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学生有效交流

2021-03-11 00:59王小宁
清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知识新课程

文_王小宁

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目标,其对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交流的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教师从学生简单、机械而重复的问题回答中,很难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更难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理解、探究过程。事实上,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教师应强化与学生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有效的数学交流舞台,让学生能尽情地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有效的数学课堂交流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大有裨益,能让师生共成长、共进步、共发展。

平等交流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通常是学生向教师学习,这样的观念与新课程理念是相佐的。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理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师生之间必须平等地进行数学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有时学生并非对数学问题不清楚、不理解、不明白,而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害怕问题回答得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不细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真正发扬教学民主,诚心诚意地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交流,以确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更清晰、更完整、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观点,确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勇于、善于发表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结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给学生更多的“说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的机会。学生间毫无疑问存在个体差异,这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常常缺乏有效的交流。此时,教师应成为不同层次学生间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这样更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力求让学生认真听、主动听、积极听。教师应着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说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教师应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应努力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数学问题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分组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解放学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数学交流机会。例如,为了及时、有效、准确地捕捉到数学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抛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可以开展一题多解、多解一题的训练。即便是常规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也会存在不同的心理过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部分的“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小组讨论,也可以进行课堂巡视。教师会发现学生能够用多种多样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的学生用的代数方法,有的学生用的算术方法,还有的学生用方程组解答问题。正是因为课堂上学生间、师生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才使学生得出了多种解答方式,才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师才有了真正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需强调的是,在学生分组交流时,教师应主动参与,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倾听、理解、尊重学生等。

作业交流

在教学某单元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与这一单元相关联的知识写出来。如开始《圆》这一单元的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以便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地教学。

课后交流

课后交流是课堂交流的延续与有益补充。课后,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及时给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导航”。

总之,数学交流是数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数学交流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不断地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知识新课程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