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道德与法治课的应有之义

2021-03-15 05:30武燕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看见深度课堂

武燕

笔者曾经做过21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调入教师发展中心成为研训员后,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入课堂。在这些课堂上,笔者既欣喜地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又遗憾地发现了许多问题。很多道法教师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看见”,才能令道法课真正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看见”学生,让道法课更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能“看见”学生。

1.“看见”学生所处的环境。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关注入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必须将个人放到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背景环境中进行观察,分析人在情境中的行为。这一理论对于道法教师来说,非常具有启发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看见”学生背后的家庭环境等因素。教师看到的越多,对学生了解得越多,教育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在一所乡村小学的道法课堂的提问环节,学生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小女孩每次都举手,可是一次都没有被教师叫到。她听课的神情一直很专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但任课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关注她。小女孩的皮肤黝黑,头发有些毛糙,校服也不怎么干净,看起来家庭条件不太好。课后,笔者了解到,她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其实,如果教师能够联想到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就会明白,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好学之举是多么珍贵,多么需要呵护。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她的手还能举多久?

因此,作为一名道法教师,要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看见”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2.“看见”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一节教学内容为“培养好习惯”的初中道法课上,教师请学生评选出了课桌物品摆放最整齐的两名同学,然后,又让学生选出课桌物品摆放最脏乱的两名同学。接下来,教师让前者帮后者现场整理物品。后者手足无措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书桌内的所有物品被掏了出来。

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本意,是让会整理的学生做现场示范,以增强其他学生的直观学习体验。问题在于,教师没有看见“被帮助”的两名学生的感受。他们作为八年级的男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丧失了隐私和尊严,受到了伤害。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设计的问题,说明她对青少年的情感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敏感和细腻。要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道法教师既需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看见”学生的情感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考虑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敏感性。

3.“看见”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一节班会课上,教师一边展示各位家长的工作照片,一边询问学生:“这是谁的爸爸/妈妈?”学生踊跃回答。但是,当展示到一位主业是蛋糕师、空余时间做婚庆布置的妈妈时,却没有学生来“认领”。于是老师直接点名说:“×××,你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了?”

孩子怎么会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学生的沉默需要教师反思:自已是否“看见”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备课的时候,是否了解学生对父母从事的工作的真实态度?实际上,如果学生对父母的工作持欣赏、尊重的态度,上述那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非常好;但如果学生对父母的工作持瞧不起甚至厌恶的态度,教师就需要换一种教学设计了。比如,教师可以讲述关于这位母亲的故事:她会做美味的蛋糕,还会布置美丽的婚礼;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也为孩子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教师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会让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显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看法,令他对母亲的工作多一分理解。

“看见”学生的真实想法,是道法课的基本出发点。教师只有在学情起点就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看见”问题,让道法课更有深度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组织了好几次小组合作学习,最短的一次只给学生留了半分钟的讨论时间。这种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现象的存在,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看见”真正有深度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不是学生简单地读一读书本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他们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仔细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来自师生双方对教学文本的深度研读,来自学生对已有经验的不断挑战,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秉持“看见”问题,让道法课更有深度的理念,在教学“学会诚信”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三连”:诚信重要吗?你有没有做过不诚信的事?明知诚信如此重要,你为什么还会做不诚信的事?通过追问,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闯红灯的原因一一列举出来,引導学生发现,原来在闯红灯这样一个平常的现象背后,藏着的是“对自己不利的规则就不用遵守”“不合理的规则要不要遵守”等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的困惑,形成了新的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

三、“看见”目标,让道法课更有高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法教师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上,去思考每一节课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一名道法教师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了抗战期间的各大战役的知识,将道法课上成了历史课。究其原因,在于他没有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高度,去确立道法课堂的教学目标。看不见这个目标,教师就不能正确认识道法课堂所承担的使命,就会只热衷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的挖掘。

在五年级的一节道法课上,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向祖国母亲诉心声”。教师留了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对祖国母亲想说的话。课堂展示的学生作品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很好,但并不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口吻。道法课是一门强调真善美的课。教孩子说大人的话,本质上就是造假。如果失去了真,善与美也就难以达到。要想让德育课堂更有高度,带领学生说真话,坚持真善美,是道法教师必须遵守的底线。

综上所述,“看见”学生,“看见”问题,“看见”目标,营造的是道法课的温度,挖掘的是道法课的深度,提升的是道法课的高度。相信在教师不断的“看见”中,道法课的实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看见深度课堂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欢乐的课堂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写字大课堂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