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探索研究

2021-03-27 10:47陈依迪曹均邵丽余丰励孝杰于爱兵钟万里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3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参与率市场调研

陈依迪,曹均,2,邵丽,余丰,励孝杰,于爱兵,钟万里

(1.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2.宁波环甬润保涂层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3.中国万宏集团,浙江 温州)

一 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自2014年起,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等有关部门联合主办“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45万支创业团队、逾200万名创业青年参加,使之逐渐成为深受青年喜爱、社会关注的创新创业示范赛事。2019年,“航天科工杯”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青春建功新时代,创业追梦新征程”为主题,吸收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及机构的310个项目参赛,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效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凭借“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项目,由宁波大学曹均、吴烨卿等师生组成的团队以商工创新组全国第三名的成绩摘得国赛银奖,获评“最具品牌影响力”项目。此前,该项目在浙江省决赛中获总冠军。本文以“航天科工杯”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青春”大赛)商工创新组项目团队——“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为例,面向宁波大学本科生,设计其在大学生涯中参与前期市场调研、科研实验等活动次数、主被动情况及满意程度等内容,并与团队成员在“创青春”大赛期间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探索“创青春”大赛环境下的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二 专业实践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1]。实践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能力和素质,通常由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成。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参照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评价[2]。

在正式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学生针对该领域市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技术报告等资料进行搜集调研与分析整理,分析类似项目或案例,有助于推进其信息处理能力[3]。对于参加“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而言,项目开始前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企业与工厂,调研市场上的涂层材料与涂层设备情况等;对于未参加过“创青春”大赛的学生而言,在进行专业学习时,也有实地考察,抑或在浩瀚的信息源中确定目标信息,对其进行抽离,并将项目数据与行业同类内容单纯进行对比分析的机会。由此,本研究将学生前往公司、企业或学校等地点的次数作为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之一。

进入实践活动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到实验室参与具体的科研工作,如文献查阅、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结果总结等[4];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其他地点进行见习或实习活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在参赛期间,亦有进行材料研发、测试等实验活动。由此,本研究将学生前往公司、企业或学校等地点进行见习或实习活动,进入实验室、活动室参与科研或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之一。

实践活动末期或结束后,学生组织复盘与收尾工作,相互讨论、吸取经验。在“创青春”大赛中,组织者定期举办创新活动沙龙,邀请校内外专家、行业从业者、其他院系学生参与讨论[5]。在与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解决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更好地组建和优化团队。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与创新创业协会,让已取得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学与老师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用真实项目作为案例指导学生的学习,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由此,本研究将组织或参与过专业宣讲活动、沙龙、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作为观众不算)作为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之一。

“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在“创青春”大赛期间,较之于未参加过此类比赛的学生拥有更多机会,花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多精力。前文所提市场调研、科研实践、经验分享等活动参与次数亦存在甚于未参加过“创青春”大赛的学生的可能,且可能性极大。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假设:“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共14名成员,其中2名为研究生,12名为本科生。理工类本科生2人,以电子信息大类为主;人文社科类本科生10名,以财会、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为主。基于团队成员情况,以电子信息大类2名同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各1名同学为对象进行研究。

对于未参加任何竞赛的非团队成员学生,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在“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所在班级为主的2018级本科生中抽取2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收回210份,回收率为 100% 。剔除数据缺失和选项极端的问卷后,本研究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07份。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有效调查报告44份,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有效调查报告59份,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本科生有效调查报告104份。为减少其他因素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影响,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合称为人文社科类,共计103份有效调查问卷;将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称为理工类,共计1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两个学科大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的被试人数均按学生总人数的一定比例抽取,研究者在网上发布问卷信息,引导被试匿名完成问卷填答,被试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二) 研究方法及调查报告

测量工具借鉴学界的相关研究,结合综合型院校学生的特点,使被试自行汇报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最后进行对比分析。简要设计如下调查报告,见表2所示。

表2 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问卷调查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不同专业本科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与否情况分析

人文社科类本科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团队成员中参与过市场调研的有1人,占比50.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市场调研的有36人,占比35.00%。团队成员参与过实习活动的有2人,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实习活动的有89人,占比86.41%。团队成员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有1人,占比50.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有40人,占比38.83%。团队成员参与过交流活动的有2人,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交流活动的有31人,占比30.10%。

理工类本科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团队成员中参与过市场调研的有2人,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市场调研的有56人,占比53.85%。团队成员参与过实习活动的有1人,占比50.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实习活动的有51人,占比49.04%。团队成员中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有2人,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有48人,占比46.15%。团队成员参与过交流活动的有1人,占比50.00%;非团队成员参与过交流活动的有16人,占比15.38%。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中的人文社科类与理科类本科生参与过市场调研、实习活动、科研活动、交流活动等实践活动的概率均大于未参加过比赛的同专业非团队成员。

(二) 不同专业本科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频率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人文社科类本科生情况,“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参与市场调研频率为2.0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市场调研频率为1.43次,主动参与市场调研21人,占比58.33%,频率为1.25次,被动参与市场调研15人,频率为1.67次。

表3 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实践活动频率(次)情况分析

团队成员参与实习活动频率为4.00次,其中主动参与频率为5.00次,占比62.50%,被动参与实习活动1人,频率为4.00次;非团队成员参与实习活动频率为3.62次,主动参与实习活动54人,占比60.67%,频率为3.44次,被动参与实习活动35人,频率为3.89次。

