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途径

2021-03-08 05:50苗贵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生态化文化产业

苗贵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

民族文化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形态,黔西南州位于黔、桂、滇交界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沃土,也是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适时适度的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则会使民族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黔西南州民族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性、民族性渐失。文章在概述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律和机理出发,探究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黔西南州位于黔、滇、桂交界处,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标志性的品牌,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但从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进程来看,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缺乏长远和可持续性的规划,发展不均衡,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本地文化产业的生态效益,对文化产业开发有余、保护不足,产业化持续性发展规划程度较低,各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导致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影响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现状和特色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的民族性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西南部,内部居住有35个民族,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是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历史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了浓浓的民族特色,是黔西南州人民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落脚点。现代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民族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持续发展。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性

黔西南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独特的文化和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黔西南州特有的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的原生态性,如布依族的祭山节、苗族的芦笙会、回族的姑太节,不仅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作物保护文化,产生了一套保护自然的习惯法,古老而富有生态气息,都是在历经多年发展而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结晶,是区域民族精神文化的家园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而缔造的宝贵资源,二者有机结合而成。而伴随着现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加之黔西南州人口的不断增加,面对落后的经济,很多以木材为主要能源的村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不用程度的威胁和破坏,民族文化扎根的生态性土壤受到冲击[1]。

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论

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律

民族文化产业在人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诞生。为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民族文化产业应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中发展起来的,而作为矛盾的双方,经济增长资源需求扩大、废弃物数量增多、生态入侵快速增长,生态系统发展的投入力度与保护意识的不足,其对民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供给减少,环境承载能力降低,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唯有化解矛盾,和谐共生,民族文化产业经济才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人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偶联因素,借助经济系统影响生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人的认知、行为,人通过科学、有效进行调控,有助于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机理

生态系统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的作用,使生态系统维持稳态,并具有抵御干扰能力。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主要源于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据此形成整体合力的放大系统。民族文化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包含若干成分构成,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发展是借助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完成的。为此,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需要从民族文化产业入手,分析民族文化产业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和模仿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进化机制,使得民族生态文化系统从不协调到极度协调,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降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放大其三者之间的增益效果,达到和谐发展[2]。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构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自组织系统

稳态情况下,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自发地走向有序和持续的发展状态。作为生态系统中进入优化的进化方式,在社会、经济及天体等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系统通过内部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生态系统上的耗散结构,并基于其内部各种的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系统,强化系统协调关系。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通过政策和科学规划的推动下,形成组织系统,实现民族、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进而实现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构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链

为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产业生态链,从而降低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资源循环流动过程的耗损,促进系统内各资源与要素的再生与循环。近年来,黔西南州依托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及其特有的多民族文化聚集共生的特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以多种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包括民族饮食、民族节日、民族服装、苗药及民族歌舞等,分散于州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产业园区,各个地区、各个园区民族文化产业,构成了若干个生态系统,若干个生态系统内部构成民族文化产业链,资源往返循环流动。

构建聚群生态体系

按照生态系统聚群理论,个体之间保持最佳距离以获得最好的生存条件。通过构建产业园,集聚产业群,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享受客户集中优势,借助不同类型民族文化产业的配合,让客户全方位、全身心地体验到黔西南州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布局。

黔西南州万峰林民族文化产业区,形成了饮食、服装、民歌等多个民族产业体系,但在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各个民族产业分布不均衡的现象,相互交叉、缺乏彼此的个性。万峰林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宜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产业结构核心,偶联其内部的多个产业结构,形成产业聚群生态体系,相互之间交互作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各构成部分的角色作用,发挥增益效果,形成组合集体效应。

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性、生态性减弱,文章从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发展现状出发,以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理论为依据,利用生态系统发展中的聚群理论、食物链理论、自组织系统理论及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浅析了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途径和发展方向,为提升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生态化文化产业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