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白犀牛镇静的药效学比较

2021-03-16 08:39植广林张马龙左珂菁梁玉珍陈谭子芃萨家祺谢伟骏彭仕明陈绚姣黎绘宏代军威
中国兽医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肛温布托监护仪

植广林 , 张马龙 , 左珂菁 , 黄 勉 , 梁玉珍 , 陈谭子芃 , 萨家祺 , 谢伟骏 , 彭仕明 , 陈绚姣 , 黎绘宏 , 文 研 , 代军威

(广州动物园 , 广东 广州 510070)

白犀牛是国际保护名录附录一中的珍稀保护动物,体型庞大且领地保护意识强,对其麻醉、镇静是野生动物兽医师的极大挑战,国内未见文献报道。对白犀牛进行麻醉容易出现严重心肺抑制、低血压、缺氧和腹胀、返流等副作用[1],也易因估重不准确造成麻醉剂过量[2]。2019年,本园内1头5岁雌性白犀牛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腹泻,黏膜广泛出血不止等症状,在诊疗过程中反应较大,即使在保定栏内也无法完成静脉穿刺操作。根据诊疗过程需要,采用20、15 μg/(kg·bw)和5 μg/(kg·bw)的布托啡诺镇静后完成静脉穿刺输液、生殖孔内窥镜检查、第3眼睑结扎缝合止血等诊疗操作,间隔时间约1个月;2020年该犀牛长角撬裂大量出血,采用8 μg/(kg·bw)的布托啡诺镇静后,进行止血和骨钻钻孔上钢钉后用钢丝固定的诊疗操作,本文对4次镇静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为国内首次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药物 酒石酸布托啡诺,Bioveta,a.s.公司生产。

1.2 主要仪器 迈瑞动物专用监护仪,万方血气分析仪。

1.3 试验动物 白犀牛,雌性,5岁。

1.4 试验方法 按布托啡诺剂量分为A、B、C、D共4个组,A组肌内注射布托啡诺40 mg[20 μg/(kg·bw)],B组肌内注射布托啡诺30 mg[15 μg/(kg·bw)],C组肌内注射布托啡诺10 mg[5 μg/(kg·bw)],D组肌内注射布托啡诺20 mg[8 μg/(kg·bw)]。

1.5 监测指标 白犀牛镇静后,连接监护仪监测肛温、心率、呼吸率和尾根无创血压(NIBP),肛温、心率和呼吸率为实时监测数据,监护仪循环检测血压,5 min监测1次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压,分别计算镇静前、镇静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观察记录眼睑、瞳孔角膜、精神和活动变化,以及白犀牛恢复、苏醒的时间;在白犀牛耳背静脉安装静脉留置针,采血进行血气、血常规和生化分析。

1.6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方式表示,采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白犀牛镇静后采用生命监护仪监测尾根NIBP、心率、呼吸率、肛温等指标,耳静脉采血进行静脉血血气分析和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测,其中C组在镇静前连接上监护仪,测得了镇静前的指标,与镇静后指标进行比较。

2.1 镇静止痛效果 布托啡诺对白犀牛的镇静止痛效果强,诱导时间3~8min,白犀牛表现眼神呆滞、瞳孔扩大、第3眼睑松弛前移、打鼾、对声音、拍打刺激反应减弱、四肢轮流放松休息、依靠栏杆、犬卧。止痛效果好,镇静前触摸耳静脉该白犀牛立即躲闪抗拒,镇静后能轻松完成静脉穿刺等操作,配合使用局部麻醉剂,可以进行第3眼睑外科缝合、裂角钻孔打螺钉等外科操作。镇静效果在103~113 min后逐步减弱,白犀牛活动逐步增加,对外界反应逐步恢复,会再次卧地复睡、打鼾;使用布托啡诺剂量1/3(按mg计算)的纳洛酮或按2.0~2.4 μg/(kg·bw)给予纳洛酮,可以使白犀牛快速恢复(1~6 min)(表1)。

表1 白犀牛镇静记录Table 1 Sedate record of white rhinoceros

2.2 血气分析 白犀牛镇静后在耳背静脉安装静脉留置针,抽血做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清生化检测和输液治疗,血气分析未见酸、碱中毒指征。

