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2021-03-09 05:26薛英杰张红智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总产量摩洛哥阿拉伯

薛英杰,张红智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2.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阿拉伯国家共包括22个国家,分别为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沙特、阿曼、索马里、苏丹、科摩罗、吉布提和也门。这些国家西临大西洋、东濒印度洋,分辖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水域,海岸线长约2.8×104km,大陆架面积约54.9×104km2,海洋渔业资源丰富①本文有关阿拉伯国家海岸线、水体面积等数据,均来源于阿拉伯国家联盟附属专业机构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的最新年鉴(http://www.aoad.org/FYB11/fishbook10Cont.htm)。内陆辖有世界最长水系——尼罗河水系,最古老水系——约旦河水系、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系,淡水水域面积约100.2×104km2,饮用水水域面积约235.7×104km2,淡水渔业资源相对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因人口增加、油价走低,让原本就严重依赖进口而导致的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摩洛哥、埃及、毛里塔尼亚3国较早地意识到渔业可以成为解决粮食危机、改善民生的主要产业,阿曼、沙特、阿联酋等国直到近些年才开始重视渔业发展。为从时间上全面系统地梳理自1950年以来半个多世纪阿拉伯国家的渔业发展情况,本文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数据库FishStat J[1]为数据来源,对阿拉伯国家的渔业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除特别提及外,渔业总产量、捕捞产量、养殖产量数据的时间跨度均为1950—2018年。需说明的是,因2011年南苏丹共和国在原苏丹领土上独立出去,苏丹国土面积出现变动,因此本研究统计数据苏丹部分,2011年之前(含2011年)为前苏丹国的数据,2012年之后(含2012年)为现苏丹国的数据,但为前后文统一,均以苏丹为名,下文不再说明。

图1 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变动趋势Fig.1 Trends of total fishery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1 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概况

1.1 阿拉伯国家渔业生产情况

据FAO数据统计,阿拉伯国家的渔业总产量从1950年不足50×104t,增长到2018年的563×104t左右,约占当年世界渔业总产量的2.66%。虽然在世界渔业总产量的占比上,阿拉伯国家并不突出,但半个世纪以来其生产总量总体上保持了较强的增长态势。尽管有些年份其总产量出现负增长,但绝大多数年份的增长率均保持了较大的正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的年增长率渐趋平稳(图1),这表明阿拉伯国家渔业进入稳定发展期。自1950年起至2018年,从FAO公布的阿拉伯国家水生动植物各大类①按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外发布数据的国际水生动植物标准统计分类(ISSCAAP)统计生产总量的具体情况看,阿拉伯国家渔业主要由海水鱼、淡水鱼、软体类、甲壳类、水生植物和洄游性鱼类构成,其他类别因产量低可忽略不计,因此,本文研究阿拉伯国家渔业的范围仅包含此6类。以2018年为例,阿拉伯国家水生动植物各大类按总产量高低排序依次是:海水鱼(377.85×104t)、淡水鱼(159.47×104t)、软体类(16.13×104t)、甲壳类(12.05×104t)、水生植物(1.50×104t)和洄游性鱼类(1.10×104t),各大类占渔业总产量比例见图2。

图2 2018年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构成图Fig.2 Com position of total fishery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in 2018

阿拉伯国家渔业生产总量的增长,主要是由年总产量排名前10的国家所带动(表1),包括摩洛哥、埃及、毛里塔尼亚、阿曼、也门、突尼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伊拉克。FAO数据显示,2018年,产量排名前5的国家:埃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的总产量为498.49×104t,约占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的88.54%,再将数据扩展到也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阿联酋以及伊拉克这些产量排名前10的国家时,占比达到了97.75%,构成阿拉伯国家渔业生产的主体。在这些国家中,摩洛哥和埃及的渔业总产量稳居前2,占据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毛里塔尼亚是阿拉伯国家渔业生产的后起之秀,其渔业总产量占比一直在攀升,不断赶超阿曼、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也门等国,表现突出。21世纪以来,埃及、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始终占据着阿拉伯国家渔业产量的前3位。

