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群组管理改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10 06:44李建华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群组精神分裂症量表

吴 瑜 李建华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致残性高等特点,一方面该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另一方面疾病具有较高的恶化率和复发率[1],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稳定患者的病情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之一。康复群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对相同基本情况的患者实施系统性管理、教育和个体化治疗,通过环境干预最大程度的调动患者的参与度[2]。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可以为患者创造交流互动平台,有助于患者重塑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目前该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对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康复群组管理,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技能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46.6±6.7)岁;病程2~7年;小学文化程度10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11例。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36~57岁,平均年龄(46.2±6.1)岁;病程2~6年;小学文化程度12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4例。纳入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2)年龄18~60岁;(3)病程≥2年;(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够对各研究量表有基本性认识;(5)处于疾病稳定期。排除标准:(1)语言沟通障碍者或严重行动困难者;(2)合并有严重的躯体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由于其他原因无法配合的患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看护患者服药到口,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清洁,做好安全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群组管理。(1)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精神科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心理治疗师1名和护士12名。精神科医师主要负责治疗方面的相关指导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主管护师主要负责群组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观察以及患者反馈信息的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具体护理行为进行调整[4];心理治疗师负责功能量表测评的培训和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护士负责具体护理措施的实施。(2)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干预。根据患者年龄、疾病控制情况[5]对患者进行分组管理,每组8~10例患者,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团体身心娱乐活动、健康宣教、交流互动等,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2h左右,活动每周开展1次,共计5周。第1~2周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具体包括日常整理、物品保管、打扫卫生、收纳自己的衣物等[6],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各项基本生活技能;第3~5周,指导患者进行团体身心娱乐活动,并开展健康教育。首先,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活动,小组患者围圈而坐,对四神聪穴、百会穴、印堂穴等头部穴位进行轻拍,稳定情绪[7];其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喜好开展活动,对于精神症状较轻的患者,指导患者进行下棋、唱歌、绘画等。对于阳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则重点指导其释放情绪,例如进行简单的撕纸或折纸等。组内活动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留相应的作业,并要求患者在下次活动时汇报作业完成情况。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由主管护师对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以对后期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为患者创造倾诉互动交流平台,指导患者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向医护人员或他人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心理治疗师指导并鼓励患者讲出个人感受,疏解其情绪[7]。

1.3 评价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5周后比较2组以下指标。(1)治疗效果。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8]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阳性量表评价内容7项、阴性量表评价内容7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及3个补充项目,每个项目按照7级评分法,按症状从“无”到“极度”分别赋值1~7分,阴性量表和阳性量表分值均为7~49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值为16~112分,补充项目不计分。PANSS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其症状越严重。(2)生活技能。采用生活技能训练量表(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9-10]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等共计25个条目,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技能越好。(3)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11]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职业技能、对待异性的角色功能、家庭职能、社会退缩性、院内活动参与情况、病房活动行为、对待旁人的关心和照顾、自我照顾、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度等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三级评分,0分表示无异常,1分表示部分缺陷,2分表示严重缺陷,量表总分48分,评分越低提示患者社会功能越好。

表1 2组PANSS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SST评分分值比较分)

表3 2组SSPI评分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PANS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2组SST组评分比较

2组SST评分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2组SSPI评分比较

2组SSPI评分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目前,精神分裂症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或药物,疾病治疗除针对性用药外,多通过行为控制和引导等进行干预,一方面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加以约束,另一方面尽可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2-13]。

传统的封闭式病房管理,精神疾病患者被动接受管制,该方式虽然对患者的管制和保护有一定作用,但容易导致患者与社会生活脱节,不利于患者的长期康复,且会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始动性产生不良影响[13-14]。临床研究[15]显示,精神疾病的残疾其核心在于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而疾病治疗与康复的目的则是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群组管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团队协作、相互交流的管理模式,有助于调动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管理的主动性,系统的健康宣教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康复群组管理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技能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后,病情会得到显著的控制,而如何长时间维持则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2组SST评分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应用康复群组管理,根据患者年龄、疾病控制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管理,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重点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增强患者对日常生活规范责任感,提高生活起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系统性的行为训练和引导,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自觉规律服药,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技能。

3.2 康复群组管理有助于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康复其核心评价在于人际关系、自我管理两个环节,相对于肢体性疾病而言,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能力的下降多源自精神方面,康复群组管理一方面为患者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创造了平台,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干预,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群组活动能够激发患者学习及行动的潜能,能较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塑自我管理能力。康复群组管理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迷你的小社会,通过健康知识宣教、组内活动以及患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消除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自卑心理,主动参与治疗和社交,进而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康复群组管理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该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猜你喜欢
群组精神分裂症量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群组推荐系统:现状与展望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