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究

2021-03-27 10:47李尤丰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3期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李尤丰

(金陵科技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一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需要培养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保障的“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不仅是工程技术卓越的人才,更是具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灵魂和品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够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才[1-2]。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目前,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下文称“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思政润入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实践,以适应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完成对其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本文将研究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帮助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二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问题

(一) 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难,现有教学环节思政元素不足

本专业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理念,培养以工程能力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专业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思政关联度小。目前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关专业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验环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和教改等,均以学生为本,坚持OBE理念,坚持持续改进,能够保证学生工程能力的高效产出[3],但对思想价值领域的引领元素嵌入不足,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成长关注不足。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不足,需要挖掘思政元素,但不能牵强附会,思政元素需要润物无声地进入专业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难度较大。专业课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需要对专业课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相学相长;需要树立课程思政自信,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于专业教学之中。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进一步教改,达到思想领域价值培养的效果。以本专业为例,目前最新版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规定专业课程相应的思政要求和考核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大部分专业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包括教学案例和线上教学资源,思政元素不足,需要进一步教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思政导向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教改。现有实验环节教学,需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工匠精神培养,需要进一步教改。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缺乏思政评价,需要进一步修订。

(二) 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建设中思政实施欠缺

在新工科背景下,本专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打造优势互补、同步协调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实现育人力量的深度融合与育人资源的整体优化,由此促成同向发力的育人合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育人,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对企业文化育人与思政教学育人的结合点探索研究实践不足;对企业用人原则、员工思想品德要求与思政教育目标结合点的探索研究实践不足;对企业师资水平的衡量重在其工程能力,缺乏对其思想精神境界的考查考核。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创新创业服务等形式将专业教学拓展到校外,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过程中,由于思政润入和实践不足,使得学生对科技人员使命责任认识不够。多少国内培养的优秀工程人才,却受利益等诱惑,抛家弃国,为敌对国服务,对我国科技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不可不谓教育的失败。

如果能够通过加强爱国利民、民族情怀、爱岗敬业、诚信守法等企业文化建设,借由合作共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产业学院,促使学生在感知企业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科研项目合作中,实践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服务中,理解支持国家政策,了解和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才是真正的“政产学研”合作,才能真正意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 不良网络信息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冲击

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快捷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受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巨大,受害者不在少数。网红暴富、心灵毒鸡汤、各种虚假信息、刺激性游戏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产生消极影响,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4],加大了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难度,即加大了“育人”的难度。

新形势下,如果利用网络信息的广度,甄选设计成有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案例;利用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把一些复杂深刻、枯燥晦涩的思政理论或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文诠释呈现,建设成特色专业资源,将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起到积极正向的辅助作用。

(四) 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思政意识薄弱

(1)思政与专业教学分离

新工科背景下,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实现要落实到专业教学上来。目前,本专业思政与专业教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思政意识薄弱,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意识。大部分专业教师可能认为学生思想培养是纯思政课程教学任务,例如马哲课程教学的任务;认为学生思想考核属于学生工作范畴,例如关于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核。

(2)教学评价导向偏颇

本专业以往的教学评价,基本都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案例是否合适高效,教学过程是否规范,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恰当等,对教学的思想性考核可能就一句话,比较泛,可以理解为大而空,没有相应的考评分数值。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重点主要针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甚少针对学生精神领域的价值成长。

近年“破五维”的职称政策,国家对教学的重视,对思政的重视,使得教师开始重视自身思政素养,以及教学中思政培养。专业课程进一步教改,无声润入思政,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意识觉悟,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三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本专业针对上述面临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融入思政构建立体式教学生态系统

本专业针对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思政润入不足的情况,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文件、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思政教改设计,挖掘可与之有机融合的思政元素,寻找适合思政润入的点,将思政教育培植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构建立体式教学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某专业课程为例的立体式教学生态系统图

