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新的战略部署与理论发展

2021-03-11 08:48李家祥吕景春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

李家祥 吕景春

摘要:我国“十四五”时期进入了特征明显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诸多方面新的战略部署。本文着重从战略指导思想新思路、战略目标新规定、战略路径新指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举措与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新的战略部署;新的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1-0005-0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主体和重点部分是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十四五”时期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条件下,党中央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与推进新的理论发展做出初步思考。

一、新的历史阶段

认清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新形势的特点与要求,是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必要前提。我国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党中央开始谋划经济发展战略时提出的,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美元作为重要标准。由于20世纪末期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在21世纪初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谋划了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随着这一新任务接近完成,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中央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进行了部署。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国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载入了史册。按照世界银行确定每人每天1.9美元为国际贫困标准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8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被世界银行原负责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十三五”期间,我国脱贫5575万人,接近于2020年世界人口排名第22名南非的5778万人,比第23名缅甸的5371万、第24名韩国的5164万还多。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仅以这方面实例就可以表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绩很突出,已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上,乃至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21年迎来建党百年,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将进入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艰辛探索。20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党的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谋划了第一个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这又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

(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世界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每一次技术产业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且深刻的影响,包括推动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使经济全球化得以产生和迅猛发展。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来了大机器工业,改变了世界。到20世纪初,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科技革命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产业变革。7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变革,对人类的改变非常之大。20世纪末最热的一个词叫“新经济”,后来就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很多新的业态,还改造了传统的产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数字技术革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与以往产业革命相比,“新产业革命具有网络化、平台化、泛在化等特点,降低了准入门槛,为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提供了更加平等可及的机会”[2]。方兴未艾的新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将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治理发生了深度变革,2008年,在发生了由美国引发并蔓延世界的金融危机之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演变为二十国集团(G20)就是例证。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的重要标志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更加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199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1.9%,201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0.4%,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差不多翻了一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99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1%,并在2008年达到51.1%,实现了对发达经济体经济总量的赶超,201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攀升到59.3%[3]。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占据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很大比重,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这些国家。G20 遏制了金融危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逐步走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中心位置。2008 年以來,G20 召开的历次峰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而扩大了这些国家的话语权,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深刻调整,已经并将持续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经济全球化从历史的发展来讲,经历了几次浪潮,英国发展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纺织品销往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将世界卷进了较为广泛的全球化浪潮。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了新的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成立了经济性协调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当时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在客观上对协调世界贸易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撑起了自由贸易体系。再一次新的变化始于20世纪的后半叶,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大大改变了生产与贸易方式,推动了更大范围的经济全球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也促使更多国家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尽管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但是也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负面的作用,所以一直存在着不同声音。然而,曾发起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现今却成为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这就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非常凸显的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使得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刻,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

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多国经济恢复缓慢。在经济低迷情况下,不少国家往往不会选择进一步开放,而更容易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给各国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会引起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许多国家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经济水平,原有问题没有解决却又遇到了新矛盾。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收缩幅度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增加了债务风险。后疫情期间经济复苏会加剧不同经济体的分化,国际形势将更加复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不仅没有被击倒,反而成为全球抗疫的成功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更快跃升,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这里涉及我国内部自身发展的变化与要求。我们过去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速度和规模上,党的十九大作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我国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多种优势和应有条件,但是在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还存有许多问题。《建议》就此概括为七个方面,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因此需要就此做出新的部署予以解决。

《建议》将上述第二个和第三个方面归结起来,概括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4]。这些不仅标志着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表明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发展非常关键,我们肩负的重任和面对的挑战非同以往。

二、新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先就宏观层面,从顶层设计和大思路上做出新的安排、新的概括。

(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新思路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建议》就指导思想方面有很多新的概括,突出体现在:一个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阶段性的目标。现在根据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还有“四个以”,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其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新的提炼。既然进入新阶段,追求的是高质量,就要以此为主题指导发展,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且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体现高质量。再一个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进入了指导思想,这是新的提法。还有就是“两个加快”,第一个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在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第二个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更为关键,是近期讨论最热的话题,也是最新的部署。

