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2021-03-15 05:30王生福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王生福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学生在写作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没东西可写”。也有许多家长感到困惑:孩子挺喜欢读书的,但写作文时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阅读积累,都不会自动地“跑”到写作者的笔下,如果缺少了“触发感悟”这个催化剂,生活、阅读、写作就可能是互相割裂的。只有经过“触发感悟”这个熔炉,让语文生活化,才能真正把生活和阅读的活水引到写作中来。本节写作指导课旨在架设生活与语文的桥梁,是语文生活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课堂实录】

一、释题导入,引发联想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学习的关键词就是黑板上的这个词——“触发”。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触发,我有两个理解,但又觉得可能都不太对。第一个理解是指植物生长;第二个理解就是一个动词,有一种情感油然而生。

师:“触发”没有植物生长的意思。油然而生的一种情感可能是由于外在的某个东西触动了你。“触”是什么意思啊?

(有学生小声说“碰”“触摸”。)

师:“碰”“触摸”,对的。我们的手触摸到这张课桌,硬邦邦的,冷冰冰的,有感觉吧?如果我们把手放在同伴的肩膀上,感觉到是比较柔软的。触,是要触碰,要接触。你们能不能用“触”组几个词?

生:触摸、触觉、触手。

师:能再组几个四字成语吗?

生:一触即发、触手可及、触目伤怀、触目惊心、触景生情。

师:很好,还有“触类旁通”等。有一天,我听班上的同学讲了一个网络词语——“大触”。一个同学指着另一个同学对我说:“王老师,他是我们班的大触。”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大触”是网络用语,指特别厉害的画手。

师:特别厉害的画手,高手,有点像我们以前讲的“大咖”,或者是“大腕”。他有很高的本领,在某个方面水平很高。这个词蛮有意思的,是个网络新词,在座的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听到。但愿我们也能成为写作的“大触”。

二、关联写作,激起兴趣

师:“触发”这个词,简单来说有两个意思——触动,引发。刚才那名同学说得很好,“触发”可能是引发一种情感。但引发一种情感往往需要外在事物的触动。比如我们坐在这里(编者注:报告厅)上课,跟平常在教室里上课不太一样吧。咱们往右边看,全是听课的老师,这是平常上课没有的,所以我看到大家还是有些紧张。平常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不喜欢写作文。是的,我们的生活看上去每天都差不多,每周都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一些同学在家和学校的两点之外还有一个课外班。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咱们学校也组织了很多活动啊。我上咱们学校的网站浏览了一下,活动还真不少,秋游有吗?

生:和军训一起的。

师:秋游和军训融合在一起了,是吧?创新!体育节有没有啊?

生:有。

师:刚才你们老师告诉我还有英语节,学校很重视的,进行口语训练。还有艺术节,可能是少部分同学参与的。我们学校最近就有阳光体育节,包括篮球赛、排球赛等。如果你们还是说“没得写”,恐怕就要用到“触发”这个词了。如果大家在路上看到这样的风景(展示图片),会有什么感触呢?说说你的直观印象,或者直接的心理感受。

生:我直接的感受就是,风景虽然很美,但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提醒我要多穿点衣服。

师:你是个非常懂得照顾自己的人。你用了一个转折句,“风景虽然很美”,具体什么很美啊?

生:金黄的颜色很壮观。

师:色彩如此之美,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一种悲凉,为什么?

生:画面非常萧瑟,人也很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萧瑟的?

生:池塘里的荷叶全枯萎了。

师:原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不见了,满塘枯荷让人觉得非常萧瑟。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有种悲伤的感觉,因为树叶已经纷纷飘落,满地都是落叶。

师:是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确实让人感伤。还有谁要发言的?

生: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是永无止境的。

师:哎呀,还有一个小哲学家在这儿呢!你是怎么从中看到了生命的轮回是永无止境的呢?

生:因為在金黄色的落叶背后,到明年依然会有绿叶满树,依然会有那累累果实。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啊!虽然这幅图上是梧桐树,梧桐树结果子是让南京人很苦恼的,但如果换成其他果树,一定会如你所想。这名同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眼前想到了来年,把眼前的景物放在了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来看待,就有了特殊的感受。每个人看到同一个景物,产生的情感、获得的感触是不一样的,诗里也这样说过,“自占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看到的是萧瑟悲伤的秋天,有人认为它比春天还要好。每个人的感触跟个人的经历、遭遇、心境都很有关系,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感触和感悟。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三、融入生活,学会体验

师: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同学们应该学会多角度触发体验。屏幕上有几张跳长绳比赛的照片,除了刚才讲的只关注比赛结果之外,我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写一写呢?

