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永远在路上

2021-03-26 03:43邓玉平
新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征路父辈草地

父辈走过的征程,是心中永远的向往;父辈讲过的故事,是脑海中永远的珍藏。习近平总书记的长征脚步,从未停歇。长征的出发、转折、会师标志性纪念地,于都、遵义、将台堡、延安及高台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饱含深情地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长征永远在路上。”

和平年代的今天,长征亲历者的后代,他们或组团,或结伴,或独行;或乘车,或骑行,或徒步。重走那条曾经血染前辈的长征路,追忆不能忘却的历史。

2006年7月,新中国开国元勋的29位子女,重走长征路

自儿时懂事之初,他们就从父辈的口中知道了长征。听着长征故事长大,耳濡目染,明白长征在父辈心中的分量,也梦想着有朝一日,去追寻那条红色征程。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新中国开国元勋的29位子女,于2006年7月背起行囊,重走长征路,行进在当年父辈走过的万水千山之间,寻觅遗址,拜访红军,经历着心灵的洗礼。

“我们都是广义上的红军后代。”他们把行程定义为“寻根、缅怀、还愿、传承之旅”,想探究什么是“长征?长征路?”想寻找“解放军的传统作风是从哪里来的?红军为什么拖不垮,打不烂?”

长征路上读长征。在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旧址,陈知建发现了父亲陈赓早年左腿受重伤时做手术的病床。在江西瑞金,活动的总指挥罗荣桓之子罗东进与彭德怀侄女彭钢,拜访老红军刘家祁,一聊就是半天。他们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址,登上娄山关,站在弹痕累累的红军战壕前,百感交集,讲述着父辈讲过的往事。在贵州茅台镇,周秉德捧起一杯烈酒一饮而尽,她知道,这是伯父周恩来一生的挚爱。“伯父弥留之际,想听的仍然是《长征组歌》。”走进宕昌县哈达铺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旧址和红军遗址,令他们无比崇敬,追思连连。行程中,他们看到有的红军遗址只剩下残垣断壁,心痛不已,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加以维修、保护,因为那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印记。

他们记得父辈说过,当年红军长征沿线贫穷、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一些地方没有人烟。如今,这些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青水美,通了公路,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也看到有的贫困学校课桌椅残破,他们希望为改善老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做一些实事。

风尘仆仆,轻车简从,低调行事。虽然有些人中途因身体不适等原因离队,也有人是半路上赶到,全程走完长征路的仅5人,但在红军会师地会宁,仍有22人实现了会师。他们抵达朝思暮想的延安宝塔山,乡亲们扭起陕北大秧歌,唱起了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共产党领导咱打江山。”92岁的老红军邬家珍,拿着装在红色袋子里的南瓜子,一定要塞给他们……

从闽西到延河畔,开国元勋子女循着父辈长征足迹,37天的同吃同住同行,跨越了11个省区110多个县,追忆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深切感受到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精辟论述。活动的组织策划者、长征史专家陈宇,动情地说:“长征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把长征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2019年清明,20多位开国将帅后代,赴湘江战役遗址

红军后代均近花甲、古稀之年,年迈体弱,却毅然决然踏上长征路。

未满月就被父亲贺龙带上一同长征的贺捷生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个地方都有烈士纪念碑。”万里征程上的这一座座碑,像纸页那样叠起来,是一部多么厚重的烈士名录!而更多的烈士,没有留下名字。

湘江战役,红34师这支“绝命后卫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断肠取义。韩京京的父亲韩伟,是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韩京京多年来,从井冈山到龙岩再到湘江畔,为红34师6000名将士立“无字碑”,为陈树湘烈士塑像。他感言:“谁说大爹爹陈树湘没有后人?血脉相连,我们全家就是陈树湘的后人。要把红军的信仰、把他们‘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传递下去。”2019年清明,20多位开国将帅后代,赴湘江战役遗址,与当地群众隆重举行公祭活动。雨纷纷扬扬飘落,朱德元帅的后人刘武,宣读悼词。全体人员向红军烈士默哀、三鞠躬,手捧黄白菊花,默默走向江边,将花瓣撒向湘江,撒向千呼万唤唤不回的红军烈士……

川西北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吃苦最多、牺牲最多的路段。张晓川参加由长征史专家陈宇带队的“徒步穿越草地北上活动”,体验到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他说:“草地气候多变,暴风雨瞬间横扫而来,长满花草的地面布满水坑,我差点陷进沼泽。”“我仿佛看到年仅11岁的父亲张敏跟随部队过草地时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支肚里无食,身着单衣的队伍一直向前的?无疑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胡忆虹也讲起父亲胡有贵告诉她的过草地的故事,“一眼望去,草地上东一片西一堆的,是当初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战友的累累白骨,部队沿着白骨铺就的路标走出草地……”“红军烈士,你们幸存战友的后代看望你们来了!”这些满头华发的红军后代泣不成声,泪水滂沱,在草地上齐刷刷地祭拜烈士,长跪不起。

他们理解了父辈常念叨的“比起在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已经幸福百倍了”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了父辈为什么一直那样忘我地为祖国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红军魂兮归来吧,或许能让当今的人们在前進道路上增添一分勇气!

