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1-03-17 00:31刘专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

刘专

【摘要】本文以神话教学为例,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提出通过把握神话的特点、探究神话的奥秘、感悟神话的神奇、拓展神话的神性,将教学指向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等不同的素养层面,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神话教学,统编教材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渗透于人的心灵,涵盖了人的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核心素养,将其作为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现就神话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把握特点,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1.感知神话故事的叙事结构

神话教学,关键在于紧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从中提炼出文章脉络,从而整体感知故事。教学之初,我们常常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笔者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盘古开天地的结果是怎样的?盘古开天地后,天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便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把握故事大意,为后面复述故事奠定基础。

2.提炼神话故事的情节

神话的特殊性在于:通过故事情节,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意蕴。对于神话教学,我们要关注故事情节,真正读懂文本,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笔者利用故事轴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明晰故事发展的顺序,让整个故事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见图1)。

这种学习方式,融合了文本感知和语言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神话故事作出较为准确的概括和理解,促进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为实现有效复述打下了基础。

3.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一是语言特点。神话故事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语言简单质朴、口语化。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取舍,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了神话故事往往有一定的套用语,比如《盘古开天地》开头就运用了“很久很久以前”,接着是“有一天”,来讲述这个故事,再用“……以后”“……后”来承接故事。其叙述简单质朴,不过分渲染,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笔者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以表格为抓手,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或时间变化的词语,再找出对应的情节(见表1)。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分小组进行汇报,以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复述故事的能力。接着,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找出“套用语”,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许多年来”等,并引导其依托“套用语”,厘清文章内容。在充分交流了文章内容后,鼓励学生尝试复述故事。

在教学《女娲补天》时,再次进行以上训练。通过这樣的训练,既让学生发现了神话故事语言上简单、质朴的特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是人物特点。神话故事中往往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通常具有超凡的能力,如“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炼五彩石补天的女娲、开天辟地的盘古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理解这些英雄人物所具备的品质作为重点教学目标,通过将多篇文章进行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发现人物特点,从而了解神话人物具有的特殊品质,以及这些人物所具有品质的共性(见表2)。

神话人物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善良的品质,这正是神话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地方,把握好这一特点,就把握住了神话教学的主要目标。

4.扎实助推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再让学生看看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最后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这样的方法适用于线索多、人物多的故事,当然也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才能把故事概括得清楚、明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提升。

二、探究奥秘,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1.想象画面

神话故事能够经久不衰地流传,为孩子们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大胆而神奇的想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重点,在故事空白处设计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提升其思维的活跃性。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普罗米修斯受到的严厉惩罚,与普罗米修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想:“炎炎夏日……;漫漫长夜……”以此激发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并对故事进行补白。学习《女娲补天》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找到五彩石的,然后进行创想:“女娲找啊找,终于在找到了红色石头;找啊找,。”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提升思维的活跃性,感受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

2.复述故事

复述是锻炼学生思维和提升其口语表达、识记、概括等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把握了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后,如果能在复述中更好地把握神话语言想象、夸张的特点,便会把故事讲得更形象、生动、吸引人。在指导学生讲述《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讲讲故事的大概内容,按照顺序厘清故事的脉络,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留白展开想象,试着把故事讲具体、生动、感人。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一个故事变成一句话,再回过头来把一句话变成多句话讲出来。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概括故事内容,有条理地讲述故事,还能让其在关注神话故事特点的同时,在复述中积极思考,激起思维的火花,提升思维能力。

3.尝试表演

表演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思考后的肢体和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制作道具、角色扮演等方法,引领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沉浸于人物形象,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正是核心素养中思维提升的具体表现。以《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组织四幕舞台剧:《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引导学生自己组队、选择演员。教师辅助学生设计台本,并邀请美术老师辅导,制作出合适的道具,在不断排练中,最终形成《盘古开天地》的舞台剧。以《开天辟地》为例,展示舞台剧部分内容:

道具:土色塑料地面、黑色背景墙、斧子、白云、鼓、鼓槌。

主要人物:盘古。

剧情简介: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在醒来的那一刻,看到周围一切都是黑暗的,于是翻身坐起,用斧头劈开了混沌,形成了天和地。

场景:黑色的舞台。

旁白:宇宙在空间上茫茫无际,在时间上永无尽头。沉睡的巨人睁开双眼,看到眼前的情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吼声。

盘古:这黑暗,蒙蔽了我的双眼;这黑暗,让我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我还要沉睡多少个一万八千年?这可恶的黑暗!