1.2 阿拉伯国家渔业构成情况

阿拉伯国家渔业在产业构成上,主要由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组成,总体而言,养殖产量均低于捕捞产量(图3),属资源依赖型发展,但在进入21世纪后阿拉伯国家渔业养殖产量与捕捞产量的差距不断缩小(表2)。近些年,阿拉伯国家持续不断地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引进、资金援助和国际合作推进养殖渔业发展,是目前阿拉伯渔业发展最有潜力的着力点。

表1 选定年份阿拉伯国家渔业总产量排名前十国Tab.1 Top ten countries in total fishery production of Arab countries in selected years

图3 阿拉伯国家渔业养殖与捕捞产量的变动趋势Fig.3 Trends of fishery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nd capture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表2 选定年份阿拉伯国家渔业产量养捕比Tab.2 Proportion of fishery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nd capture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in selected years(×104 t)

具体而言,捕捞方面,阿拉伯国家以海洋捕捞为主(图4),增长趋势强劲,2018年,其海水鱼捕捞产量达到342.42×104t,占阿拉伯国家渔业捕捞总产量的87.05%,主要捕捞区包括西非大西洋、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和西印度洋水域;内陆捕捞占比较小,增长趋势十分缓慢,甚至多年维持不变,主要捕捞区域为一些天然湖泊和河流。养殖方面,阿拉伯国家水产养殖起步较晚,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期(图5),以内陆淡水鱼养殖为主,2018年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28.06×104t,占阿拉伯国家渔业养殖总产量的75.49%,主要源于上文提到的淡水水系。

阿拉伯国家的捕捞渔业生产国主要集中于摩洛哥、埃及、毛里塔尼亚、阿曼、也门、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和苏丹10国,其中摩洛哥、埃及和毛里塔尼亚3国是阿拉伯国家捕捞渔业的主产国(表3)。养殖渔业主要集中于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阿联酋、约旦、黎巴嫩、科威特和摩洛哥12国,其中埃及一枝独秀,为阿拉伯养殖渔业主产国(表4)。FAO数据显示,埃及养殖渔业产量几乎连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自2003年起,埃及水产养殖产量(约44.5×104t)开始超过捕捞渔业产量(约43.1×104t),且在2012年接近101.8×104t,步入世界渔业养殖产量过百万吨国家行列,当年世界排名第9,2016—2018年,世界排名第8。

图4 阿拉伯国家渔业捕捞产量变动趋势Fig.4 Trends of fishery capture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图5 阿拉伯国家渔业养殖产量变动趋势Fig.5 Trends of fishery aquaculture production in Arab countries

表3 选定年份阿拉伯国家渔业捕捞产量排名前十国Tab.3 Top ten countries of fishery capture production of Arab countries in selected years

2 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影响因素

2.1 阿拉伯渔业主产国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埃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是阿拉伯国家排名前3的渔业生产国,这3个国家的渔业总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时相差不多(图6),摩洛哥的渔业产量略高于其他国家,一直在震荡中稳定提升,1950—2006年间均保持了阿拉伯第一渔业产量大国的地位。埃及渔业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时也很低,但此后一直是阿拉伯地区渔业总产量唯一保持大幅均衡上升趋势的国家,于2006年在总产量上反超摩洛哥后,至今一直保持阿拉伯国家第一渔业产量大国的地位。毛里塔尼亚渔业20世纪下半叶的表现一直不突出,进入21世纪后开始起飞,2015年后增幅快、增量大,几乎直线上升。

表4 选定年份阿拉伯国家渔业养殖产量排名前十国Tab.4 Top ten countries of fishery aquaculture production of Arab countries in selected years

图6 1950—2018年阿拉伯地区渔业总产量前三国变动趋势Fig.6 Trends of total fishery production in the top three countries in the Arab region during 1950—2018

下面按国别分别分析影响这3大渔业主产国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2.1.1 摩洛哥