(学生思考。)

师:我班上的一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关于班级篮球赛的文章——“比赛输了,三个运动员耷拉着脑袋,脸色比较尴尬地往教室走。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他们发现教室里面很安静。班里的同学齐刷刷地看向他们。他们三个人相互看了看,更加尴尬,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当他们鼓足勇气,硬着头皮走向自己的座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文章的大概内容。这篇文章的写作视角对你有没有启发?

生:我觉得班里的同学都很体谅他们,并不因为比赛输了就怪到他们身上,而是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下一次更好地表现自己。

师:是的,你是从内容上来说的。那这篇文章的写作视角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思考了一会儿):他用班上同学给队员们的掌声来侧面衬托他们已经很尽力了。同学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队员们拼尽全力了,结果并不重要。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师:你还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考虑的。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写比赛,往往是写比赛的过程以及结果,但是他并没有写比赛过程,而是选取了比赛结束之后,队员们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的视角。这个视角很新穎。

师:是的,他把着眼点放在了赛后,跟原来只关注比赛过程本身相比,有了变化。视角变化以后,看到的、感触到的东西就不太一样了。那大家来说说看,就咱们班的跳长绳比赛而言,如果要换一换视角,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师: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可以写赛前准备。

师:刚才那名同学写的是赛后,你写赛前。赛前写什么呢?

生:就写他们赛前每天怎么训练。

生:还可以写比赛时我们班的啦啦队员或者其他班级的队员、啦啦队员的评价,从他们的话语中看出我们班的队员比赛时很努力。

师:从啦啦队员和其他观众的角度来写,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你是运动员还是啦啦队员?

生:我是啦啦队员。

师:那你应该有感触。你感觉你们啦啦队怎么样?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表现?

生:大家为了班级荣誉喊得很卖力,有的同学把嗓子都喊哑了。

师:我觉得你们的呐喊声里不仅仅有想赢的愿望,还体现着你们班的团结友爱、温暖和力量。

生:我觉得我会写赛前,写赛前的训练和大家的心态。

师:听这个话,你好像就是运动员?

生:是的。

师:你作为运动员,是不是跟刚才的同学有一些不同的感触?

生:是的。我们参赛队员在一起训练的时候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即使断绳了也不气馁,不会责怪谁,感觉这样蛮好的。

师:队员之间的鼓励跟啦啦队员的鼓励好像还有点不太一样。他们之问更多的是合作和默契,特别是他刚刚讲到的细节,断绳的时候需要相互鼓励。请坐。

生:我想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写,因为我就是个运动员。我表面上要求自己必须表现出轻松的样子,因为全班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但无论是在赛前还是在比赛中,我心里还是比较焦虑和紧张的。胜利看上去不是很重要,但是荣誉对我们班很重要。

师:听了他的话以后,大家是不是更了解运动员的心声啦?在他们看似轻松的外表下,有一颗紧张忐忑的心。这是他作为运动员独特的感触。我们关注了队员,关注了啦啦队,还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角度可以关注?

生:我想从老师的角度去写。我们班比赛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女生在跳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下,我们体育老师就连忙过来问她有没有受伤,让她慢一点,表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师:是体育老师?

生:对。

师:体育老师很着急地跑了过来。我想问问你们班主任在吗?

生:不在。

师:他为什么不在?大家想过吗?

生:因为他很忙,临时有事。

师:他忙些啥呢?改作业?改试卷?备课?他为什么不到现场来呢?体育委员在吗?

(体育委员站起来。)

师:你们班主任在比赛前有没有跟你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

生:有。他跟我说,学校临时有急事安排他去,让我组织一下。

师:他为什么不让其他的老师来组织一下呢?让你组织一下,说明他对你——很信任。你的经历可能跟其他同学又不一样。又是一个特别的写作视角,请坐。那你们想不想他在啊?

生:也想,也不想。

师:哈哈,为什么又想又不想呢?