(1)融入思政修订教学大纲,指导“育人”活动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5]。本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在思政教育实施方面体现不足,需要修订,以指导育人活动。主要修订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内涵有效融入课程目标中。这里要说明一点,润入各专业课程目标思政元素须有针对性,以构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全面性、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滤出思政关键词,找准思政切入点,无声润入育人元素。考核方式:针对各环节思政润入元素,进行对应考核,规定思政考核占据一定分值。

(2)融入思政设计教学内容、资源,突出“育人”元素

根据大纲修订后教学内容思政要求,设计润入思政的教案、教学案例、讨论主题、作业等,在无声无息中达到自然“育人”效果。实验内容润入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加强“育人”效果。线上MOOC资源同步思政教改,教材思政润入修订,突出育人元素。

(3)融入思政设计教学模式,重视“育人”过程

以本专业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软件需求分析”为例,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翻转课堂将结合线上MOOC,对已有视频、资源等进行思政润入设计、改进和补充,线下翻转课堂各环节将针对性思政元素,设计融于专业知识讨论、实践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育“德”于教。

(4)融入思政设计教学评价,促进“育人”效果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中,对考核各环节思政润入效果进行考核,并占据一定分值。例如,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润入思政考核,课堂讨论润入思政考核设计,实验报告设计思政考核等,使思政不再是一两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地,掷地有声,以促进育人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持续改进计划,到开课准备,到期中检查,到结课总结,以及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等环节,均针对思政润入设计考核方式和分值,思政考核贯穿课程质量评价全过程,以促进育人效果。

(二) 融入思政完善“政产学研”途径,协同“多元”育人

通过动员学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思政教学及资源建设,并在科研项目合作和创新创业服务等过程中[6-7],加强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思政实践,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产业发展方向把握,增强科技使命责任等思政实践,整合多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创建协同育人新模式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

(1)润“企业文化”入“育人”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产业学院等平台,在专业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同时,润入企业用人原则、员工思想品德要求,润入爱国利民、爱岗敬业、守法诚信、民族情怀的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在感知企业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2)量“思想境界”聘企业师资

校企合作育人中,对企业师资水平在工程能力衡量考核的基础上,对其思想精神境界进行考核,例如年终考核优秀者优先聘用,党员优先聘用等,不仅防范出现品德有问题者进入校企育人环节,而且对育人效果起到协力推动作用。

(3)创“协同平台”育全面人才

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管理、创新创业服务等形式,将思政教学拓展到校外。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协同化,并依托产业学院等合作共建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将思政实践教学融入科教结合的模式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认知,增强对科技人员使命责任的认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 利用网络信息元素技术特点,构建“辅助”格局

网络信息的来源和内容广泛,教师结合专业,甄选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升学习和研究兴趣,同步培养思想意识形态辨析能力,引领学生正确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立体的饱满的全面的人。

利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建设特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将教学生动实效化,解决专业课程理论枯燥、实验难理解等问题,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共赢。

(四) 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水平,强化“育人”意识

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专业教师既要有专业教学能力,还要有“育人”意识[8],所以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育人的关键,这也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展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心理健康、劳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各方面的教育[9-11]。如果专业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那么,“教书育人”只完成了一半。实际上,育人如果没做好,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一个有技术却道德败坏的人,受社会唾弃,对他人或者国家的影响甚至比没技术的人还要恶劣。

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岗前培训,通过教学现场观摩交流经验等加强自身思政学习,通过同行交流,向思政优异的人或单位学习,以提高个人课程思政水平。

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各自学科特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认知,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需要的知识储备、人生情怀、从业态度、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教改,提升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素养[12-15],同步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思政意识。教师提升思政水平高,提高“育人”意识,才能为“育人”提供保障。

四 结语

本文着眼于通过全方位专业课程思政教改,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和新媒体技术,把思政无声润入专业课程教学,以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素质;敦促“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或多元育人平台的思政建设与实践,共同打造新工科人才的精神价值。在此过程中,同步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同步提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思政素养,致社会整体性思政素养提升。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度”,要注意课程思政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改造成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最终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正在路上,相信将不断培育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屹立于东方,永远闪闪发光!

猜你喜欢
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