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王金荣与党同龄 爱党情深

2021-03-22 05:37摄影报道杨金丽杨海利刘洪泰王少华陈立新
河北画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百岁老人民兵乡亲们

摄影报道 / 杨金丽 杨海利 刘洪泰 王少华 陈立新

大运河西岸,桃花掩映下的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有位百岁党员王金荣。老人抗战时期入党,如今已有78年党龄。

身经党的初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各个时期,王金荣的经历就是一座宝藏。走进其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品格、信念和情怀。

战争·战争

1921年7月,在上海的弄堂里、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聚集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当年8月12日,在京杭大运河畔冀中平原青县盖宿铺村一户普通农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人给他起名王金荣。

盖宿铺距离马厂不远,李鸿章马厂练兵、段祺瑞誓师讨伐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

王金荣出生的第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直鲁联军与冯玉祥部队等又连年争斗,这里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之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一路南侵,8月5日,在盖宿铺村以北10公里的北王庄村,遭到中国官兵的誓死抵抗。战争从白天打到晚上,又从晚上激战到第二天中午。那一天,是王金荣16岁生日前的一个星期。那一幕,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下大雨,暴雨声与炮火声夹杂在一起,从白天到晚上,又从晚上到第二天中午。我们一家去逃难,一个多月后才回村。听说日本人在流河、北王庄杀人无数,两个村几乎家家披麻戴孝。那时我就想,长大了,上战场杀日本鬼子!”

老人的房间里,除了毛主席像,还有一张照片、两个奖状。两个奖状时隔37年,一张是1980年,一张是2017年,从“四化”建设的模范党员到功勋共产党员,经历无数风雨的百岁老人,最看重的,是中国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王金荣激动地说:“我活了100年啦!就咱这个社会好,共产党好!”

摆渡人·民兵队长

1943年1月5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准备在最严重形势下坚持华中敌后斗争的指示。就在这一年,经八路军干部刘敬修介绍,王金荣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盖宿铺秘密渡口的摆渡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笸箩渡胜利完成了任务。村里的共产党员们吸收进步青年参加民兵,王金荣成为民兵队长,不到一个月,盖宿铺就有了一支20多人的武装力量。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及时确定了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方针,提出了“武装自卫”的口号。

在青县五区委的领导下,盖宿铺民兵队挖地道、建堡垒、埋地雷,与国民党部队斗智斗勇,巧妙周旋,还配合区小队支援附近村庄开展保卫战。

1946年,青县国民党部队200多人,赶着10多辆大车到大邵庄抢粮,大邵庄民兵和区小队队员与敌人展开激战。盖宿铺民兵队接到命令,火速赶到,从外侧包围夹击。敌人一看情势不妙,狼狈而逃。

1947年6月12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王金荣带领盖宿铺民兵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夺取青沧战役的胜利、拖住平津之敌、配合解放军东北作战,作出了贡献。

王金荣(左)现在依然能辨认出当年用笸箩摆渡的八路军战士

王金荣(右二)在儿女和乡亲们的陪伴下,来到运河边指认当年用笸箩秘密摆渡八路军的地方。

沿河种树·洪水救人

1947年,青县解放后,经过土改,盖宿铺村迎来了新气象。

经历战火洗礼的大运河两岸,树木或砍或烧,运河了无生机。1948年,王金荣带领村民沿河植树造林。10年后,盖宿铺段的运河又苍翠葱茏起来。

“我们当时种的是柳树和榆树,有了树,运河绿了,鸟多了,生态好了,人住着才舒心。”穿行在运河边的树林里,老人兴高采烈地说。

1954年,王金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着村民们挖坑塘、种荷花;开垦运河滩地种红薯和胡萝卜。秋后大丰收,光南坑的藕就收了1.5万公斤!后来三年自然灾害,这些农作物派上了大用场,盖宿铺不仅没出现饥荒,还接济过附近村民。

后来,上级抽调王金荣到青县水利局工作。1963年8月2日,青县发大水。得到消息,王金荣立即赶回村,招呼乡亲们赶紧往河堤上转移。不一会儿洪水下来了。惊涛险浪中,他又摇着自家的木船,一趟趟搭载没来得及撤离的乡亲们。

大生产·千斤麦

王金荣先后3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大搞生产建设。至今,老人的回忆里都是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画面:1957年,种植药材红花、生地,当年销售额达4万余元,轰动了四里八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都派人来取经;1968年,抗旱挖水库;1969年兴办养猪厂,种植苦麻菜、苜蓿、荞麦,是县里参观学习的先进村……

后来村里成立三场,负责人的担子落在王金荣身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金荣(中)负责建三场,种出亩产千斤的小麦。

“那时人们在生产队劳动,惰性很大,一亩地才产一二百斤粮食。不仅我们村,村村都这样。到了三场有了试验田,我憋着一口气,从选种到施肥精心把关,看看粮食亩产量能不能上去。”王金荣说,经过一番努力,第二年麦收,他种出千斤麦,轰动了青县。

岁月变迁·情怀不老

如今,王金荣家已是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讲过去的故事。百岁老人的经历就是党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老人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历史的烙印。

老人的房间里,除了毛主席像,还有一张照片、两个奖状。照片上,满头白发的王金荣站在天安门前,笑容纯粹灿烂。两个奖状时隔37年,一张是1980年,一张是2017年,从“四化”建设的模范党员到功勋共产党员,经历无数风雨的百岁老人,最看重的,是中国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父亲是个信念坚定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一心为公。对集体和乡亲们的事,他总是竭尽全力,一帮到底。对自己和子女,要求特别严格,我们姐几个,都是普通农民。年轻时不懂事,还怪过父亲,现在明白了,他就是信仰坚定、性格耿直的共产党员。”老人的女儿说。

一起战斗过的伙伴们经常上门看望王金荣。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还像年轻时那样,一壶茶喝上大半天,谈天说地,纵论党史国情。

春日暖阳透窗而入,洒落在王金荣身上,他整个人仿佛带着光晕,散发着信仰的光芒。

暖和天,王金荣(左二)和乡亲们到村口晒太阳聊天。

王金荣已是五世同堂了,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猜你喜欢
百岁老人民兵乡亲们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上)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下)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北京百岁老人突破千人
百岁老人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老张回家记
飒爽英姿女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