团队成员参与科研活动频率为3.0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科研活动频率为2.47次,主动参与科研活动23人,占比58.50%,频率为1.89次,被动参与科研活动17人,频率为3.26次。

团队成员参与交流活动频率为2.5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交流活动频率为1.71次,主动参与交流活动12人,占比38.71%,频率为1.38次,被动参与交流活动24人,频率为2.52次。

于人文社科类本科生而言,市场调研、实习活动、科研活动、交流活动这四类实践活动中,实习活动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故参与频率较之其他三类较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团队成员与非团队成员拥有同等专业学习情况。比赛要求本科生投入更多学习精力,故给予其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四类实践活动时,团队成员主动性强,而非团队成员参与频率均为被动多于主动。由此可得,在参与“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项目时,成员积极主动地准备比赛,以良好的心态与风貌投入到专业实践活动中。

从表4看,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理工类本科生情况得出,“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团队成员参与市场调研频率为3.5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市场调研频率为3.05次,主动参与市场调研23人,占比41.07%,频率为2.74次,被动参与市场调研33人,频率为3.27次。

表4 理工类本科生实践活动频率(次)情况分析

团队成员参与实习活动频率为3.0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实习活动频率为3.14次,主动参与实习活动15人,占比27.78%,频率为1.33次,被动参与实习活动36人,频率为3.90次。

团队成员参与科研活动频率为7.50次,其中主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科研活动频率为6.09次,主动参与科研活动29人,占比60.42%,频率为5.26次,被动参与科研活动19人,频率为7.37次。

团队成员参与交流活动频率为1.00次,其中被动参与占比100%;非团队成员参与交流活动频率为1.81次,主动参与交流活动4人,占比25%,频率为1.58次,被动参与交流活动12人,频率为1.89次。

于理工类本科生而言,科研活动的参与机会大于其他三类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参与市场调研、科研活动、交流活动这三类的频率高于非团队成员,实习活动参与频率较低。非团队成员参加此类实践活动时,大多被动而为;团队成员主动性强,且能在市场调研、科研活动等操作性、逻辑性、专业性强的活动中发挥优势,增加专业知识自信感,奉献个人力量。

(三) 不同专业本科生专业实践活动所得成果情况分析

在“创青春”大赛中,团队成员对市场调研、实习活动、科研活动、交流活动这四类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见表5)平均值为4.25,非团队成员满意度平均值为3.58。团队成员中,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对口头表达、文字梳理方面的活动体验感较好,因其在团队中负责文本类工作,为个人擅长领域的活动;理工类本科生对科研、市场资料分析方面的活动体验感较好,因其思维较之人文社科类学生较缜密,与项目专业相关度高,故主要负责该类工作。团队成员在比赛期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凭借专业知识发挥个人优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从中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至项目,甚至延展到比赛之外的专业实践活动中。

表5 不同专业本科生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4名团队成员均认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非团队成员中,81名学生认为自己未在此四类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占比39.10%。比赛期间,团队共取得4项核心技术,申请15项知识产权保护。“纳米新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产业化”项目在“创青春”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得总冠军,后以商工创新组全国第三名的成绩摘得国赛银奖,获评“最具品牌影响力”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创青春”比赛不仅给予本科生锻炼机会,更在辛苦耕耘后投以回报。

五 “创青春”大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形成的情况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和重要课题。

大学生群体是最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新生代力量。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关键的创新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应走出仅靠理论教育传播创新观念的枷锁,大力倡导本科生参与如“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吸引社会资源,构筑良好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使学生获取相关经验,拥有更多机会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应健全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提供优良的孵化空间,孕育好的项目,促使优秀的双创人才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增加机会,主动追求,锻炼自我,吸取经验,获得提升。同时,在取得相关成果后,将经验传递给更多有意愿的青年人,营造浓厚的社会创新文化。

六 结语

本研究对 214名宁波大学的2018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有效调查问卷211份。

参与“创青春”大赛,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市场调研参与率提高15.00%,主动参与率提高41.67%,参与次数增加39.86%;实习活动参与率提高13.59%,主动参与率提高1.83%,参与次数增加10.50%;科研活动参与率提高11.17%,主动参与率提高41.50%,参与次数增加21.46%;交流活动参与率提高69.90%,主动参与率提高61.29%,参与次数增加46.20%。理工类本科生市场调研参与率提高46.15%,主动参与率提高58.93%,参与次数增加14.75%;实习活动参与率提高0.96%,主动参与率提高72.12%;科研活动参与率提高53.85%,主动参与率提高39.58%,参与次数增加23.15%;交流活动参与率增加34.62%,主动参与率提高75%。

总体而言,本科生在“创青春”大赛比赛过程中,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率均得到提升,且主动性、满意度有所增强。在实践活动参与方面,本科生参与率平均提高25.70%,主动性平均增加48.99%,参与次数平均增加24.23%。在实践活动参与满意度方面,团队成员满意率比非团队成员满意率提高18.72%。在自我评估方面,认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的比率增加39.10%。

由此可得,“创青春”大赛能够增加本科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从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心,享受团队荣誉,收获精神与物质双重成果。而未参加过此类赛事的本科生,实践活动仅停留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被动参与多于主动参与,呈现体验感不好、满意度不高的结果。依托“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平台,本科生得以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对此,此类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成为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良好途径,在今后的实践与科研工作中散发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参与率市场调研
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市场调研的玩具租赁研究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调研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