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1-03-23 04:43王雪君张亚男李珍珍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4期
关键词:镜像偏瘫肢体

王雪君 刘 晶 张亚男 于 淼 马 鹤 李珍珍 钟 乐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包括脑血栓、脑栓阻塞,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该病主要是因机体脑动脉栓塞或脑动脉痉挛、动脉血栓、贫血等原因导致,偏瘫是最常引起且对患者影响最为严重的后遗症,对偏瘫患者展现出的肢体功能障碍,临床往往使用康复治疗进行缓解,不过传统的康复手段效果不够理想,许多肢体功能仍无法得到恢复,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1]。机器人和其他强制性运动治疗方式虽有较好的效果,但设备和费用昂贵,大部分患者无法承受,因此不能广泛使用。

本研究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早期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予以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区组随机化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两个组别(参照组和康复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55例,其参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3例和22例,年龄区间值为47~70岁,年龄平均数值为(60.28±3.27)岁,发病位置:大脑中动脉35例,大脑前动脉15例,大脑后动脉5例,偏瘫类型:右侧偏瘫31例,左侧偏瘫24例;康复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5例和20例,年龄区间值为45~71岁,年龄平均数值为(60.34±3.31)岁,发病位置:大脑中动脉33例,大脑前动脉16例,大脑后动脉6例,偏瘫类型:右侧偏瘫29例,左侧偏瘫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对,差异无统计学价值,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与2014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推荐诊断标准具有一致性;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到参与研究的时间未超过30d;患者及其家属支持研究,并自愿在同意书上确认;存在偏瘫情况;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视听功能障碍者;失语症者;肝肾功能衰竭者;精神疾病史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基础治疗,内容为:降低血脂、降低血压、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之后,参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式,内容为: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从被动运动逐渐向主动运动过渡,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翻身、卧床体位以及良肢摆放的方法,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与屈伸,利用站立训练、步行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方式强化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教导患者进行穿衣、洗漱,使患者逐步适应日常生活[2]。

康复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早期镜像疗法方式对患者施以康复治疗,方法为:①为患者准备干净整洁且安静的诊疗室,使患者贴近桌子保持坐位,并在桌子或者地板上以垂直角度放置一面镜子,桌子上的镜面大小为60cm×35cm,地面上的镜面大小为150cm×50cm,镜子与患者的身体呈矢状面,患者健侧肢体朝向镜子反射面,而偏瘫患侧则位于镜子背面[3]。②康复治疗师详细对患者进行早期镜像疗法的介绍,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方式的认知程度,使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指导患者掌握镜像疗法中的想象方式,通过对健侧上肢与下肢运动所展示的镜像,对患侧的运动感觉进行详细,并在想象思维发散的过程中逐步让患者尝试模拟与健侧相同的动作,如患者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想象动作,则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完成[4-5]。③动作想象与模拟包括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和手部运动,上肢运动包含肩关节前屈、肘关节、掌指关节与腕关节的屈伸、前臂旋转等;下肢运动包括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与足部的内收和外翻、踝关节背屈等;手运动包括移动积木、利用勺子模拟吃饭、拧螺丝帽、倒水、插电源插座等;每个项目的运动均进行15min的重复运动,总计每天运动45min,患者每周接受5次,间隔休息2天后开始新一周的训练,连续进行3周[6]。④当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时利用电话与微信等方式与患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约定随访时间,监督并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运动方式,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4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分别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检测表(FMA)、Wolf运动评估量表(WFMT)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数分别为100分、75分、56分。同时,利用GQOL一74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方面,每个方面评分为0~100分之间,总分换算为0~100分。

1.5统计学处理 在研究完成后,详细将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X2检验,“χ2”为计量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t检验,当最终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进行对比的相关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康复组患者FMA评分、WFMT评分以及BBS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分)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79.56±3.63)分,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68.42±3.41)分,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 论

偏瘫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临床尚未有根治该病的方法,而康复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手段。由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传统康复治疗方式的康复效果不够理想,而其他诸如机器人辅助疗法等方式虽效果显著,但费用极高,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选择一种疗效好、性价比又高的康复方式,对患者和临床而言均有重要意义。早期镜像疗法是一种“中枢干预”方式,可对局部特定的脑区进行刺激,以此提高神经可塑性,逐渐恢复脑部功能[7-8]。在患者发病1-3个月的时间段内为临床公认的最佳康复期,该阶段可最大程度恢复偏瘫患者肢体障碍,所以许多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各项指标均平稳后的48小时左右即进行早期镜像疗法。这种治疗方式的的机制与大脑镜像神经元息息相关,镜像神经元可发挥与镜子一样的作用,映射个体动作,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网格,进而组成神经元系统。当偏瘫患者接受早期介入镜像疗法时,其出现的视觉错觉通过神经网格传导,以此影响了机体中枢的感觉系统和皮质电运动,有效促进了神经塑造[9]。研究显示,早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特别是上肢与手部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价格实惠,可行性极强。

本研究中康复组患者FMA评分、WFMT评分、BB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73.01±4.23)分、(48.12±4.54)分、(45.23±4.69)分以及(79.56±3.63)分,其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表明经早期镜像疗法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总而言之,早期镜像疗法能够改善患者偏瘫情况和上肢与手功能康复进程,有利于患者下肢与步行能力的提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的推广。

猜你喜欢
镜像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镜像
肢体语言
镜像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镜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