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21-03-08 00:31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统治者受教育者政治

武 青

一、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是由统治者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1]。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西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运用。西周实行奴隶制度,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是以实现西周王权大一统为目标。根据西周社会发展的情况和统治者的政治和伦理教育目标,西周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自我省察

周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比较深入地思考个体生命发展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及依据。在西周初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贵族子弟的自我修养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周人提出发挥内心的作用以提高道德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周人认为,心理观念会对人产生一定的支配作用,由此提出“克黜乃心”“修身为本”的说法[2]。周人一方面把“心”与“德”联系在起来,认为尽心便有德,另一方面肯定了心理观念对行为产生的作用,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一方法最初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修养,一方面可以使统治者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勤政为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从而巩固政权。

(二)情景熏陶

夏朝时学校已经出现,殷商时期具有相当规模,西周时已有制度更发达完善的国学和乡学。西周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完成对民众的教化,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效果,在中央设置了国学,在地方设置了乡学等各级学校。各级学校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使受教育者能身临其境、更加真实地感受有关礼仪的知识。其主要表现是在开学初始举办入学、敬师等仪式,通过特定的情景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种生动、直观、亲身参与的礼仪教学形式。西周设置“六艺”和“五礼”等科目,周王朝实行频繁的典礼,在学校里举行开学典礼,在学校外举行射礼和军礼。此外,为了留备训诫,武王还将格言以铭文形式刻于器物之上,旨在让子孙后代以殷商的衰败为鉴,依道而治,敬谨谦恭,修身省过,注重道德修养,以保周室基业长久。

(三)道德观念自觉化

周人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在礼仪制度上日益规范化和道德观念渐趋自觉化,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表里,有力地促进了周朝道德文明的发展,使西周社会出现了“郁郁乎文哉”的道德景象[3]。周人道德观念的自觉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制作“乐”,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礼乐制度。“乐”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化,借助对礼仪的要求和规范,道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除“乐”以外,孝、友、恭、敬、刚、柔、温等道德观念已较为普遍地出现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

(四)特殊的家庭生活教育

在西周时期,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家庭教育,其主要教育对象是幼童和妇女。首先是重视胎教。胎教是家教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周时期人们极为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主张对青年人的教育从胎教开始,因此胎教也被称为“立教之本原”。其次是培养幼儿习惯。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洒扫、应对、进退、谈吐、起居等都是习惯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培养任务,通过幼儿习惯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逐渐达成“习与智长,化于心成”的境界。再次是对女子的家庭教育。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女子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因此家庭成为女子教育的主要场所,内容也多限于家事范围。

二、对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评价

(一)积极部分

西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仍有一些积极的部分。

1.重民惠民,以德配天

西周的天命观中最重视“民”。周人认为“以德配天”,民将天作为最大的宗主,因此上天往往选择敬天、爱民、有德者做国君,这就使周朝的天子树立重民惠民的政治观,统治者要以“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获取天命。周人更重视“德”,认为统治者除了严肃克己的行为规范外,还要做到厚民,与民为善。西周的道德和政治是相结合的,通过“德”这一范畴实现了上天、国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和谐。

2.培养幼儿习惯

周朝已经把行为习惯的培养置于礼教之中,从未出生的胎儿到幼儿时期,教育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使礼教的内容更加充实。最早的“慎始教育”就要求母亲必须“道正事”,如此胎儿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幼儿时期,孩子能自己进食后,开始“教以右手”,教育孩子说话要“男唯女俞”。类似的习惯教导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教育方法通过纠正和培养习惯加深幼儿对道德的认知,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二)消极部分

相比夏、商时期,周朝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有一些局限的部分。

1.封建伦理束缚仍然严重

周人重视天人关系的思想只是落实在君臣的关系上,并没有完全推行在其他社会关系里。在西周的其他社会关系中,如家族内部关系、男女关系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封建等级和封建伦理的束缚,在西周后期更是将亲疏等级发展到了极致。虽然周朝的君臣关系、君民观念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封建伦理束缚仍然严重。

2.教育不够公平

西周时期虽然已经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教育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但是从教育对象来看,周朝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为主,奴隶无权享受。从教育内容来看,周朝以天命神权的观念为教育理论的基础,而这属于唯心主义的教育内容,在内容安排上不够科学。从教育的方式来看,周朝对女子的教育局限于家庭之中,多以“女事”为主,女子不能参加生产劳动和政治生活。

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将内心省察与外在教育相结合

周人的道德观念自觉化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这对后来春秋战国的思想有深刻影响,“德”观念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能够理性地思考个体“德”的发展,而个体“德”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思维、个体内在的德行和外在的行为中,还体现为自己必须对自己及集体负责[4]。这对当代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育者在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时,需要把道德观念深植在他们心底。这要求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加强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塑造受教育者坚定的内心、正确的“三观”、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个人担当与能力。同时,教育者要加强对教育环境的建设,通过内外的共同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二)学会借鉴,总结经验

周朝上到统治者下到臣民都牢记殷商灭亡的教训,总结经验教训,这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借鉴学习。一方面,纵向来看我国历史,牢记历史,通过学习我国的历史、党史等资源吸取经验;同时,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红色文化建设等。另一方面,横向对比其他国家,看到其积极的部分,重视不足的方面,从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

西周主张情景教学法和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最终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有一定借鉴意义。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追求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一代受教育者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教育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去熏陶受教育者,比如,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的文明条约,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校园里举办的各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四)重视从小的行为习惯培养

西周对于胎教的重视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比后长者,始教之让”等要求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借鉴价值。这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从幼儿时期的培养,重视幼儿的常识教育,让受教育者将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内化于心。同时,启示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注重良好家风家教的宣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第一堂课”时就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完成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部分,另一方面相互配合达到最优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西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并探究了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积极部分对我国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最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将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于实践中。

猜你喜欢
统治者受教育者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