摩洛哥地处非洲北隅,西临大西洋、北濒地中海,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国渔业生产一直在波动中不断稳定攀升,且振幅比较均匀,这主要是因为该国:

第一,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从资源禀赋看,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该国位于34区世界六大渔场西非渔场的核心区位,海岸线长约3 500 km。为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1969年,农渔部下设国家渔业局(Office National des Pêches,ONP),专门负责制定渔业发展计划、颁布海事投资条例和渔政管理。2011年新成立国家水产养殖发展局,旨在开发养殖渔业,促进渔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一系列的渔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年,农渔部制定了首个专门针对渔业发展的国家战略——“Halieutis战略规划”[2],其5个核心要素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将水产养殖作为渔业强劲增长的来源、优化渔港基础设施、增加渔产品高附加值和构建能有效控制与监管的渔业大产业链,以提升该国渔业竞争力和市场表现,实现渔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多措并举强化渔业产业发展。1975年实施12 n mile领海和70 n mile专属渔区,1982年实施200 n mile专属经济区;在渔业资源统筹利用上实施捕捞配额制度,调整休渔期及禁渔区;加大投资引进现代渔业技术及装备,促进渔船及渔港基础设施换代升级;拓展与国外企业机构的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强化本国渔业职业教育,提高本国渔业劳动力水平、科研水平;从国家层面沟通水产购销网络,扩大国内外摩洛哥水产品消费市场,增加渔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政府层面对渔业资源深加工企业有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利用国际展会扩大摩洛哥渔业与海洋的地区、国际影响力。自2001年起,摩洛哥国际渔业展会每两年在阿加迪尔召开一次,提供渔业地区间与国际间合作平台,扩大自身在非洲和欧洲地区海洋经济方面的影响力。

近年来,渔业成为摩洛哥增长最快、提供就业最多的经济部门,对GDP的贡献平均约为2.3%,渔业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50%[2]。但摩洛哥渔业发展也面临着过度捕捞和急需现代化升级等诸多挑战。

2.1.2 埃及

埃及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按地形分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尼罗河谷三角洲地区。自1951年起,埃及渔业养殖就开始快速发展,起初养捕同时发展,很快养殖渔业增幅远超捕捞渔业,2012年在实现百万吨生产目标后,正向年产200×104t努力,成为非洲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其捕捞渔业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个别年份下降,但均被养殖渔业产量抹平,并在总产量上实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该国:

第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埃及适宜发展渔业的水资源主要是地中海、红海(海岸线长约2 665 km)、尼罗河及其支流以及10多个湖泊等,基本凡是不适宜发展农业且有稳定水源和排水系统的土地都被用来发展水产养殖业。

第二,设立法律法规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渔业资源增殖、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稳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埃及设立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规范渔业捕捞与养殖的法律条文与决议,如根据124/1983号法律,在未得到埃及渔业资源开发总局许可的情况下,禁止在海洋、湖泊或其他水体采集和转移鱼苗,禁止引进非本地物种,除非得到渔业资源开发总局许可,以规范管理养殖鱼类;而在设立养鱼场上,必须获得农业部许可,农业部须在得到水资源灌溉部的批准后才颁发许可,许可须明确列出养鱼场使用水量、水源、进水口规模和排水方式等,以促进渔业养殖与水资源良性有序发展。这些法律条文与决议确立了埃及渔业严准入、严作业、严管控、严检测、严治理的良性发展方向。

第三,通过行政手段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埃及农垦部于1983年成立渔业资源开发总局 (General Authority of Fish Resources Development,GAFRD)主管渔业,特别是养殖渔业。GAFRD在3个主要渔业区各设分支机构,其余地区下设7个办事处,形成覆盖全国渔业生产的政府辅助与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对渔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科学发展目标,对现有养殖鱼场设施及渔民养殖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养殖渔业产量。

第四,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政府高投入,以免费或低价供应鱼苗的方式调动渔民参与渔业养殖、扶持养殖业发展。在鱼类生产加工项目上,国家发展和农业信贷总行(The Principal Bank for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Credit,PBDAC)有优惠支持。

