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救国思想研究
——以铁路、港口为例

2021-03-07 20:52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救国港口交通

马 坤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主要著作之一,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其中《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现代化的宏大构想,提出了交通救国的思想。交通救国强调以交通事业的进步带动国家发展。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对国家政权的塑造作用是全方位的:在政治层面上,交通是实现国家独立的试验场;在经济层面上,交通是实业救国的利器;在文化层面上,交通是先进理念传播的重要渠道。

一、《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铁路救国思想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展现的铁路线路不仅仅是交通设施的规划,更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制定了六大铁路系统,包含全国106条铁路线路,20万里,几乎遍布全国。他将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力图用铁路建设打通封闭的现状,促进流动,带动实业发展,摆脱贫困落后局面,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

(二)港口救国思想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系统而详细地描绘了建设世界级港口的宏愿。在书中,孙中山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设计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同时,还要依次修浚与之相连的自然和人工运河,使之利于通航,在有的地段兼顾水力发电[1]。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不仅涉及对港口宏观的设计,而且还有对港口建设具体的分析。如在港口选址和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通航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港口管理上,实行国家管理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或由省营,或由国营,随于民心感其必要,次第采用”[2]。一是个人从事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出资经营的企业。这种经营方式强调国家和地方经营共同推进,在理论上能加速港口的建设。

二、《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救国思想的特征

(一)整体性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从多角度诠释了整体性。无论是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的交通线路的选择,还是结合运输方式的特点通盘分析选址,抑或是结合腹地和城市与交通方式的依存关系角度谋划交通建设,每一处都体现了整体性特点。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通筹全局”随处可见。

1.路港结合展现交通路线全景

路港线路规划结合体现了全局的发展思想。路港合建是结合我国地理区位下的综合考量。我国幅员辽阔,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独特的区位特点要求中国交通事业规划必须将铁路和港口统一考量,不可偏废其一。中国的交通应该以海洋与大陆相统一为建设目标。欲达到此目标,交通大动脉就需要通盘考虑,既需要有铁路交通网的贯穿,打通全身脉络形成“线”,同时也要与港口建设相为配套,疏通局部形成“点”,点线相结合,才能血脉畅通,盘活全身,八脉流通最终汇成国家繁荣的强大动力、才能促进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政治的独立。

2.产业间整体推进

从当时中国铁路的发展情况来看,西北铁路和西北农业发展严重的不匹配,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体现出铁路线路规划更加向西北地区倾斜,即“先充实西北”。西北地区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这不仅是自然条件恶劣的结果,也有历史因素,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则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正如孙中山所言“现在交通运输机关缺乏之故,丰富地域,委为荒壤”[3]。就西北丰富的羊毛资源而言,如果拥有发达的交通设施,可以不断开拓市场,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起来的羊毛产业可以经由铁路运输走国际铁路线,逐步向国外拓展,打进国际市场,到时候我国的西北羊毛产业便可以与阿根廷相媲美。

加速劳动力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东部地区而言,因没有便捷交通沟通西部地区,致使“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其弃自然之惠泽而耗人力与无为”[4]。《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的西北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经滦河谷地,以达多伦诺尔,以海港为出发点,以多伦诺尔为门户,以吸收广漠平原之物产,而由多伦诺尔进展于西北”[4]84。西北铁路系统“以移民与蒙古、新疆之广大无人之境地,消纳长江及沿海充盈之人口为目的,而又以开发北方大港”[4]。交通路线的扩展加速了东西部人口的流动,缓解东部地区资源紧缺,西北人力资源不发达的状况,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以促进三大产业次第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交通路线,具有鲜明的整体发展特点。他利用交通事业对产业发展所起到的无可代替的优势,整合了工业和农业,促使全国经济合理发展。与当时的其他救国思想相比,《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所展现的交通救国思想更加注重平衡性,更加突出整体性考量,更具实际意义。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联系,从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性方面对港口铁路线路进行规划,跳出就交通论交通的局限,转而以发展工业、农业等产业为基础,对交通线路进行全面的设计,这种整体性考量丰富了交通救国思想。

3.线路设计与城市全面发展紧密结合

从铁路港口宏观角度出发,将铁路、港口与腹地经济综合考虑。一方面,对于腹地经济来说,铁路、港口位置选择,能够促进当地实业发展,从经济上来实现救国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铁路、港口来说,腹地环境对于铁路、港口建设稳定性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以广州为例,广州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为交通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在此基础上发展渔业和沿海商埠,全面建设西南铁路系统,拟建广州作为铁路系统终端。广州修铁路,建港口的思想是与广州自然区位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先决条件密不可分的。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展现的是以铁路港口运输方式的自身特点为后盾,以广州的现实为依据,结合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交通设施的先进带动城市整体发展,而非单单强调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是线路设计与城市整体发展紧密结合的经典范例。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交通救国思想另一大特征。在交通思想中,铁路和港口规划更是如此。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反对“闭关锁国”,提倡“门户开放”

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对于线路的具体规划上,把西北各地与北方大港相联系,意在实现连通欧亚,全面促成中国的对外开放。《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的交通线路规划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将世界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断提升国家开放水平,促进交流合作,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使三民主义得以实现于全国,沟通全世界,最终实现大同理想。

2.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提倡“开放主义”

“要想发展实业,非门户开放主义不可”。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连贯国疆极端之铁路系统,大部分皆由外资敷设”[5]。而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状况类似,中国的交通建设也面临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的情形,如果不依靠外部力量,铁路、港口的规划设计便会成为“纸上谈兵”。书中阐述了三种实现开放方法,一、我无资本,利用外资;二、我无人才,利用外国人才;三、我无良好方法,利用外人方法”[5]。他在结合中国国情情况下,指出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效仿美国,实行“开放主义”。

三、《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救国思想的历史贡献

交通救国思想强调交通事业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交通救国思想对民国时期实业发展和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了民国时期的实业潮流兴起

鼓励投资交通建设,加快实业发展。在铁路配套建设方面,建立货车、机车制造厂,以实现满足铁路运输需要;在港口方面,特强调要发展相关产业,增强港口的综合经济功能。在长江等本土原料充沛的地方,要在沿江建立一些大型水泥厂形成与港口密切相关的工业群体。铁路、港口的规划设计有利于发挥交通运输运用,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远距离流动,为实业发展注入活力,从而间接地推动了民初实业热潮的兴起。

(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孙中山视交通建设为国家发展的大动脉,他特别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发展交通事业逐渐被重视起来,特别是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交通救国思想的继承使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大发展,也在早期中国交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铁路港口等交通事业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人类社会向近代迈进,离不开交通事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化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属于后发外生型,其演绎过程极为曲折与艰难。《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提出的以铁路为核心,港口、水路、公路相互促进的一套立体交通体系与规划,促进了电讯业发展、邮政业崛起,新闻媒体进步。这种交通发展思想对处在黑暗的中国经历从自然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具有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在其交通规划中,谋划以铁路为核心的目的是促进实业发展,从而加快国家工业的整体化发展。这种先进思想不仅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且加快了邮政、电讯业等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救国港口交通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繁忙的交通
港口上的笑脸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惠东港口
阅读理解三则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