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认知与教育需求调查

2021-03-10 06:44李天红韩梦滢陈凤仪李艳红陈冬力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肺答题问卷

李天红 张 琴 韩梦滢 陈凤仪 李艳红 潘 敏 陈冬力

儿童意外伤害是中国和其他国家0~14岁孩子的首位死因[1]。学校是学龄期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和意外伤害的高发区[2],也应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教育”[3],而我国中小学生急救培训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培训教材、课程标准、培训师资等尚无统一规范[4]。因此,我们于2019年1月对武汉市江岸区某小学1~6年级学生开展在校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认知与教育需求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知识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现状与需求,为探索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模式,实施规范化急救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岸区某小学1~6年级在校学生1 264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名,女590名;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20±1.83岁);一年级242名,二年级159名,三年级212名,四年级216,五年级220名,六年级215名。研究对象及其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通过查阅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献[5-11],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武汉儿童医院意外伤害收治病种,设计在校小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救护认知与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该问卷经过小儿急救、小儿骨科、小儿整形、小儿眼科各2名专家3轮审核,对30名小学生进行预调查最终确定。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5个条目)、学校意外伤害认知(8个条目)、安全救护认知(22个条目)、培训意愿(8个条目)4个部分共43个条目。问卷多选题2题,即“以下哪些情况会让你感到不安?”和“以下哪些原因会让你和同学受伤?”,其他均为单项选择题。问卷测得Cronbach′s α系数为0.726,效度检验KMO值为0.706,通过巴特球形检验,累积方差解释率值为69.707%。

1.2.2 研究方法

本调查遵循自愿原则,通过学校微信平台随机选取1~6年级24个班级的家长群发放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链接,作答时间10~15 min,提交问卷视作自愿参加本调查,填写完整的视作有效问卷。发放问卷前说明,此问卷仅针对小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救护认知水平和教育意愿调查,为规范化的培训提供依据,答案正确与否不做要求,学生应真实填写、独立完成、不可借助网络或查阅书籍答题,低年级学生读题困难时,家长可帮助读题。答题前征得学生同意,由家长点击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链接,家长和学生确认同意,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本调查回收问卷1 267份,有效问卷1 264份,有效率99.7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管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学生对学校意外伤害认知现状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校易受伤的地点、受伤原因、受伤情境、同学做危险活动的应对、学校周围环境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知识的认知现状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烫伤、眼部异物、气管异物的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学校开展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培训现状及学生培训需求

不同年级学生在培训经历、培训频率、培训老师、课本使用和培训方式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1 小学生对学校意外伤害认知现状 [例(%)]

表2 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知识的认知现状 [例(%)]

3 讨论

3.1 不同年级学生意外伤害认知和应对存在差异,应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小学生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

学校是人群密集和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场所[7,12-13],小学生校园意外伤害发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7-8],应引起广泛关注。本调查显示,92.09%小学生认可学校的安全性,但对校园中不安全因素感到不安:担心在同学疯跑时(57.12%)、楼梯拥挤时(33.62%)受伤;半数以上小学生担心跌倒、撞伤、上下楼梯踩伤、开水烫伤(分别占98.10%、97.47%、88.29%、50.63%),这与刘志娟等[10,11,13]关于学校受伤原因的研究一致。担心楼梯、走廊、操场处受伤位居校园受伤地点前三(占27.69%、27.29%、21.52%),这与李亚杰等[14-15]研究结果相符。

本调查显示,1~6年级学生均担心在课间玩耍时受伤。在担心受伤的地点上,1~2年级学生担心在操场玩耍时受伤占比高;3~4年级学生担心走廊处受伤占比高;5~6年学生担心在楼梯处受伤占比高。5~6年级中70.11%的学生知晓距学校最近的医院/派出所,明显高于1~2年级和3~4年级。这些差异可能与低年段学生活动时间相对高年级学生多,但自我保护意识弱,而高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心智相对更成熟有关。在学校遇到危险时,92.25%的学生会求助老师,说明小学生已建立遇危险求助的意识。当同学做危险活动时,5~6年级学生选择坚决制止的人数最多,这符合纲要对高年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的行为要求。提示在儿童道德观念开始形成期[16],学校应教育小学生遵纪守法,树立责任意识。

小学生的班级人数较多,学校应针对安全现状和学校实际,加强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17],如高峰时段加派值班老师、增设录像监控、加大巡视与检修范围、严禁小学生在楼梯、楼道里追逐打闹、安排错峰休息和分时段放学等,消除校园安全隐患。通过医学、教育、行政等多个领域[18]合作,开展意外伤害培训,提高学生风险防范与自救护救能力。

