全麻,取仰卧,在额颞部皮质处作3 cm马蹄形切口,再使用吸引器抽吸,使用取瘤钳(北京思雅龙凌科贸公司)轻柔的取出凝结血块,最后覆盖硬脑膜并完成缝合。术后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复查。

观察组患者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行局部麻醉,结合患者术前CT片明确血肿部位,并选择最佳穿刺点;使用YL-1型脑室针穿刺,进针5 cm左右,并连接引流管,缓慢抽出血肿;之后连接血肿粉碎器,推注5 mL冲洗液,待排出液体清澈时可拔出粉碎器,放置引流袋。术后注入尿激酶进行辅助引流,闭管2~4 h后开放引流,Bid。穿刺时应避开脑膜血管,引流期间应进行脑脊液检查,并定期复查,当患者血肿剩余量≤10 mL可拔出血肿引流管。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昏迷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疗效[3]:

上下肢瘫痪肌力恢复到5级,能够独立行走为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2级以上,失语、球麻痹并发症有所好转为有效;较术前恢复不明显或病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患者昏迷程度[4]

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昏迷程度,该量表共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意识越清楚。

1.3.3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5]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该量表包含时间定向(5分)、地点定向(5分)、即刻记忆(3分)、注意力及计算力(5分)、延迟记忆(3分)、语言(6分)、视空间(3分)等7个项目进行评测,总分为0~3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认知能力越好。

1.3.4 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术后切口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6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93.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n=30)

2.2 GCS、MMSE评分

术前,两组GCS、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周时,两组GCS、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S、MMSE评分比较(±SD,n=30)

表2 两组GCS、MMSE评分比较(±SD,n=30)

注:与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对比,bP<0.05。

?

2.3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3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630,P=0.031)。

3 讨论

脑出血所导致的占位效应可压迫神经,知识患者出现失语、偏瘫、意识不清等;此外血液可分解释放坏死物质,加重周围脑组织水肿,升高颅内压,严重者可并发脑疝。因此,及时清除血肿、减轻压迫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开颅手术对脑组织创伤性较大,术后易出现创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6]。本研究发现,血肿穿刺引流术能够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分析其原因为:血肿穿刺术可利用软管道与定向技术结合,定位血肿靶点,清除颅内血肿[7];同时,微创引流术还可恢复健康组织的血流灌注,平稳颅内压;此外,血肿穿刺引流术对于脑组织损伤更低,术后并发症更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由于脑出血患者血肿占位刺激血管痉挛会诱发脑水肿和颅内压的增高,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因此本研究观察了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发现,血肿穿刺引流术能够促进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与意识状态的恢复。

这可能是由于血肿穿刺引流术可以及时绕开脑组织后置入引流管,降低脑组织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意识状态与认知功能[8]。

综上所述,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改善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脑组织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