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一则

2021-03-27 09:06许华强陈晓军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肝经气海关元

许华强 陈晓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姜某,男,40岁。2020年8月就诊。主诉:左侧阴囊刺痛伴坠胀感2月余。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左侧阴囊出现阵发性刺痛伴坠胀感,劳累或久站后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症状减轻,每日发作4~5次,夜间偶发。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任何改善,故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诊见:左侧阴囊刺痛伴坠胀感,纳可寐安,小便正常,大便溏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西医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筋瘤病(肾虚血瘀),治则:益肾填精,行气活血。处方:中极、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归来、大敦、太冲、蠡沟、列缺、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操作:嘱患者排空膀胱后仰卧,安神定气。气海、关元、中极三穴,医者使用0.3mm×75.0mm针灸针约60°向下斜刺60~65mm,进针过程中医者缓慢提插捻转,并要求患者仔细体会针下感觉,以患者自觉有触电感向前阴放射为度;天枢使用0.3mm×50.0mm针灸针直刺30~35mm,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归来使用0.3mm×75.0mm针灸针朝内下方斜刺60~65mm,得气后行捻转泻法;蠡沟平刺15~20mm,使用迎随泻法;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以得气为准。关元、气海及双侧归来各接一对电针,选用2Hz疏波,留针30分钟。患者因工作原因,每周只能治疗1次。治疗3次后,诉刺痛及坠胀感完全消失,唯觉轻微胀痛,每日发作3~4次;治疗5次后,患者诉胀痛数天偶发1次,且较为轻微,余无明显不适;治疗10次后,患者不适感完全消失,再次前往当地医院复查,彩超示:双侧精索静脉内径小于0.2cm,内部透声佳,未见明显迂曲扩张,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

按语:精索静脉曲张在中医学上属于“筋瘤”范畴,与邪气久客于经筋有关。笔者选穴局部以任脉穴位为主,配合胃经两穴;远端以肝经穴位为主,肺经、脾经、胃经、肾经四经各取一穴相配,以达益肾填精,行气活血之效。本病病位在前阴,位于“中极之下”,故局部取穴首选气海、关元及中极三穴。患者诉疼痛难忍,故首选此穴以疏通下焦郁闭之邪,缓急止痛;气海、关元二穴并用,共奏补肾气、调冲任之功。天枢位于脐旁,恰为人身之中点,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补之可升清扶正;归来,泻之可直下前阴病邪,从而使诸疾复归原处。该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前阴下焦,邪气深陷血分,日久不退,常规针刺难以起效,故选择使用长针深刺局部穴位,而其中气海、关元、中极三穴则需更进一步,针刺时缓慢提插捻转,以求出现触电感向前阴放射,从而达到气至病所。

肝经之经脉、络脉、经筋均循行至前阴,与此病联系密切,故本方远端取穴先取肝经大敦、太冲、蠡沟三穴。“病在脏者,取之井”,刺大敦可泄肝经实邪,邪气散则疼痛得缓;太冲为肝经原穴,刺之可调全身气机升降出入,气行则血行,配以络穴蠡沟,共奏疏肝理气通络之功。列缺为八脉交会穴,用之可加强通调任脉之功,使病变处停滞经气得以流通,气行则瘀血散;足三里为补虚要穴,针之可健运脾胃,化生气血,配合太溪可强化益肾填精之力;三阴交为足三阴的交会穴,既可补益脾肾,滋阴养血,又与中极上下相对,针之亦能调理足三阴经筋,达到缓急止痛效果,一举而两得。最后关元、气海及双侧归来各接一对疏波2Hz电针,2Hz电针刺激虽起效相对缓慢,但可令体内脑啡肽、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的持续释放,且能维持较长时间,可巩固针刺镇痛的后续效应。

猜你喜欢
肝经气海关元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针刺关元等穴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偏汗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