(二)戰略目标的新规定

《建议》就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列出了六个方面战略目标,涉及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效能等。从经济发展的成效来看,以往制定发展规划较多是确定GDP翻番、人均收入翻番,更多地体现了速度和规模变化。“十三五”时期没有提总量翻番,只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现在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体现了定性描述,突出了质量要求,当然定量方面也蕴含在当中。再有就是这一次制定的发展规划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分配领域、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建议》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2035年的发展目标部分,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表述,在中共中央历次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三)战略路径的新指向

以上总体的新战略部署要体现和落实在许多方面,在此以战略路径加以归纳,列举几个突出方面。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党的文件把创新摆在凸显位置已不是第一次。党的十七大开始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第一个是创新,而且规划建议就是围绕着五大新发展理念展开,将创新部署在首位。这次的《建议》仍然延续了此种做法,把创新放在12个分论之首,但是在概括上有了新的深化,地位更加提升。“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概括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现在的用语是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反映了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方方面面的核心。再从另一句话看,由于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十三五”时期指明要发挥科技创新重点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战略支撑是科技创新,这些强调至今依然是正确的,管用的,指导性的。但是今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总体部署来说,科技创新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有了新的明确定位。《建议》使用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定义,比自主创新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将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整体中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被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2.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中最凸显的是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之前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从第一次与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的座谈一直到听取基层意见的座谈,每次会议都在强调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表述有两句话,可以分别进行分析。

就第一句话“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来说,涉及国内循环及密切相连的国际大循环、扩大内需等概念,其概括与实践都不是我国刚刚遇到的。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四个环节做出了深入分析,认为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些方面相互促进,就形成了经济循环。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来看,改革开放之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循环基本在国内进行。当然,我国也不是不想参与国际上的经济交往,但总体来说,那时的外部环境不允许我们在国际上更多发展经贸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探索进入国际经济循环,先是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逐步扩大到沿海14个城市的开放与沿江沿边的开放。当时看到很多大进大出式的国际大循环成功案例,理论界进行了如何认识我国参加国际大循环的讨论,总结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并且产生了较大争议。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定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迈向国际经济大循环。可是在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我国当时第一次提出了启动内需。随着中国在1999年与美国签订双边协议和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21世纪初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加广泛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获得了很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是第11位,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陆续超越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收获了扩大开放的红利,同时也遇到处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诸多问题,这时候是典型的国际大循环。为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一个新的部署,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当时提出三个转变,第一条就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一直强调消费拉动,并取得了成效。在提出这一战略性转变以前,我国拉动经济主要靠出口,对外依存度有时超过了60%,到2017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8%。从世界大国看,最终消费支出占GDP增长的比重基本在80%左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进一步扩大内需,既有新背景、新需要,又有新内涵,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而且具有新的更好的条件。我们有着新优势,如人口多、市场大、约四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产业链条齐全,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工业41大类、207中类、666小类的国家;还有新的人力资源,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掌握着新知识的群体。“十三五”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了许多问题。有扩大内需的新支点,如新基建、城市群与都市圈、乡村振兴等;还有畅通经济循环的新途径,如把构建现代的物流体系作为一个战略。这些都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部署更具新基础与可行性。

再从第二句话“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来看,必须认清双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封闭的,不再重视开放,甚至搞一个区域的自我循环,应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提升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在开放中争取战略主动。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各地区必须找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积极作为。这样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继续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1970—2017年,全球GDP总量从不到20万亿美元升至80万亿美元,人均GDP从5185美元升至10634美元。全球贸易额在GDP中的占比由26.72%升至56.21%。1981—2013年,全球贫困人口比例由42.3%下降至10.9%。据世界银行预计,全球85%的人口预期寿命可达60岁,是100年前的两倍[5]。“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6]。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影响,世界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新的特点变化,将国内大循环为主与双循环紧密结合起来认识与行动,从而使二者都真正得以实现。历史证明,我国对外开放不仅仅带来了新的贸易交流、管理方式和理念认识,而且还一直是推动深化改革的一个强大推力,必须坚持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3.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往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往往把农业农村发展写进经济部分,《建议》第一次把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发展规划的一个单独部分予以强调。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农业农村仍是重要的短板之一,其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体现了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第一次提出“乡村建设行动”,涉及规划、宜居、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等系统安排,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相配套,将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我们以前更多地强调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准备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引起了相关讨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推动思考和部署防范外部风险。事实证明,有预先的研究,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竞争压力之时,我国发挥优势,攻克难关,实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根据形势变化,党中央非常重视安全问题,如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发展新情况和解决地方、企业债务等问题专门对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建议》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并根据实际,提出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等多方面要求,适应了新阶段、新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需要。

