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病因探析

2021-03-27 05:48付培涛查青林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饮食因素研究

★付培涛 查青林(.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 南昌 330004)

肥胖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经将肥胖定义成一种疾病,更将肥胖认定为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从饮食、禀赋遗传、运动、环境、精神情志、年龄、性别、药物、睡眠等方面综述肥胖的病因,报告如下。

1 肥胖与饮食的关系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对肥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多有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傅青主女科》曰:“妇人体质肥盛,姿食厚味,痰湿内生。”饮食过量,亦或过食肥甘厚味,摄入热量过多,正所谓“气血有余,化为膏脂”,其有余部分便转化为膏脂,在体内蓄积,便成了肥胖。《素问·痹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摄入水谷过多,超出脏腑负荷,损伤脾胃,脾胃便不能进行正常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从而湿浊内蕴,酝酿成痰,痰湿聚集在体表,则形体臃肿,脾性喜燥恶湿,痰湿碍伤脾胃,脾胃虚弱,而不能消化水谷,痰湿愈盛。此外,在《景岳全书》一书中也提到:“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肥胖发病与饮食不合理有关。石岳川等[1]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情况对BMI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旻娜等[2]通过对上海市20974名18岁以上人群进行体重信息和饮食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饮酒,谷薯,油和盐的摄入水平过量是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郭敬民等[3]通过对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张振峰等[4]通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2个城区4所学校的9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非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学生在饮食行为方面比较,在过去7天内喝含糖饮料,吃新鲜水果及吃饭速度,限制饮食和饭菜油腻程度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以上研究都表明肥胖的产生与饮食有着密切。

2 肥胖与禀赋遗传的关系

中医学对于于肥胖与禀赋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认为这两类人容易患肥胖症。朱丽冰等[5]通过对4 726例超重,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分析研究,发现不但气虚的偏颇在单一偏颇体质中占据的比例最高,并且还发现气虚质的兼夹在超重,肥胖人群中表现的最为常见,证明气虚质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张笑梅等[6]通过探究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结果发现发生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

现代医学认为遗传是患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遗传基因的表达在促进肥胖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田静等[7]对呼和浩特市9 010例肥胖症患者肥胖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肥胖症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息息相关。Stunkard AJ等[8]研究发现双亲中一方存在肥胖,其子女肥胖患病率大约为50 %;但如果双亲中双方都患有肥胖,子女的肥胖患病率则高达80 %。一项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最新研究发现携带肥胖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肥胖症[9]。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MC4R(黑素皮质素4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在体重调节和控制食欲中起关键作用,进而导致肥胖甚至其他疾病的发生[10]。付俊玲发现SOCS3基因位点rs9914220多态性与肥胖易感性有关且SOCS3基因三个基因位点(rs9914220,rs9892622,rs4969168)的单体型以及遗传风险评分与肥胖的发生相关[11]。上述研究均阐述肥胖与基因的遗传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3 肥胖与运动缺乏的关系

劳动、运动过少,亦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卧久坐耗气伤肉,耗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脾的运化功能失司,水湿停积,精微不能转输,继而变生膏脂,堆积于脏腑,体表则形成肥胖。清·汪宏《望诊遵经·居养望法相参》:“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此居养不齐,作息无度者易致脂肥停积而成肥人。”指出富贵之人,疏于劳作运动,作息没有规律,膏脂易在体内堆积最后形成肥胖。《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尊荣人,不但易患肥胖,还容易产生骨方面的疾病。《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适度劳作,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有益于减少肥胖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与运动之间也是关系密切。史穆然等[12]发现缺乏运动会增加痰湿体质的倾向。痰湿质是易发生肥胖的偏颇体质之一,运动缺乏则会提高肥胖的患病率。金梦丹等[13]发现规律的累积运动可有效降低肥胖机体的体脂、改善血脂代谢。吴菊花[14]研究发现运动可有效降低血脂、血糖,改善骨骼肌脂肪酸氧化代谢,预防肥胖,也有研究发现低氧结合耐力运动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良性影响。付鹏宇等[15]发现低氧运动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提高肥胖机体棕色脂肪活性。体内棕色脂肪的活性提高则有助于减少肥胖的发生。李良等[16]通过实验发现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干预,肥胖大鼠肝脏“APNPPARα-CPT1”信号通路中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肥胖大鼠的体重,体脂堆积减少,血脂水平也得到改善。田吉明[17]研究发现长期运动,脂肪组织HSL活性增加、perilipin蛋白和基因表达以及perilipin调节因子PPAR-γ基因表达下调,体重减轻明显。多种研究表明,肥胖的发生与运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4 肥胖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肥胖的发生也有影响。徐灵胎提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西北之地气候较严寒,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余能量在体内堆积,久而久之,形成脂肪堆积,变为肥胖。李娜等[18]通过对山东沿海居民肥胖和超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城市人群超重及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农村人群(P均<0.01)。某些环境污染物或人工合成物,可促进或诱发肥胖,是肥胖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19]。目前有双酚A(BPA)、己烯雌酚、全氟烷基酸(PFOA)等大约20种(类)化学物被确认为“诱胖剂”,这些诱胖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这些物质通过多种途径与我们人体接触,比如食物,饮水、空气等,目前尚不能完全避免与之接触[20]。以上研究均表明,肥胖与环境之间有着关联。