旁白:(鼓点紧凑地響起)愤怒中的盘古翻身坐起来,“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黑色舞台上出现一束聚光灯)。一缕微光,照射在盘古身上。

盘古:这是什么?柔和地照着我的双眼,让我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让我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是光吗?这就是光吗?

旁白:看到了微光的盘古,迫切地渴望更多的光亮。他拿起斧头,向混沌劈去。

盘古:黑暗!黑暗!黑暗!使我陷入沉睡的黑暗,我要劈开这混沌,让光明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

配乐:打雷声、急促有力的鼓声、咔嚓声。

道具:白云上升到舞台上空,土色塑料地面下降到盘古脚下。

旁白:盘古挥动斧头,咔嚓一声,“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三、感悟神奇,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神奇”是神话不同于一般故事的典型特点。其以文本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故事的再创作,这正是神话学习中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过程,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神话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厘清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带领学生感受神话中的“神奇人物”“神奇力量”和“神奇想法”。

1.关注神奇人物,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神话时,教材会通过一些插图帮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这些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受神话人物不同于普通人的特点,从而激起其阅读、想象的欲望。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插图只展示了盘古的大体轮廓,没有细致描绘,却通过天地、云朵等的对比,突出了盘古的无穷神力。这样的插图,能让学生感悟到先民在创造这些神话人物时,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对世界的形成、对生命起源的探寻,以此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2.关注“神奇力量”,探究故事深意

神话中的“神奇力量”是先民对于自身能力有限的一种补充想象,即希望通过这样充满力量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期望。比如,在《盘古开天地》中,盘古用一把大斧头,劈开了混沌之气;头顶天,脚踩地,还会每日生长,撑起天地;盘古死后,其气息、双眼、汗毛都变成了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就是盘古的神力,也是先民对于世界形成的一种探寻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关注盘古力量的神奇,也要引领学生思考先民赋予盘古如此神力的原因,从而认识先民的智慧与精神。

3.关注“神奇想法”,创编精彩篇章

神话中的“神奇想法”是造就神话“神奇”特点的根本所在。教学《女娲补天》时,笔者以“寻找神奇”为线索,以问题“你从文中哪里读出了神奇”统领课堂。以此探“补天器物”之奇,悟“前后呼应”之用。赤、青、黄、白、黑五彩石炼液补天与天边常常可见的五彩云霞相互照应,古今对照,现实与奇幻链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品“补天历程”之奇,探“动作描写”之妙。“捡、燃、炼、补”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天被填补时的奇景金光四射,在想象幻化的绮丽画面上,不畏艰辛、勇敢善良的女娲形象跃然纸上。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习得了“想象之法”,即想象要依托于曲折的情节、夸张的表达、形象的画面。

四、拓展神性,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话作为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反映了人类早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饱含着丰富的民众情感及历史价值。因此,在神话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意识到神话中包含的众多文化现象及其起源,正是对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目标的落实与体现。

1.链接主题,感受“壮美神圣”

链接本单元例文,我们发现神话的主题总是那么气魄宏大、壮美神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神话故事进行分类:

(1)解释宇宙形成、人类起源等的创世神话。在学习《盘古开天地》时,链接《始祖伏羲》,引导学生感受创世神话中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2)解释仓颉造字、遂人取火的发明创造神话。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链接《燧人氏钻木取火》,比较火种的来源,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世界上的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

(3)描写自然现象等的自然神话。这类神话故事在本单元教学中未提供相应课例,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学习“快乐读书吧”时,选取相应的文章,进行链接。

2.链接形象,感受“超然神勇”

每个神话中基本都有一个“英雄”,他们甘愿牺牲,英勇无比,超脱凡人,是人类的理想化身。在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可顺势出示“神话英雄榜”,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个神话人物,并简单介绍这一人物。主人公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神话人物身上超然神勇的特点,意识到即使他们超然脱俗,也免不了遭受挫折和磨难。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了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3.链接想象,感受“夸张神奇”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想象,它是先民在追寻生命起源以及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一种理想化反应,因此神话故事总有一抹夸张神奇的色彩。在学习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故事中神奇的想象部分进行品读,如众神都有的“神器”:后羿的“神箭”,哪吒的“风火轮、混天绫”,盘古的“神斧”等;神奇的变化:盘古倒下最终化为了世间万物,夸父倒下化作了桃林,哪吒肉球出生,化作孩童等。

针对“链接”的内容,学生阅读时的视野越开阔,调动以往的经验越多,学习的效果会越好。引领学生聚焦神话不同的类型,不仅能学到知识与方法,还能了解其中的人文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神话教学需要我们把课文当作载体,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412500589205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