《建议》的新目标、新部署和新要求还有很多。在2035年远景目标方面,如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明确了时间表;在体制改革方面,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社会建设方面,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在遵循原则方面,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等等。而且所有的新部署都贯彻了新发展理念,融为一体,体现了承前启后。

三、新的理论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通篇贯穿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在分析新问题和提出新思路的过程中丰富和推进了这一思想。

(一)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新发展格局属于经济领域问题,可以说这一理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从体现国情、富有特色、统领全局、长期作用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创新,可以归纳为若干方面。一是关于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如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正确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了总结。21世紀初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关于战略目标的理论。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步走”到21世纪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新的“三步走”设计。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除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之外,又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是一个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关于动力保证的理论。如长期强调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后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又如党中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将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内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时,第一条就概括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四是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长时间内指的是落后国家如何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的工业化道路。如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括,一个新特点是不要重复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污染的道路,另一个新特点是把工业化和世界已经出现的信息化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五是关于发展主线论的理论。如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要走经济建设的新路子,改变高投入、低效益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谋划跨世纪思路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二五”时期明确概括了发展主线,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三五”时期将发展主线确定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是关于阶段转换的理论。如党的十八大之后,针对我国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的变化,做出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系统提示和高度概括了经济发展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如果可以将前面介绍的理论的视角归结为部分属于顶层设计,部分属于时间系列,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则更侧重于从空间整体布局的角度,把国内外统筹起来进行理论概括,而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就此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深入分析。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4]55。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框架中增加了新内容,将长时期发挥指导作用,当然也会随着此方面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二)深化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

战略机遇期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当时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是基于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现在时间已到,国际形势又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认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问题,决定着“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给予明确回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因为从整个世界发展态势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冠肺炎疫情也改变不了这个大势。从我国发展环境看,的确发生许多变化,但周边绝大多数国家要求发展与合作,处理好多边关系。从近期案例看,2020年11月15日亚太15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覆盖了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15个成员国2019年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区域内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4%。未来超九成商品将纳入零关税。RCEP在2012年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6个国家共同制定协定,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这些国家之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历经8年的多次谈判最终签订协定(印度后来退出谈判),反映了东亚国家对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取向,体现出他们应对挑战所作的选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存在发展战略机遇期。《建议》同时也强调了机遇期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表明,我们应当以动态的视角分析问题,系统把握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特征。

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发展目标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的标准,人均GDP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我国在2019年已经达到人均10000美元。按照《建议》规划,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继续前进一大步,使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人数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这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届时国内面貌也会发生巨变。当然,我国今后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充满自信,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遇到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化解风险都是依靠干好自己的事情,因此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迎难而上,同心同德,顽强奋斗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进.为全球减贫贡献伟力的中国实践[N].光明日报,2020-10-11.

[2]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8-09-20.

[3]徐秀军.对外开放是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19-01-22.

[4]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13-14.

[5]钟轩理.不畏浮云遮望眼——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N].人民日报,2018-10-12.

[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

New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LI Jiaxiang,LVJingchun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made many new strategic pla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ideas of strategic guiding ideology, new provisions of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new directions of strategic path,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kes the judgment that it is still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new strategic deployment;new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邓   喆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项目编号:TJKSWT17-16;天津市高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团队规划项目,项目编号:TD13-5109。

作者简介:李家祥(1951—),男,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吕景春(1966—),男,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十四五时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战时期哲壕战
中国区域发展七十年暨“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
浅谈“十四五”背景下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