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暗示对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2021-03-24 22:10蒙山野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有效性探究积极心理课堂教学

蒙山野

【摘要】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不只在认知水平上,在心理方面也同样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在对智障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消解。而积极心理暗示法强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鼓励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智障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积极心理暗示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以数学教学为例,论述积极心理暗示在对智障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究。

【关键词】 积极心理   暗示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有效性探究

特殊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追求教育公平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一直以来,在针对智障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对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的干预,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鞏固和提升。而积极心理暗示法在当前国外特殊教育领域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加强对积极心理暗示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提升智障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暗示在智障学生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心理暗示在心理学领域的定义是指用隐晦或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心理暗示法的使用往往会促使他人自发地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怀疑地全盘接受特定的信念。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指个体的情感意识或者思想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潜在的影响。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出的研究最为著名,在其实验中,罗森塔尔和同事们找到一个小学,以对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为主题,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而后告诉学校,这些学生在测验中的结果证明他们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而在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同学们再次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观察时发现,第一次被选中的学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变化,在性格上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学习成绩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这一效应的本质其实是教师受到罗森塔尔的心理暗示,认定被选中的那些学生一定是天才,因此给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课堂上不断给予他们积极关注,同时从各个渠道对学生灌注“你是天才”的信息,而学生因此也会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暗示产生激励作用,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都得到较大提升,学习上也加倍努力,最后取得优异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智障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上有较大的局限性,笔者在对自身执教的特殊教育学校调查中也发现,智障学生普遍的特点是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思维较为单一和刻板,并且对学习活动缺乏参与积极性,思维方式也更多表现出机械呆板的特点,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不会随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结果,并且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主见、盲目从众的情况较严重。而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有效增强智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兴趣,尤其在数学等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中,积极心理暗示法的使用也能够帮助智障学生突破心理壁垒,引导学生走出自卑和自闭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另外,积极心理暗示法在智障学生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促进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式,这一教学方法正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打下基础,因此,积极心理暗示法在智障学生教学中的使用意义不容小觑。

二、积极心理暗示在智障学生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借助情境暗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建教学情境可以把平面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立体内容,尤其在针对智障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创建富有感情色彩且生动多彩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能够更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9”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在蛋糕店买面包的教学情境,小明第一次买了三块,第二次买了六块,那么他总共买了几块呢?教师此时可以依靠道具让学生手数小明购买的面包数量,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小明还能以怎样的方式分两次购买九块面包?如果第一次购买了一块的话第二次需要购买多少块才能达到九块?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摆放道具来思考几加几等于九,从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道具,通过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活跃度、主动性和积极性。

2.借助语言暗示

课堂语言作为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心理暗示法也强调教师在课堂语言上的主要作用。语言交流作为开展心理暗示的基本方式,教师在课堂语言上的运用不仅要有一定的幽默感,还有具有鲜明的暗示意味,例如经常用“请”“帮”等字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借助“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话语来增长学生的积极体验。例如拆解法在数学计算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步骤进行两次、三次以上的拆解,逐步引导智障学生按照步骤完成计算,而在每个步骤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发出“了不起”、“真厉害”之类的褒奖语言,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下一个步骤地计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法在针对智障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智障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更多积极情绪,以此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因此身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认识到积极心理暗示法的重要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极心理暗示法的优化使用路径,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秀华.心理暗示效应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9,(09):37,1.

[2]顾亚琴.积极心理暗示对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大众心理学,2015,(05):18-19,2.

[3] 吴翠红.心理暗示效应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48):65,1.

猜你喜欢
有效性探究积极心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导入生活,延伸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