生:想是因为他在,能给大家鼓励和动力;但是如果他在,又会给大家更多的压力。

师:这又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实,我们有很多聪明的班主任,不一定人在现场,比如早操啦,班主任不在,但他可能在某个角落,远远地看着你们。为什么啊?他想让你们——

生:独立。

师:还想让你们学会自律。很多时候,你们的家长也是一样。那秋游的时候你们班主任在不在啊?

生:在的。

师:在的时候是一种关心,不在的时候是一种鼓励,这样想一想,是不是会触发一些新的写作着眼点?下面,我们再学习一种触发感悟的途径。一次,我问班上的学生参加篮球赛的时候班主任在干吗,他们说在骂人。我问“骂谁啊?为什么要骂呀?”,他们说在骂啦啦队,因为啦啦队不大声加油呐喊。我又问秋游的时候班主任在干吗,他们又笑着告诉我在骂人。我说“他怎么又骂人了啊?”,几个同学笑着指着旁边的同学说,他们几个走丢了。我说“看来你们老班很喜欢骂人啊,这样的情况该不该骂?”,他们说该骂。那如果把“骂”换成其他的词行不行?

生:可以换成“批评”。

师:大家想想,批评啦啦队是为了什么?

生:是想要啦啦队给参赛队员助威,希望大家能团结赢得比赛。

师:那批评秋游走丢了的那几个同学,能表现什么啊?

生:能表现老师的关心与着急。

师:是啊,有的时候你要是比平时迟一点回家,爸爸妈妈还会骂你一顿呢。这样的批评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和爱护。我记得有篇文章叫《王几何》,人物形象鲜明。如果大家也写一篇《王批评》,倒也是抓住了班主任的一大特点。这是把眼前事和其他几个片段联系在一起看了。所以,你们写跳长绳比赛,也可以这样变换视角,把眼前事放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联系起来看,就可以触发不同的感悟。

(师板书。)

师:比如我们把跳长绳比赛跟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想一想呢?去年有没有跳长绳比赛啊?(学生说有。)那把今年的跳长绳比赛和去年的跳长绳比赛联系起来,会不会有新的感触呢?把今年的跳长绳比赛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会不会有新的感触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后发言交流。)

生:去年因为入学不久,大家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一起跳的时候配合还不是很默契。今年我们已经熟悉了,配合也更加默契,也会互相调整,知道各自的特点。

师:你看,把这两次比赛放在一起比较,就有了时空的感觉。不仅仅关注跳绳比赛,也在关注时光流逝,情意渐深。

生:虽然当时我们不熟悉,但心里都想着为班级争光,为班级夺得荣誉。

师:非常好,请坐。这样联系起来思考,就又有了一种新的感触。有没有同学把这个事情跟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想一想的?

生:我是跟比赛之前的一件事联系起来的。那时候物理试卷刚刚发下来,有人考得并不好,但不管是啦啦队员还是运动员,都非常尽力,没有表现出面对不好成绩时的不开心,都是很积极的。

师:你的意思是,那些像雪花一样的试卷并没有阻挡你们的热情,非常好。一根长绳,一个篮球,激发了厚厚的冬衣包裹下的热情。之前还讲到了班主任,我们始终不要忘记班主任非常辛苦,把他放在不同的事情中进行比较,也能获得不同的感触。

四、活用教材,体悟表达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变换视角和联想比较都是在激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时候,如果把自己的阅读经验也融进生活,触发的内容会更丰富。举个例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许多关于父亲的精彩文章,我给大家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读一读。

(投影展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指导儿子下来”的片段,学生读。)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这位父亲的?

生:从语言角度来写的。

师:再看两个片段,我来读。

(投影展示《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在医院叮嘱英子要早起、要勇敢闯练”两个片段,教师读。)

师:这也写了一位父亲,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还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写的。父亲叮嘱英子要早起,要闯练。

师:叮嘱英子,其实还是在教育她。你有没有想想你的爸爸在家是怎么教育你的?再看一个片段,一起读一读。

(投影展示《背影》中,“父亲送我去车站”这一片段,师生齐读。)

师:这又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父亲的呢?

生:从动作角度来写的。

师:也有语言描写,父亲在干什么?

生:送“我”去上学。

师:一次送别,话语不多,通过动作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又是一个视角。还有一篇写父亲的文章。

(投影展示《台阶》中,“一年辛劳”这个片段。)

师:这篇文章里的父亲跟刚才几位父亲不一样了吧?你们看投影上的这段话,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父亲的?写父亲在干什么?