总之,发展渔业是埃及的长期举措,“2030发展愿景”中,渔业总计划年产量增幅将维持在12%左右[3]。而制约埃及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引起的湖泊退化以及水产养殖方式的落后。近年来,一直强调全方位升级养殖方式为现代集约化、生态化养殖,有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许多体制、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挑战。

2.1.3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仅西面濒临大西洋,其他三面均与他国接壤,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干燥。自1960年独立起,毛里塔尼亚政府便将农业发展重点放在了畜牧业与渔业上,渔业相比畜牧业起步晚,但增长最快。特别进入新世纪后,除2个时期出现短暂回落外,渔业生产突飞猛进,直线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该国:第一,充分发掘自然资源。从资源禀赋看,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毛里塔尼亚也位于34区世界六大渔场西非渔场的核心区位,海岸线长约730 km。据估计,该国海域渔获量可在不危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达200×104t之多,已探明的鱼类共计700余种,具商业价值的达200余种[4]。为发掘渔业资源,1960年毛里塔尼亚独立后,成立渔业与海洋经济部(Ministry of Fisheries and Maritime Economy,MPEM),专门负责制定渔业发展计划、颁布海事投资条例和渔政管理。

第二,逐步探索发展道路。20世纪60、70年代,鼓励私有渔业公司发展,但因历史上该国缺乏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与传统习俗,这些公司皆因经营不善相继倒闭。随后国家开始直接参与企业投资与经营,但也因缺乏经验,未取得社会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为促进渔业生产,政府向外国渔轮发放捕捞许可证,却又因海上渔政监管不善,导致外国渔船非法捕捞合法化,造成水域过度捕捞。1979年逐步取消向外国渔轮颁发许可证制度,转向成立合资企业,鼓励国内私人资本与外国公司合作组建合资企业向合作方学习捕捞技能,成立本国小型捕捞船队,本国渔船与合资企业渔船逐渐替代外国渔船,改变了该国海域捕捞作业结构,渔业才开始初步发展。1988年实施12 n mile领海与200 n mile专属经济区,彻底结束“自由捕捞”局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国已拥有本国捕捞船队、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海上劳动力,渔业获得真正发展。

第三,根据新形势制定发展目标,通过立法加大引资。针对渔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障碍,自1985年起,政府根据每个阶段渔业发展出现的现状及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连贯的渔业部门发展政策。迄今为止制定实施了6个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最新的为“2019—2025国家捕捞战略计划”,主要包括确保对本国捕捞的激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渔业资源以及扩大渔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国际与地区经济合作,2012年议会通过《公私合营法》以加快渔业部门吸引外资的步伐。

总之,渔业逐步发展为该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渔业GDP占比维持在10%以上,国家外汇收入的50%以上和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25%都来源于渔业。但其渔业可持续全面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某些鱼类种群过度捕捞造成自然生态恶化;不善开拓市场,水产品存在滞销;受本国资金短缺、技术短板、劳动力技能低等的消极影响,在创造就业、激活社会经济活力上远不如邻国摩洛哥;传统捕鱼方式仍是最薄弱的一环,尚未构建健全的工业捕捞体系。

2.2 其他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与促进因素

除去以上3个渔业主产国外,其他阿拉伯国家,从目前所具备的渔业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看,将之分为欠缺型国家、待开发型国家和潜力型国家3类,欠缺型国家是指自身渔业发展资源禀赋低,先天不足的国家;待开发型国家是指渔业发展资源禀赋较高,但现阶段尚未大力出台渔业发展产业政策或因政治因素暂无渔业长期开发计划,渔业发展环境不利的国家;潜力型国家是指相比较而言渔业发展资源禀赋高且在产业政策上支持重视渔业发展,有适宜渔业发展的环境的国家。下面按类别分别分析影响这3类国家渔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和促进因素。