5 肥胖与精神情志的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情志应激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是肥胖的重要致病原因[21]。精神情志的异常,通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患者常通过进食高热量食物来缓解不良情绪,虽然高热量食物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不良情绪,但长期进食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超重甚至肥胖[22],超重/肥胖是罹患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3]。有研究发现,抑郁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有双向联系[24]。Faith MS等[25]通过分析有关抑郁和肥胖的文献,分析结果表明80%的研究认为肥胖容易诱发抑郁,53 %的研究认为抑郁会导致肥胖。刘峥等[26]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12所小学的1 412名三~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与无抑郁症状学生相比,有抑郁症状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OR:1.54,95%CI:1.03~2.29)。陈佳等[27]对唐山地区人群抑郁对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抑郁评分是超重和肥胖的显著危险因子。与无或轻度抑郁状态相比,中度和重度抑郁状态能显著增加超重以及肥胖的患病风险。

6 肥胖与年龄和性别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人的机体到了一定的年龄段由盛转衰,分泌代谢功能也渐渐衰退,机体运化水湿,疏布津液的功能也逐渐减弱,除此之外,人过中年,喜静少动,机体气机运行不畅,痰瘀内生,淤积全身而渐成肥胖。不同年龄、性别患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存在差异[28]。姜勇[29]通过分析2004―2010年我国18~64岁成人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肥胖患病率总体上呈现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然而男性≥50岁,女性≥65岁,呈现下降的趋势;在45岁以前,女性低于男性,45岁以后,男性低于女性。徐继英等[30]对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年龄、性别(P<0.05)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夏劲节等[31]对成都市12个18岁以上居民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发现60岁及以上年龄组肥胖率最高(7.58 %)。超重及肥胖在不同人群中发生的危险度不同,此外,超重和肥胖的患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李森等[32]则通过对江苏省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有差异的。以上研究表明,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肥胖的患病率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7 肥胖与药物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常见引起肥胖的药物主要有降糖药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常见的引起肥胖的降糖药则主要包括磺脲类和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药物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且疗效确切,其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和低血糖[33]。磺脲类降糖药还导致高脂血症,产生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副作用[34]。景欣悦等[35]指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会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增加甚至肥胖。至于引起肥胖的抗精神分裂的药物,不论是经典抗分裂症药物(盐酸氯丙嗪)还是新型抗分裂症药物(奥氮平)会导致大多数患者体重增加[36]。马文华等[37]通过观察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ONW(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8 肥胖与睡眠的关系

睡眠与肥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肥胖与睡眠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1)睡眠时间过短,肥胖的患病风险会增高;(2)睡眠时间过长会引起肥胖;(3)肥胖的产生与睡眠时间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刘恒言等[38]通过对国内外8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有关睡眠时长与儿童肥胖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短睡眠时间使儿童超重风险提高2.22倍,肥胖风险提高1.32倍。孙丽姣等[39]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发现不同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还有一些研究调查分析发现睡眠时间长也会引起肥胖。祝凌妃等[40]研究发现合理的睡眠时间是维持机体代谢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引起BMI升高。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与睡眠时间的长短并无明显的关系。敬攀[4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宁波市青少年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青少年阶段的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两因素并无明显相关性。

肥胖的防治俨然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做好肥胖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还可以极大地减轻社会负担,肥胖的病因研究又是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肥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目前肥胖的病因研究多是围绕单一致病因素进行,对于肥胖病因研究,我们还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并且对其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饮食因素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春节饮食有“三要”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