生:也是从动作角度来写的,写父亲准备造新屋。

师:是的,父亲想造一个有高台阶的新屋。同样是动作描写,和刚才《背影》中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背影》中是用动作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这里表现的是父亲的勤劳与辛劳。

五、实践练写,师生分享

师:是的,这里的父亲确实辛劳,他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的一位父亲。本文的作者关注的是父辈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读了这么多文章中的父亲形象,看到了不同的作者体会到的不同情感;作者关注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些阅读体验、阅读体会也会帮助我们去感受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我们现在有意识地回想一下自己的父亲跟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有没有一些被你忽略的小事,现在回想起来会不会有新的感触呢?选定一个视角,拿笔写一写。它可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可能是不起眼的一句话,甚至可能是我们觉得厌烦的一个习惯。事情可以简单概述,主要是把自己的感触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交流交流,相互启发。

生:有一天作业很多,我听磁带的时候,录音机一直在卡。爸爸送了一杯水到楼上给我,顺便问我什么时候睡觉,我心里就很不爽,就发火了,对他吼道:“你吵什么吵!”又说录音机卡得不得了,又骂了录音机一通。第二天降温。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晚上我回家的时候,爸爸不在家。晚上八点多,他才回来,头发都淋湿了,手里拎着一台新的录音机。他把录音机给我之后就下楼了。他走了之后,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有点想哭。当时那个录音机其实没有坏,只是快没有电了。

师:爸爸没有和女儿争吵。我们看过的很多文章里都会写自己和爸爸妈妈吵一架。这个爸爸默默地给女儿换了一台新的录音机,无声的动作。

生:我在家里,家里人都很宠我。我跟我爸爸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开心了就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有一年暑假,妈妈在北京开会,我就跟爸爸说我想去北京找她,我爸就同意了。他给我买了一张票让我自己过去。他虽然很不放心,但是又觉得女儿长大了,要独立一次,就同意了让我自己去。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但又有一点惭愧,能被这么好的爸爸选中当他的女儿。

师:在这件事上你不用惭愧,你爸爸一定会说,我为能做你的父亲而幸福。你们看,这是一个鼓励女儿独立的父亲。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好像是共同的传承,写自己脾气不好只是一种衬托。刚才,我还看到一个写自己妈妈脾气不好的,是哪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爸爸在我眼中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因为他每次做错事,我妈妈都会骂他一顿。他从来不敢回嘴,还在那里呵呵地笑。我看着觉得他特别傻。我其实特别不喜欢他这样,我希望他能反驳一次我妈妈的话,可我每次都很失望。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被狗咬过,所以特别怕狗,就连几个月的小狗崽都怕。有一次,我碰到一条大狗,在那趴着,横在路中间,就不敢走过去。这时,我爸爸就挺身而出,冲到我前面把狗给吓跑了。我感觉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许多。

师:刚才我也问了她,爸爸为什么总是傻呵呵地笑着给妈妈骂呢?她说,他爱我妈妈哎!多好啊!是不是?在家里傻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在自己的亲人面前懦弱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女儿需要保护的时候,父亲的勇敢和高大就体现出来了。精心撷取父亲的不同表现组合成文,多好的素材啊!如果我们变换着角度去感触生活,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动人之处。这样,我们写作的源泉就有了,久而久之,就会把写作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个词“触发”,还要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写一篇关于秋游的作文,老话题,要求变换视角写出新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打开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

教学之后,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本文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从“触发”的含义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主题架构整节课的框架。写作本身就是思想与情感的记录,新颖的切入点不但给学生以新鲜感,更能引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其次,整节课始终以学生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为素材示例,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确实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时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他们之所以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没有发现事件中的价值,没有触发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这种敏锐的感觉需要长期培养,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加以指导、引导。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更有亲切感,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的写作教学价值,给学生以具体的写作示范,更有可操作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是个大课题。本课中,我把描写父亲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其目的不只在于教學生写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触发思考的示范。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思考,写作的重点和主旨就不同。学生写作时经常关注的是父子之情,而忽视了对于父亲自身的爱好、梦想、情感的关注。利用这样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触发体悟能力,效果是明显的,在后来学生的当堂写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教育理念下初中生语文实践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c/2013/02/04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