2.3 心率监测 测得C组、D组的平均心率分别为(55±3)次/min和(59±9)次/min,2个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组测得镇静前与镇静后的心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5 μg/(kg·bw)布托啡诺镇静对白犀牛心率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 肛温监测 A组镇静后测得的肛温为(38.0±0.4) ℃,C组测得肛温为(37.6±0.2) ℃,D组测得肛温为(36.6±0.1) ℃,3个组记录的体温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布托啡诺镇静白犀牛对肛温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剂量A组中,记录的体温波动幅度为1.0 ℃。

2.5 白犀牛尾根NIBP监测 B、C、D三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见表2,不同剂量布托啡诺镇静白犀牛的血压差异显著(P<0.05);C组测得镇静前的血压与镇静后的血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5 μg/(kg·bw)布托啡诺镇静对白犀牛血压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白犀牛尾根NIBP

2.6 拮抗剂及剂量 在C组和D组中使用布托啡诺:纳洛酮(按mg计)分别为10∶4和10∶3的纳洛酮,该白犀牛动作迟缓、反应迟钝、眼光呆滞、侧身依靠栏杆等表现消失,表现为精神活跃,刺激敏感,反应灵敏,开始采食地上的干草,恢复时间分别为6 min和1 min。临床上,如果需要拮抗布托啡诺的效果,可以使用1/2剂量(按mg计)的纳洛酮。

3 讨论

3.1 镇静止痛效果 4个剂量布托啡诺对白犀牛均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较低剂量就可以对有神经的角基钻孔打入骨科螺钉、对第3眼睑进行外科缝合。诱导镇静时间快,未见明显的心肺抑制副作用,安全范围广,止痛效果强,5~8 μg/(kg·bw)就可完成诊治工作。药效峰值维持约113 min后开始逐步下降,镇静时间能维持539 min。

3.2 出汗 白犀牛在几次镇静的苏醒期均有出汗、皮肤润湿的现象,A组的出汗发生在镇静开始的120 min药效峰期后,此时,白犀牛的临床镇静效果已在减弱,头部和四肢活动增多,此时测量直肠温度为38.7 ℃,较其他组镇静期间直肠温度或犀牛正常肛温高1~2 ℃。用自来水淋浴20 min左右肛温稳定在37.6 ℃,其他3个组镇静的出汗反应时肛温只是略升高。而且,出汗均发生在镇静效果减弱、犀牛开始恢复的时间,而非诱导期、维持期的镇静效果高峰期,可能因为镇静后白犀牛欲卧地休息,但为防止白犀牛卧地对心肺的压迫,通过拍打刺激使其保持站立姿势,体内热量逐步积聚后通过毛孔发汗散热,淋浴后肛温恢复正常。

3.3 卧地姿势 白犀牛在布托啡诺镇静后在训练栏内数次卧地均采用自然的犬卧姿势,保持一段时间后会侧卧,无腹胀、返流等副作用,有较大刺激时会马上站立,未观察到心肺功能异常。如对犀牛进行较深麻醉操作[3-6],建议使犀牛保持犬卧姿势。

3.4 一般有开展医疗行为训练的白犀牛即可进行耳静脉穿刺,该白犀牛即使在体况不佳的情况下仍无法完成,因此需在镇静止痛下完成,而体况不佳的犀牛全麻的危险性较高,因此利用布托啡诺的镇静止痛效果良好、对心肺抑制作用小的优点,安全地完成临床诊疗工作。

3.5 布托啡诺是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K1受体,同时具有μ受体抗性,可以拮抗芬太尼的呼吸、心跳抑制,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大部分经尿液排出,血浆清除率每公斤体重为2.700~4.066 mL/min。可透入胎盘和乳汁。镇静效果是吗啡的3.4~8.0倍,在医学临床上常用于手术和癌症等中毒和重度的镇痛,解除硬膜外麻醉的寒颤副作用和防止吸入麻醉呛咳。有鼻喷、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泵等给药方式,对横纹肌的作用较弱,因此不能用于心肌梗死的止痛,成人呼吸抑制的“天花板效应”出现在4 mg以上剂量[7]。在兽医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哺乳动物、禽类、两栖爬行类和水生哺乳动物的镇静止痛。

猜你喜欢
肛温布托监护仪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退热六法”对不同月龄幼兔退热效果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一例成年澳洲种用母羊驼空运途中严重受伤后的救治
缩短新生儿直肠温度测量时间的可行性研究
酒石酸布托啡诺在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镇痛中的作用研究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平腕立指手法对热证家兔模型肛温及血液白细胞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