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的哭诉
——例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2021-03-11 01:00王万秋
清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张爸爸家长

文_王万秋

一天晚自习课间,小张走进我的办公室,问我是否有时间,他想跟我聊聊自己的苦恼。这让我很意外,因为小张正是我前不久刚约谈过的一个问题学生。小张较为散漫,沉迷于网络社交,学习成绩在班级垫底,还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

小张同学坐定后,低声抽泣起来,向我诉说着自己的苦恼。原来他的爸爸一直对他的成绩不满意,常常训斥他,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我立刻意识到小张的违纪行为与他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他对爸爸明显存在着对抗的情绪,要想彻底解决小张的问题,必须想办法打开他的心结。

耐心地听着小张的哭诉,我试着与他聊天,希望了解与他相关的更多信息。渐渐地,我大致掌握了小张家的情况:小张的家境一般,妈妈是全职主妇,负责照顾家庭和一个身体不好的奶奶;爸爸脾气比较暴躁,经常训斥小张,小张与爸爸之间有过多次激烈的对抗,他甚至建议妈妈跟爸爸离婚,自己和妈妈搬到外面住。

分析下来,小张爸爸身上的担子应该很重。很多时候可能是爸爸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不如意转嫁到了小张的身上,每次看到小张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向上时,怒气更甚,父子对抗的情景自然产生。我先引导小张从爸爸的立场思考问题,试图缓解他的激动情绪。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小张的问题,我决定约谈他的家长。到校的是小张的妈妈,我对小张妈妈提出了几点建议,话还没说完,小张妈妈的情绪已失控:“我们的情况十分困难,他爸爸长期在外工作,患有癌症的奶奶还在外地医院住院,需要我前去照顾。这个孩子,我实在没办法……”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小张妈妈不顾形象地诉说着自己的困境。刹那间,办公室里只剩小张妈妈的哭诉声。当人的情绪非常激动时,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诫的,我能做的就是让小张妈妈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给小张妈妈倒了杯热水,耐心地听着她的哭诉,约半个小时之后,她的情绪渐渐稳定。寻找到合适的契机,我试着与小张妈妈分析小张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小张之所以会出现成绩落后、沉迷网络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想要躲避现实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肯定和成就感。目前,要解决小张的问题,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要让小张意识到父母的艰辛,懂得换位思考和体谅父母,明白学习的最终是为了自己。第二,改善父子关系,努力让爸爸认可孩子。要做到第一点,必须让小张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现在有的独生子女较为自我,如果不亲身体验,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身上的重担。因此,我建议在假期,小张妈妈到外地照顾奶奶时,将小张带在身边一起陪护奶奶。在陪护时,让小张适当地参与照顾奶奶的工作,让他在做的过程中培养感恩意识。这样一来,小张一直有父母的陪伴,不仅解决了小张孤独的心理问题,也能让父母能够随时把握小张的动态,同时小张在实践体验中也能够切身体会父母的不易。要做到第二点,还需要小张妈妈在中间调和,让小张爸爸合理控制情绪,理性看待小张身上存在的问题。经过一番诚恳的交谈,小张妈妈非常配合,主动与我沟通具体操作中的许多细节。与开始歇斯底里式的哭诉不同,两个小时之后,小张妈妈笑着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两个月后,再次见到小张,他的脸上挂满了纯真的笑容,眼神中也充满了坚定与自信。问及他现在成绩以及与爸爸的关系时,他很开心地回答:“我现在进步很大,已经脱离倒数行列,成绩快到达重点本科线。现在跟爸爸关系也挺好。”家长会后,小张妈妈特地来找我,主动与我交流了小张及家里的近况,言语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满意和自豪。看到小张的变化,我也十分开心。到了高三,小张的成绩稳步提升,最后考取了一所重点本科高校。我回顾了小张的转变过程,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如下。

恳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客观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在处理小张的问题时,我以平等的姿态与他沟通交流,耐心地与他分析存在的问题,而非居高临下地草率定性。有了这样的前提,他才会在自己失落、苦闷时主动与我沟通交流,寻求帮助。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现在的部分独生子女,尽管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物质上相对富裕,但是可能存在内心孤独、家长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他们内心健康的问题。一位高中学生成绩有起伏均属正常现象,但是小张的爸爸并没有正确地引导小张,而是一味地指责,从而将小张推向了家长的对立面。小张尽管临近成年,但是心智尚不成熟,在面对家长指责否定的情况时,不会与家长积极沟通或者认为沟通无效,只能消极抵抗,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短暂的快乐。

有效寻求家校合作,提供情境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小张出现的问题与他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校合作,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往往可以有效打开问题学生的心结。如果没有与妈妈的一番诚恳交谈,我便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小张问题的成因,也无法让小张的父母清楚地了解小张的心理诉求以及问题解决的办法。

有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只要在校认真学习即可。殊不知,学习是由在校学习和实践学习共同组成的,是“知”与“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过重地看待在校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与小张妈妈沟通时,我与她分享了我们遇到的实际案例。某学生与小张的情况较为类似,当时他的父母也很苦恼。在说教无用的情况之下,班主任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艰辛。家长很配合,很快就给孩子找了一份工作,孩子需要早晨5 点出门,晚上11 点之后才能回家,忙起来午饭都来不及吃。一周后,再次踏进校园时,该同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改从前不学习的状态,他的父母甚为欣慰。张妈妈听了我的案例介绍,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由此可见,小张后来的转变与家校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适时跟踪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阐明道理、口头说教往往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一些特殊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苍白无力。这时,一些家长常常无计可施,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与自己的孩子很少有深度的沟通交流。他们没有发现孩子已经长大,还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他们的孩子,这样一来,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对待问题学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有心人,以心换心,根据教育的效果,适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在孩子进步时,我们要及时肯定;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朋友的身份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孩子在分析问题时自己做判断。如果我们一味地以“过来人”的口吻说教,我们那些宝贵的生活经验,在孩子看来或许只是喋喋不休的唠叨。当谈心说理都无济于事时,可以尝试辅以适度的社会实践。与其简单地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走入社会,了解不学习之后他面对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相信在情与理、知与行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重拾自信,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以德润人,以文化人”,我们要用合适的方式,让这些特殊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舞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才是“静待花开”的真谛所在。

猜你喜欢
小张爸爸家长
今天忙不忙
家长错了
巧妙的奉承
我和爸爸
爸爸
家长请吃药Ⅱ
爸爸冷不冷
谁逗谁
犯错误找家长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