重走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

长征中,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红军后代感恩老区人民的历史贡献,助力老区发展。

1936年5月初,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到达中甸地区。红军纪律严明,吃一块糌粑,都照价付钱。藏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口口相传:红军说话不高声,红军好!共产党好!贺龙亲自到松赞林寺拜见活佛,赠送书写“兴盛番族”的锦幛,传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佳话。2007年8月,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来到这里,她问同行者:“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人们还记得红军?”答:“爱人民。”“对,与人民抱成团。”贺晓明向香格里拉红军小学捐款。那天,红军后代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助学暨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向云南省希望工程捐资27万余元。

开国元勋子女与中华慈善总会,在途中共同捐助10所希望小学、100个爱心图书室。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已经建成300所红军小学。

徐小岩是徐向前元帅之子,退休后,多次重走长征路。乡亲们热情地给他讲述当年徐向前的点滴;老区的孩子们跟着他们的队伍,走过一家一户,一路高声嚷着:“我这是在跟着红军走长征路哩。”徐小岩说:“乡亲们把我们当作亲人欢迎,是把怀念红军的感情,转移到了我们身上。”他为四川、甘肃、青海等老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努力。

徐海东之女徐文惠曾经自豪地说:“爸爸走过的红25军长征路,我全部走过了。”昔日红25军经过的地区,人民尽管生活贫困,但节衣缩食,拿出粮食、衣物等支援红军,为红军带路,帮助红军顺利前进。带着对老区人民的牵挂,徐文惠在罗山、卢氏、丹凤等县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筑路架桥等,经常倾力帮扶支持。

上海红军后代多次组团重走长征路:从瑞金到兴安;从小金到延安;从会宁到高台。他们和北京、天津、太原、成都等地的红军后代,以各种方式,为老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长年累月、源源不断地把爱心播撒在那条路上。

克服自然及身体困难,以多种形式传扬长征精神

2002年10月,梁宁宁骑自行车,沿着父亲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前行。万里征程,充满艰辛,山路坎坷、打滑摔跤,是家常便饭;顶风冒雨、夜宿山林,备受考验。令他感动的是,有几次在路边小饭店吃饭,店主看到他自行车上挂着“重走长征路”横幅后,怎么都不肯收饭钱。“我筋疲力尽时,会边骑边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那首歌,坚持到达预定目的地。”他走进一些部队和学校,宣讲红军故事,希望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让更多的青少年记住长征。

2004年7月,邓玉平、邓建国姐弟踏上长征路。“我学历史、教历史,也要追寻和记录长征史。”邓玉平与朋友们15年12次重走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六军团长征路,以及红四方面军入川路、红三军向湘鄂边转移路、西路军路,行程10万2千公里。她无论是因腿疾,拄杖而行,还是遭遇抢劫毒打,甚至车祸,都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她拜访290多位老红军,为各地各界作长征讲座300余场,所写纪念长征文章,编入《大学语文》教材。

2005年3月,张爱萍之女张小艾,沿着父亲红三军团长征线路,经过三个多月跋涉,到达荥经县,历尽艰难,翻越了泡桐岗。她记得父亲说过,他们从荥经至天全,经过“泡桐岗和土巴垭口”,非常难走,但是具体位置没有搞清楚。2006年张小艾再到荥经县,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土巴垭口挺进。山路崎岖,雨后满地泥泞,最终用了八个多小时,翻越了土巴垭口。她激动不已:“红军当年走这条路的时候也是雨季,他们什么也没有,就有一种精神;我们今天什么都有,但是不能没有精神!”

2014年9月,田竞开始自驾车重走四条红军长征路。他印象深刻的是,连续在高原十多天,遇到没有料想到的问题:干燥。嘴唇干裂,影响吃喝,可以克服;但脚后跟干裂,影响走路,驾车踩着脚踏板时,十分痛苦!当地人告诉他简便办法,用保鲜膜裹住脚后跟。果然,他干裂的脚后跟恢复了正常。长征归来,田竞等人出版了五卷本《重走长征路》书籍。

2019年10月,40位红军后代整装待发,临行前拜访101岁的老红军胡正先。胡老回忆说,“我翻越雪山时十六七岁,个子小。那时条件太艰苦,衣服少,冻死好多战友啊!你们过雪山,没有敌人追,不用打仗。”10月26日,红军后代克服高原反应,登上大雪纷飞、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他们多么渴望与父辈息息相通:“爸爸,你们84年前的今天翻越的雪山,我们来了!我们和你们共同在一座雪山上!精神不朽,信仰永存!”这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踏上长征路,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我们看到留存的大量红军遗址遗迹,这些是中华民族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地加强对红军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如在贵州石阡县百名红军跳崖处,原来只有红军坟,如今建成一座壮观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在四川若尔盖县,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相继落成。与此同时,长征沿线还建成多所长征文化学院。

重走長征路,我们感触到,“长征”二字,是红军将士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写就的。长征给人们的启示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

感悟到,长征路是彰显着理想和信念的革命路,是铸就着英雄和魂魄的民族路,是流传着拥军和爱民的胜利路,是凝聚着精神和力量的奋进路。

感受到,长征由红军足迹创造的奇迹,以及支撑这个奇迹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当代乃至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让伟大的长征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熔铸民族复兴的进程,闪耀出新时代的光芒。在新长征的路上,红军后代与人民群众一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再出发。

作者系江苏大学中国史教研室原主任

猜你喜欢
长征路父辈草地
长征路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路上学党史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Laughing song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草地
尊敬父辈
两只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