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同
——从民族融合出发优化景区翻译策略

2021-03-08 00:31景美霞庞中兰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文化背景景区

景美霞 庞中兰

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在带动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层面都有着重大作用。旅游翻译是向非汉语游客翻译汉语的行为,是游客了解景区及其当地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方式。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众多民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为了推动山西省大同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景区翻译策略。

一、重视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民族融合发展的含义

民族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范畴,带有历史含义,是人类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不同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包括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特征等因素的形成。这种各民族的发展过程必然产生民族差异,因此,民族融合的深入推进是国家发展的趋势所在。

(二)国家发展的趋势所需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往来愈加密切,国际化的推进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福利。从大同地区的发展角度来看,民族融合要秉持的态度就是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报以尊敬和欢迎的心态,让走进大同地区的游客能够真实感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力,留下美好印象。

(三)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同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历史悠久,古时曾是北魏的首都,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等都是著名的文物古迹。同时,大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极具潜力的发展型城市,民族融合能便于更好地沟通、交流,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着56个民族,拥有近80种语言(部分民族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有各自的特色。虽然汉语普及已经实施了多年,但在少数民族中,本族语言仍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对应的文字,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只有部分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如水族、纳西族、藏族、满族等,这些文字的差异是各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或文字是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饮食、婚丧嫁娶、服饰等,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喜好与禁忌。在饮食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渔猎、游牧为生的民族,多以肉食为主,如蒙古族;而汉族多以耕种为生,因而以粮食为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不同民族在饮食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如维吾尔族喜欢抓饭、蒙古族喜爱奶茶等。同时,由于信仰的不同,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是其禁忌之一。

(三)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不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存在差异。有些民族是信仰一种宗教,有些少数民族则信仰两种或两种以上宗教。其二,少数民族与汉族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虽然汉族人口众多,但是宗教信仰人数并不多,而且信仰比较丰富。

三、当前景区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对象不统一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造就了大量名胜古迹,成为当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向往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景区翻译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翻译对象并未达成统一,同一地点存在多种翻译的版本,很容易让游客困惑[1]。比如大同著名旅游景点悬空寺,可以翻译为hanging temple,也可以翻译为hanging monastery等,不论哪种翻译的版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都是正确的,但悬空寺作为世界级的著名建筑,中外游客众多,因文化背景不同,即使一字之差,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这对于大同旅游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翻译失误

为了方便国内外游客,我国的旅游景点经常会树立一些标牌以提醒或是警示游客,但一些标牌的翻译经常会出现差错,这可能会使母语为非汉语的游客误解,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发展[2]。比如,在一些景区内有“请勿攀爬”的警示牌,“No climbing, please”是正确的翻译,但在景区也经常看到“Don’t climbing please”,这是明显的语法错误。这反映了当前很多景区的翻译人员英文基础薄弱或是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很容易造成游客的误解,也给景区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历史文化认识不够

大同有很多历史文物古迹,但很多翻译人员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这就造成了在为游客讲解时会出现一些误差甚至是错误。有的翻译人员对当地历史文物的了解不深,对一些稀有文物的背景和用途介绍不到位;有的翻译人员则缺少对旧址古迹文化内涵的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利用注解帮助参观者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影响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准确性。

四、民族融合背景下景区翻译的策略

(一)加深游客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

很多游客都是第一次来大同,不是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一些母语为非汉语的游客。旅游体验重在景区翻译的讲解,因文化背景不同,景区翻译应首先详细介绍大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本地文化的认知,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对于少数民族或是外国友人,旅游英语中涉及的景点名称直译就失去了历史古迹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尤其涉及到一些诗词歌赋时,直接翻译就失去了其含义,游客会感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结合一些历史背景翻译,让游客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求能更好理解古迹的历史意义。比如我国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译为badaling Great Wall,游客通过Great Wall对于该景点也有深刻的认识。工作人员还可以适当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游客了解到建造长城的目的,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增强翻译用语的准确性

作为翻译,最好的水平就是让游客感觉不到是翻译,这需要翻译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同时需要了解游客的成长环境。但游客人数众多,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而且游客并非固定不变的群体,因而景区翻译工作一般很难让每个游客都满意,但至少作为翻译应提高翻译用语的准确性、适用性。

旅游景点翻译人员应尽量考虑海内外游客的接受程度,将我国的历史背景与游客文化背景有效结合在一起,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比如我国景点经常会出现草堂、故居之类的词汇,直接翻译不容易被游客理解,这时就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式,比如类比法。类比法就是将我国文化内容与游客的文化背景进行类比,如我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提梁山伯与祝英台,国人都有所了解,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国外游客就很难理解了。翻译人员可以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类比,进行类比翻译,即使海外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不了解,也能很容易接受,这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影响,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汉语内在精神的传达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并非只是简单地看看大同的山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同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与历史。因此,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旅游翻译中,工作人员应尽可能保留旅游文本中的内容、信息,向游客传达中国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一些历史古迹、英雄事迹的宣传,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其文化、内在精神的传递。比如我国的经典祝寿词“寿比南山”,如果直接翻译为as old as southern mountains,游客就会有疑惑,不知其中含义。结合西方文化背景,可以翻译为as old as methuselah,虽然翻译结果和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内在含义是一致的,游客易于理解,相比直接翻译更能表达原文内在含义。因此,在翻译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做一些适当的增添或是删减。比如在介绍大同悬空寺时,文人墨客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因而使得悬空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倘若这些文化背景都翻译成外语给游客听,就显得拖沓冗长,游客不知表达重点何在。在翻译工作中,应做到语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重在历史文化精髓的传递,让游客感受到我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四)翻译过程中体现双方文化的功能对等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工作中无法获得全方位的对等。首先,翻译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层面的对等,也要重点关注文化层面的功能对等,掌握不同语言文化背后的含义,便于在翻译时进行语言间的灵活转变。其次,译者要掌握中西方国家的历史思想,将其作为翻译工作的基调和大方向。要了解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战胜自然,主张展示个人能力,这些在中外材料互译时要有侧重地体现。再次,译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善于比较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在对比中找到翻译的契合点,将景区翻译材料译得得体传神,让受众人群能精准接收到译文要传递的文化和信息。最后,译者还要时刻保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重点关注如何将中华文化的底蕴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清楚,在追求精准展现翻译表层含义的同时,重视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格,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打造一场流连忘返的文化盛宴。

(五)重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作为旅游翻译,既要深入了解汉语文化、历史文化,也要对西方文化有所研究。只有知己知彼,翻译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既满足游客需求,也传播了中国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中国魅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旅游翻译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游客可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都需要旅游翻译来一一化解,因而口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是旅游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二是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西方人是旅游翻译经常面对的人群,因而了解西方文化是旅游翻译的基础功课。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外游学,既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使其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然存在民族文化差异。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对民族融合有正确的认识[3]。民族文化差异造成景区翻译工作有一定难度,作为旅游翻译,应加深景点历史背景的了解,注重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实用性,采取必要的方式开展翻译工作,重点在于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还应注重该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文化背景景区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