第一类是渔业发展欠缺型国家。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年均降雨量少且不均衡,水资源主要来源受制于其他国家的河流径流量。伊拉克和叙利亚在利用两河流域水资源上受制于水源源头土耳其;约旦河流域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围绕水资源争夺经常爆发地区战争。这些国家海岸线普遍不长,最长的国家黎巴嫩220 km,最短的约旦只有27 km,海洋水体资源偏少。自二战结束,这些国家在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上一直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总之,欠缺型国家在渔业发展上资源禀赋偏低,先天不足。

第二类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待开发型国家。科摩罗、吉布提、苏丹、索马里和也门这5个国家,相比国土总面积而言,海岸线绵长,拥有丰富海洋水体资源。但受到国内外政治局势动荡、政府组织能力羸弱等因素影响,无法充分利用渔业资源,甚至尚无正式的渔业管理安排和区域水生动植物种群评估。但索马里(海岸线长约3 333 km)和也门(海岸线长约2 500 km)这2个国家,尽管在局势动荡、无科学捕捞计划的情况下,渔业生产出口依然大于进口,渔业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第三类是渔业发展潜力型国家。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巴林、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和科威特均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均为拥有较长海岸线的产油国,多年来受产业政策和技术制约因素影响,忽视渔业发展。如在石油资源被开采之前,海洋渔业资源“对阿联酋GDP的贡献率一直在40%以上”[5],后期因对石油化工、港口运输以及填海造陆等的重视,2001年渔业对阿联酋GDP的贡献率已不足0.1%[6]。但自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下跌、走低,后石油时代,各产油国迫切需要向非石油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渔业及其带动作用是重要一维。阿联酋将可持续性水产养殖业作为国家突破性产业,启动“2019—2030渔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框架”。在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中,环境、水及农业部制定5个针对渔业发展的分倡议。阿曼“2040愿景”将振兴渔业作为经济转型的5大支柱产业之一,农渔部制定“2030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阿尔及利亚制定实施“2020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计划”。

待开发型国家与发展潜力型国家渔业发展的挑战主要是:在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引进转化上,经验不足。利比亚、也门等国家,近年来政局不稳、风险系数增加,地区大国博弈容易影响其经济决策与选择。地中海沿岸和波斯湾红海附近水域聚集着大量的人类活动和工业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威胁水体质量。

3 启示与思考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对1950年以来阿拉伯渔业生产发展概况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启示。

3.1 阿拉伯国家渔业经济地位缓步提升,发展前景广阔

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饮食习惯偏好红肉,当地居民普遍接受且食用的水产品种有限,对软体类、甲壳类或水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也比较薄弱。但渔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主要受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的影响,在很小程度上受部落宗教传统和社会态度的影响,政府可以有效引导国民消费需求和生产发展。埃及、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发展渔业均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以增加国民水产品年消费量、提高渔业在国内市场渗透率、扩大渔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渔业已成为这3个国家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总体看,阿拉伯国家的渔业经济地位得到缓步提升,发展前景广阔。在人口增加、油价走低、地区动荡的情况下,为确保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及平衡国际收支,阿拉伯渔业主产国、待开发型国家和潜力型国家将越来越注重渔业作为社会重要发展部门在激活地区经济活力中的作用。

3.2 阿拉伯国家渔业发展为中阿合作创造新机遇

从目前阿拉伯国家为渔业发展制定的规划目标看,其渔业发展在加强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制订的基础上,水产养殖将是主要增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点发展方向。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在这两个领域均具有比较优势,中阿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历史机遇,强化中阿“1+2+3”合作框架下渔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便利化合作,畅通渔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中阿标志性民生项目,夯实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民生基础。中阿渔业合作不仅能提高各自国民的生活水平、缓解粮食危机、实现经济效益,而且会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增强社会稳定性从而带来良好社会效益。阿拉伯国家是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陆地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海洋通道的西端交汇处,是连通“一带”与“一路”,实现陆海丝绸之路联动发展的关键。为深入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分工合作,打造我国向海经济产业链,理应加快中阿渔业领域的互惠合作。

猜你喜欢
总产量摩洛哥阿拉伯
2022 年河南夏粮总产量3813 万吨两大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执子之手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摩洛哥—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