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区域教学整体提质
——基于“转化 · 融合 · 赋能”的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2021-03-16 07:25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进校海淀提质

罗 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林秀艳/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2021年以来,基础教育领域有两个关键的热词——高质量发展和“双减”,听起来有一点矛盾,然而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两个词的目标高度一致,共同指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同向同行,全面提质涉及到七个关键:学校管理提质、学校课程提质、课堂教学提质、课后作业提质、考试评价提质、课后服务提质、家庭教育提质。“大教学”视域下的校内提质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以此为前提的“大教研”工作重在探索指向区域教学改进的创新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成果,被全国10 个省市11 个示范区选为推广应用成果,涉及地区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区在研究与实践基础、推广应用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一年以来,海淀进校与示范区一路同行,先后10 万余人次参与系列培训活动,持续推进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对于海淀教研员和老师来说,参与这项工作是一次再成长的机会,海淀团队以激情、专业和奉献投入其中。

现场工作坊

工作回顾

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经历了前期研究、项目启动、项目跟进三个阶段。

前期研究阶段,组建专业的推广团队、研制可落地的工作方案,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三年推广工作。首先,组建成果推广工作团队,成立领导小组、顾问团队、专家小组、工作小组和成果推广办公室,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学会的指导,调研示范区推广需求,研制海淀进校成果推广工作方案,分“三年四阶段”推进“C-G-S”(College-Government-School) 双主体精准教学行动计划(见图1),以多方合作、联动协作机制有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阶段,以研修课程为载体启动并推进工作。2021 年3 月27-29 日,海淀进校团队以“转化·融合·赋能”为主题举办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始于启动,重在培训。围绕示范区需求而设计的4 个单元的结构化课程,5 个主旨报告、4 组专题报告、4 场工作坊研修、1 次案例分享和1 次集中展示交流等研修课程一一落地。11 个示范区的教育行政领导、教研机构负责人、学科教研员、校长,教育帮扶地区代表,海淀教研员共计200 余人参加了现场会,全国教育同行线上同步学习。可喜的是,三天的培训超越了初始目标,取得丰硕产出,所有老师都被点燃、被唤醒,在参与式研修中理解成果内涵、找准推广切入点、选定推广项目、修订完善三年推广应用方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科学的方案迎接后续挑战。

图1:“C-G-S”双主体精准教学行动计划

项目跟进阶段,个性化指导多地示范区成果推广应用。本着“双主体”推进原则,海淀进校启动暨培训会结束后,北京市房山区、重庆市北碚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广东省东莞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云南省安宁市等地陆续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启动暨培训工作。针对各地需求,海淀进校组织高校专家和学科专家团队,与各地教研员协同攻坚,以主题报告、专题研讨、论坛分享和工作坊研训等方式持续性指导示范区工作。

影响成效

(一)加强了区、校两级教研建设

示范区以学科教研课程和学科教研基地为切入点,形成区域教研共同体和校本教研共同体,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大大加强了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建设,增强了区校两级教研的活力。如新疆阿拉尔市示范区自工作启动以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一月两次反馈会的工作机制,开展了7 次区域教研活动、7 次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以及多次校本教研活动。河北省石家庄市已挂牌29 个学科教研基地,实验校以微项目为核心建设学科教研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确定12 个学科教研挂牌基地和10 个学科教研培育基地进行捆绑式发展,聚焦学科建设关键问题,以优质的基地建设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促进了示范区教师育人理念转变

多措并举,以主题培训、线上线下融合的“组合式研修”指导教师更新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育人理念,践行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学科育人路径。如面向云南省安宁市组织“从‘讲座’到‘课程’”的线上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明确课程要素、理解课程方案,理清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流程,建设本地学科教研课程。面向新疆阿拉尔市开展“基于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活动,带领教师理解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基于学情设计学习活动。

(三)优化了基于大单元的课堂教学

基于成果,超越成果,海淀进校萃取区域优质教研经验,将持续七年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最新成果输出给示范区。引领教师以学科大概念嫁接知识和素养的桥梁、以单元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指导教师写好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确定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研制支持性学习资源、创设开放性学习环节,将课标理念更好地转化到教学中,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四)先行探索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机制和模式

海淀进校团队多次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成果推广应用活动,提炼了典型的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和模式,面向全国分享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包括“C-G-S”双主体精准教学行动计划、“金色成长”成果推广应用的研修课程体系、“组合式研修”的跟进指导模式、“行政推动、教研主导”的推广机制等,有效保障了推广应用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典型经验

第一,“行政推动、教研主导”同向发力。各地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规划。建立区域教研为主导的“行政-教研-学校”一体化实践共同体,形成合力,以“区域教研指导-教师精准教学-学生素养发展”的主体链条式驱动策略,整体推进。

第二,关注关键人物能力建设和成果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加强大教研团队建设,紧抓行政领导、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四类关键人物的素养发展,引领区域教师提升课程育人能力;另一方面解构成果,明确以研“学科教研课程”和建“学科教研基地”为两大切入点,培养种子教师和种子团队,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示范区成果的转化落地。

图2:“金色成长”成果推广应用研修课程体系

第三,构建并实施“金色成长”成果推广应用研修课程。坚持以课程的思路推进工作,明确指导区域育人质量整体提升的课程目标,将海淀教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体系,打造模块化、系列化、可选择的课程矩阵(见图2)。

第四,以“组合式研修”分区域、个性化地跟进指导。基于示范区个性化需求,组织主旨报告、专题培训、工作坊研修、观摩学习、课例研讨、案例分享、汇报交流的“组合式研修”活动,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各地生长出符合本土实际的、贴近当地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支持系统。

第五,扎实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研究型实践为路径的本土创新。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以课题和项目研究的方式梳理问题、突破难题、形成解决方案,探索海淀教研成果应用与落地的多样化样态,培育并固化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本土化成果。

第六,利用多重媒介全方位扩大成果推广应用的影响。参与全国性的经验交流活动,在各大平台宣传推广,充分展示成果理念、关键举措、运行机制和应用价值,提高成果推广应用的知晓度、重视度、参与度,为示范区开展创造性本土应用提供参考。

工作展望

未来,海淀进校团队将继续聚焦成果核心价值,寻求新突破:第一,加强对示范区推广工作进程和效果的验收和评估;第二,以项目为载体持续指导示范区育人质量提升;第三,持续优化“金色成长”成果推广应用的研修课程体系;第四,加强海淀教研成果转化与迭代的再研究。面对复杂、艰辛、创新性极强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努力!

猜你喜欢
进校海淀提质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为城市提质而歌
浅谈“进校”应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