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次的坚持:科研路上永不言弃

2021-03-16 05:42柯溢能
青春期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光谱仪藏宝图小发明

文/柯溢能

杨宗银展示小发明

2021年1月29日,由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传感所的百人计划研究员杨宗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综述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文章首次系统性总结了光谱仪微型化的技术方案和发展历程,引起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

150次失败实验记录本中的心路历程

光谱仪是测量光谱线中各个波长强度的设备,可以对物质成分和结构进行测知,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比如,一个苹果是否成熟、含糖量如何,通过光谱仪的“火眼金睛”就能一目了然。

杨宗银研制的世界上最小光谱仪,直径在100微米以下,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一半。这样一个比头发丝直径还小的器件,杨宗银前前后后研究了8年。

打开杨宗银的实验笔记,上面用英文密密麻麻写着各类实验优化的细节,但每天都有几句中文格外醒目,如“早起努力!”“新的思路明天试一下!”等。“刚开始做实验是非常有新鲜感的,但是失败次数越多自己也会感到很无力。”他说。于是便在笔记中记下实验中的灵光一闪,或者自我勉励的话。

“当时就写了整整三大本笔记本。”杨宗银说,“也会心灰意冷,但是内心的那份热爱总能驱使我去找到失败原因,再尝试一次。”

2018年8月,历时3年,历经150次失败,第151次实验终于成功,他的论文于2019年5月投稿至《科学》杂志,7月便被接受。评审专家评价这个工作是“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合成工艺,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准、实验技巧和巧妙的算法,是一个惊艳之作”。

交叉与蜕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与热爱,让杨宗银在大学学习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机械工程学院完成本科学业时,杨宗银就把机器人、机械设计等领域的各类竞赛都参加了一遍,他乐在其中,还拿了全国机械设计一等奖。他的导师经常教导他“要用最巧妙的机构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这种思维训练对他来说终身受益。

后来杨宗银保送到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童利民教授团队攻读硕士。他说:“交叉融合的求学经历为我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当面临没有现成的设备时,自己可以直接做一个。”

在硕士期间,杨宗银除了“生长”出彩虹渐变半导体纳米线,还基于这种材料开发了世界最宽光谱可调谐激光器。就像收音机不同的调台能够听到不同的节目,不同的激光波长能够对物质进行不同层面的探测。

从小,杨宗银就喜欢做小发明,为此也没少挨父母批评,他总是会把家里的收音机、闹钟等拆开,研究其机理。“很多时候因为没有配件店,所以只能拆了东西,拆东墙补西墙。”不过,他确实做出了随着光照自动响的闹钟、光控灯等小发明。

从读文献到写文献绘制领域“藏宝图”

童年时的配件匮乏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走进杨宗银在浙大玉泉校区的办公室,更像进了一间实验室。电路焊接平台上,电烙铁、电路板……各种零配件一应俱全。“回到学校后对自己的办公室做了规划,圆了儿时的梦想。”他说,“很享受制作机械电路的过程,比打游戏有趣。”

杨宗银办公室一角

杨宗银(左)指导学生使用实验仪器

回到母校工作,杨宗银的研究是将微型光谱仪进一步往应用端迈进。同时,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学生领入科研之门。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是认识一个领域的主心骨,是一张“藏宝图”。与此同时,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更展示出在一个领域中的影响力。

如何向全球科研探索者们展现好微型光谱仪领域的“全景”?杨宗银认为,只把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介绍清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全局观,用一个清晰的脉络把全文串起来:“我把整个领域几百篇文献捋了好几遍,了然于胸,最后像介绍老朋友一样把它们串起来讲。”

对于如何用好“藏宝图”,杨宗银也有自己的独家秘笈。在新生交流中,他都会给同学们打个样,面对面教学生如何读文献,管理文献。“每读完一篇文献后,在软件里做个标签,这样日积月累,大量的文献就能理出一个脉络,后续根据这些标签迅速找到需要的文献。”

从前沿探究的坚持不懈,到带领学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他还会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搭建和使用实验仪器,并乐在其中。“如果说,科研的成就感在于作出独创的贡献和价值,”杨宗银说,“那么带学生就是自我价值的延伸。”

猜你喜欢
光谱仪藏宝图小发明
爷爷的藏宝图
科学DIY制作光谱仪,看到光线中的秘密
科技小发明
低成本光谱仪的研制
小发明的乐趣
光谱仪告诉你苹果熟不熟
藏宝图下的真面目(下)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