表3 学校开展小学生意外伤害救护培训情况及学生培训需求 [例(%)]

3.2 小学生具备一定意外伤害救护知识,但心肺复苏知识与实践技能急待提升

小学生活泼好动,但生活经验不足、识别危险与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应急能力处于半成人状态,极易发生意外伤害[19-20],应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要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学习家用电器、煤气等日常用品安全使用方法,学会使用110、119、120等急救电话,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高年级学生要学会预防烫伤、烧伤、异物进气管、溺水等意外伤害基本常识和预防方法,对事故灾害有效躲避和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本调查显示,小学生对火警报警方法、医疗急救求助、匪警报警方法、火灾逃生、饮食安全行为、用电安全行为、游泳安全行为、下课安全行为知晓率>90%,灭火器使用安全、交通安全行为知晓率>80%,且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学生对烫伤、眼部异物、气管异物急救处理的认知存在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其中3~4年级认知水平低于1~2和5~6年级。考虑与3~4年级学生知识点遗忘、答题时马虎有关,且不排除 1~2年级学生家长参与答题的可能性。提示学校对小学生安全和自护救护的教育基本完成,小学生具备一定意外伤害安全救护知识,但还应针对性进行强化教育。

本调查显示,小学生对溺水救护知识知晓率仅30.46%,低于茅金凤等[21]的调研结果。心肺复苏有效时间知晓率仅12.82%;心肺复苏按压深度、按压部位知晓率仅25.08%和50.55%,心肺复苏对象知晓率仅70.33%,这与刘瑞宁等[22]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学生现场急救意识[23]、早期启动心肺复苏提高生存率[24]的观念落后,教师的急救素养、教学质量急待提升。结果显示,5~6年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对象、复苏有效时间、心肺复苏按压深度、气管异物急救认知水平略高于3~4年级和1~2年级,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理解力、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接受医务人员培训次数略多有关。

3.3 开展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模式下规范化急救培训,符合小学生的教育需求

调查显示,小学生接受意外伤害救护培训2~3次占33.23%,以3~4年级和5~6年级为主;无培训经历占8.07%,1~2年级占比高。提示学校一年一度的安全教育存在死角,应加强监管。调查显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为意外伤害救护培训的主要力量,尤其是1~2年级和3~4年级,这与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由道德与法制和生命安全的任课老师承担的实际一致。

本调查显示,58.62%学生愿意接受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反映出医务人员提供的课程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25],这与殷海燕等[26]研究结果相一致。结果显示,68.35%学生选择情景演练的方式培训,低年龄组学生喜爱度更高,提示老师应设置恰当的情景演练环节[27],提高学习积极性[28]。调查显示,小学生对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意愿高达97.63%,这与成美娟等[22,29]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调研结果一致,说明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急救教育需求。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预防灾害和应急避险的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要内容,而我国中小学生急救培训工作尚未形成系统而规范的体系[30],自救互救是抢救链上独立的一个环节,是与专业救治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一个急救阶段[31],意外伤害的院前救护水平直接影响着救治效果,故呼吁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培训师资管理,制定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乃至成人阶段的安全急救培训目标清单、规范课程和方式,落实“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救护能力。

3.4 本调查的不足

本调查仅局限于武汉这个准一线城市的市区小学,未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或发达的一线城市进行调查,调查广度不足;本调查作为自主寒假作业推送给家长群,故答题时间段和答题场地无法同质化;学生的答题过程是否完全由学生独立自主回答未能精准控制,可能存在一定偏差;1~2年级学生理解力不足,但部分答题正确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尚不能排除家长指导答题的可能性;问卷在问题设计和答题量上未予以分层,对各学段学生理解力和掌握程度考虑欠全面。下一步将完善对教师、校工等人群意外伤害救护能力的现状调查,为制定学校安全教育整体策略提供依据。

4 结论

在校小学生对学校意外伤害安全救护知识的认知存在局限,尤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急救技能急待提升,建议开展医院-学校联合培训模式,完善培训师资管理,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教育需求的规范化急救培训,提高学生意外伤害防范与自救救护能力。

志谢

衷心感谢美国Dreyfus健康基金会&武汉大学健康学院PSBH项目基金支持!

猜你喜欢
心肺答题问卷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挑战答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熊孩子爆笑答题集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问卷大调查
最美的花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