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2021-03-09 13:32俞海风
黑河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

俞海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加强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数学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数学题目;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的数学技巧得到有效的展现。但由于小学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影响,在课程的讲解以及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萌芽阶段,在其未有任何数学基础的情况下学习数学时,会对数学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途径的关键环节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导致其不能正确地进行问题解答,从而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单一化的课本讲解手段,逐渐趋向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生活化教学、数形结合教学等多方面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使其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的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题目,使课堂问题不但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使其在解决层层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对未知数学题目的探索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另外,随着小学生解题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够更清晰地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所学到的数学解题技巧进行课堂讨论,从而有效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二、加强学生课堂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影响,导致其在进行数学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过于专注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缺乏课堂参与感,并对教师讲解的繁琐知识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无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将教学环节设置为学生最喜欢的自我探索环节,从而使其在自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内容的理论概念,并掌握相关的数学解题技巧。自行学习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自行思索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掌握适合自身开展数学学习的解题途径,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并不断提升自身数学综合素质。例如,在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平行及垂直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为其讲解完相关知识概念后,让其进行自行的模式图构建,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笔在本子上进行两条直线的规划,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平行和垂直的相关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本子上不断尝试不同角度的线条描绘,使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明白平行便是两条永远不相交的直线,且理解垂直便是两条直线成90?角。通过教师不断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实践,使其在自行描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理论概念的相关含义和有效分析,进一步加强自身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对数学未知问题的学习和探索欲望,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质水平。

三、加强数学题目训练,掌握数学解题技巧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氛围都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对相同数学问题有不同理解的情况,使班级数学水平无法得到全面提升。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且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解题技巧,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及对个人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水平。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巩固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研究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而对于学习效率低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层次性的问题中恢复学习自信,且不断提高个人的数学知识水平,从而有效激发其数学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数学知识交流。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课堂题目训练不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层次教学题目,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的最开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行设计“100×56=;129×10=;150×20=”等这样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难度系数不高,学生稍加思索便会计算出最终答案“5600;1290;3000”。随着正确答案的得出,小学数学教师便可提高题目难度,为学生设计“156×23=;147×12=;128×36=”等数学问题,由于此类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会在草稿纸上不断地进行演练,但对于某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会出现较大的解题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使其进一步掌握解题途径,从而加强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最终的解题过程中计算出正确答案“3588;1764;4608”。因此,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自信,在自行的运算过程中,有效地掌握问题的计算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四、构建课堂学习小组,加强解题经验交流

为了快速地拉近班级学生的数学差距,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课堂学习小组的建立,通过对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和学生性格的了解,将班级学生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不断巩固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另外,由于部分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导致其在出现问题后不敢向教师进行提问,且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案,以至于自身的数学水平无法提升,个人性格更加压抑。这时,教师通过正确构建课堂学习小组,可以使其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与他人进行数学知识交流,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中,降低自身的心理防备,从而有效提高自身与他人语言交流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统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相关的数据统计图,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为其进行黑板图形描绘后,让学生自主构建统计图形,从而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数学统计图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由于统计图的种类过于复杂,多种统计图的分析会使小学生将不同类型混淆,所以,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数学统计图,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分别分担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复试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等多种统计图表。随着小组成员对统计图表进行深刻的学习和掌握,将自己所认识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组分享,从而有效提高了班级数学整体水平。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个人数学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水平的了解,为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赵重阳.基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1).

[2]陆彩兴.论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03).

[3]孙立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

[4]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0,(03).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
布置“递进式”作业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乐学· 自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