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潜夫论》德育思想探究

2021-03-08 00:31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心元气道德教育

聂 勇

王符,字节信,凉州安定郡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东汉王朝由盛转衰时期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引领了东汉中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潮。王符一生坎坷,但他体察民情,负笈游学,非常关心当时的政治形势。据《后汉书·王符传》,王符“少好学,有志操……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遭世俗所忌,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1],《潜夫论》的问世奠定了王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研究东汉中期以来的思想史的学者来说,《潜夫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当前,学界对于王符的思想研究多集中于《潜夫论》中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对书中所提到的有关王符德育思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现实常常与历史有某些相通之处、相似之处,前人的德育思想成果,常常对改进与深化现实的德育理论与实践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一、王符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符的德育思想学说是建立在其对“天道”“性”“人道”的认识与思考基础之上的。

(一)“天道”——元气本原论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王符的天道观,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莫制莫御”“翻然自化”的元气本原论思想上,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生化而成。他指出:“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3]477在王符看来,“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演化万物,而且在演化的进程中是“莫制莫御”,即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和干预,而是“翻然自化”的。王符对于“天道”的看法在本质上与官方正统神学的目的论划清了界限,论述了宇宙发展的动力是自然存在的,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推动。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王符用元气本原论来具体解释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有批判力和战斗力。

(二)“性”——“性分三品”的人性论

“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4]道德教育思想亦属于管理思想的一种,因此,任何时代的管理思想都要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构建于那个时代对于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王符关于人性的界定是实现整体社会成员接受德育和促进社会成员完成既定德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王符关于人性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了儒家先贤的观点学说,发扬了儒家“明教化”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对董仲舒的“性分三品”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有“性才,生之质也”,在《实性》中有“性者,天质之朴也”,这些关于人性的说法都指出人的天生资质和禀赋便是人性。董仲舒关于“性”的定义,不仅囊括人的自然性质,而且包含人的社会性质。在董仲舒关于“性”的定义中,“性”也是有等级、有差别的,依照等级上的质的规定性,将社会上的成员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而王符将董仲舒的“性分三品”学说进行了改造。他说:“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3]493和董仲舒一样,王符认为这世间没有抽象的统一的人,也没有普遍一致的人性。上智之民,其能“心达神明,性直道德”,这些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所拥有的是尽善尽美的人性,在王符看来没有对其进行德育的必要。至于下愚之民,属于人性天生邪恶的一类人,其实为民贼,对于这样极恶且始终都不会有悔改之心的社会群体,王符认为也没有对其进行德育的必要。王符把德育的重点放在中庸之民这一群体之上,中庸之民是其人性论的主体。这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先天人性差异并不大,之所以后来个体的差异逐渐增大,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道德教化的差异。在王符看来,中庸之民是可善可恶的,“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笃变化,惟冶所为,方圆厚薄,随镕制尔”[3]493。民性是可以改变、可以重新塑造的,那么如何使得中庸之民性可善,进而能善呢?唯有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人道”——“人道曰为”的认识论

上文已经叙述了王符所持的“天道观”是一种元气自然运行之道,世间所存在之物均为物质自然的发展结果,并以此作为其德育思想的出发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增强其德育思想架构的合理性,王符阐释了其“人道曰为”的认识论。他说:“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玑衡乃平。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3]477“为”,参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本义为“做”或者“作”,按照墨家“志行,为也”的解释,“为”就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指个体的认识变为有目的、有意向的实践活动。即“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3]478。王符“人道曰为”的论述充分表露了个体可以通过对“天道”所表现出的元气自然演化的种种征兆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改造自然,并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珍贵财富,达到其所谓的“致珍异”。“人道曰为”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然、改变社会和改变自身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做人、成人的真知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德近于圣”“其德乃硕”的理想人格的。

二、王符德育思想的目标——“化变民心”

中国古代讨论个体德育教化问题时,通常还涉及“性”“情”之分以及“性情”与行为的关系,如《荀子·正名》篇“性之好恶,喜乐,哀乐,谓之情”,《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为仁,生于阳;情为欲,为贪,生于阴”。王符对“性”“情”两个概念作了一定的区分,“性”是指先天的智愚善恶,“情”是指后天的好恶、喜怒、哀乐,无论是“性”还是“情”二者都是内在的。王符认为,“性情”是人的行为之本,而对个体进行德育教化必须由本及末。他说:“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3]485由于人的各种行为皆出于心,并由心所支配,所以“情性”是“本”。“化”是教化之化,“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3]485,而“俗”,通常指习惯。“化”“俗”都是外在的、被决定和被支配的,所以是“末”。王符根据这种“本末”关系指出教化或者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治心”,即“化变民心”[5]194,“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3]491。“化变民心”是有目的地改造民心。心正则行必正,内心既已扫除了奸情邪念,行为自然合乎礼法。因此,道德教化便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治理国家的方式。

三、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的德育的方法

(一)学习

王符唯一存留的著作《潜夫论》开篇第一句便是“天地之所贵者,人也”[3]1,王符通过论证“人道曰为”肯定了人的价值,这种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呢?他紧接着又说:“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3]1即是说,要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学习。学习是个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成为君子的一项基本修养。他指出:“《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3]3上述是王符引用的《易传·大畜卦》的象辞,这句象辞告诉人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就必须多多学习历代圣贤的言行,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说:“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其有不济乎?”[3]3王符通过“夏后之璜”和“楚和之璧”的例子说明,如果“不琢不错”,它们不过是自然界中普通的石头,但是通过人为的加工便变得十分珍贵。同理,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底其道而迈其德”,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二)富民

王符本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他说:“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3]18“富民”就是要使人民拥有财富,“正学”就是学习前代圣人之教化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王符将“富民”与“正学”两者并举,将两者作为治国之根本,不但表明其对“圣学”的高度推崇,而且表明“圣学”本身的发展离不开“富民”这个前提条件。王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富之、教之”的思想,主张积极为道德教育创造物质条件,认为“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是故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3]278。王符还主张“敬授民时”,以保证农民有时间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为道德教育奠定基础。王符提醒主君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民富乃可教”“民贫则背善”“贫则扼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3]18。人民的贫富与否,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对当时社会的道德状况和政治动向有着强烈影响的问题。唯有在“富民”的基础上对人民进行“正学”引导,才能使其于内躬行孝悌之道,于外则忠于主君,由此达成“入学则不乱”的效果,从而推进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便会不顾礼义廉耻与法律规范,铤而走险,结果就会是社会动乱。

(三)“正己为表”

“正己为表”,就是要求统治者或者教育者严于律己,成为被教育者或被领导者之表率,即“上圣和德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3]489。王符主张“化变民心”,那么由谁来负责“化”呢?自然是封建时代的明君圣主及各级官员。对一个身处封建时代的思想家来说,王符维护君主制度的思想动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王符的阶级局限性的体现[5]200。王符又说:“明王统治,莫大身化。”[3]608在道德教育中,王符反复强调应该坚持先正己,后正人,也就是要给民众以身教示范,从而引导人们从善、为善。关于正己的具体内容,王符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道:“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3]206虽然王符的这种主张并不能在实质上约束教育者,但无疑对被教育者有着一定的警戒意义。

四、结语

王符通过其对“天道”“性”“人道”的认识与思考,进而提出了“化变民心”的德育目标,并随之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方法。总的来说,王符道德教育思想之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但是对于改造社会风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丰富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民心元气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党心民心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