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及展望经济变革路径

2021-03-31 04:30梅寒
中国市场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改革开放

梅寒

[摘 要]在两千年的中国经济演进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私有企业一直在相互博弈,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逻辑中切换,在发展与稳定中循环。追溯并探究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变革,找出中国经济在每个时期发展的特点,讨论其逻辑的独特性及演进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探索和实行有效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改革。

[关键词]经济变革;“四大制度”;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改革开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5.015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在高速发展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似乎显得不太适用。因此,有必要追溯并探究中国历代的经济变革,找出中国经济在每个时期发展的特点,讨论其逻辑的独特性及演进的深层原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统一与分裂的话题上,东西方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在公元589年实现统一后,便再未长期分裂。欧洲进入中世纪并经历漫长的封建制后,便再未实现过统一。在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变革中,都蕴含了统一的逻辑,魏婓德认为,“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既然选择了统一,集权、独裁与专制便如影随形。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必然。支撑中央集权制度的根基在经济演变中逐渐趋于完善,它包含: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制度,如郡县制;思想的大一统,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英阶层的管控,如实行科举制度;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如国有企业。

在两千年的中国经济演进过程中,一直存在四大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它们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私有企业。在发展与稳定的不断循环中,可以看到如下景象:国有企业垄断能源、资源行业,导致私有经济、地方政府衰退,进而国进民退,权贵资本横行,贫富差距加大,导致朝代更替,改朝换代后,百废待兴,中央政府只好放活民间,促进商业的发展,随后地方割据产生,中央政府处于弱势,“讨饭政治”现象发生,中央政府决定收权,将垄断行业收归中央所有,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中国历代经济发展有两大逻辑主线:一是市场经济,始于管仲变法;二是计划经济,始于商鞅变法。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在这两大逻辑中切换,在发展与稳定中循环。

1 管仲变法与商鞅变法

管仲进行了“士农工商”的分业,推行重商主义,实行盐铁专营,创办国有企业,因而政府成为有盈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他鼓励消费,他的观念成为最早的“凯恩斯主义”。在管仲的经济变革推动下,齐桓公成为霸主。

商鞅变法是商鞅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国家管控。商鞅与管仲不同,他以农立国,限制商业的发展。控制粮食的买卖,把矿山国有化,对于工商业课以重税,并且取缔了货币。同时打破贵族制度,推行军爵制,军爵制在历史上与科举制并列,它为底层的晋升打开了一个通道。商鞅建立了郡县制,这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制度,它取代了旧的分封制。

2 “四大制度”持续发展及最终形成

2.1 汉武帝变法

汉武帝刘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上,实行了推恩令,使得诸侯封地不断缩减,强化了中央集权。在统一思想的问题上,遵循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在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积极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在税收改革上推行算缗令与告缗令,强收重税以改善中央财政赤字状况。

变法使得汉朝成为第一个半亿人口的帝国,汉武帝也成为第一个建立完备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者。

2.2 大唐盛世

在精英管控的问题上,大唐推行科举制度,世族势力自此衰弱。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制度上,李世民实行小政府治国的政策,富人出钱养官,地方出钱养兵,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安史之乱”暴发后,国有专营政策再次复辟。

2.3 “四大制度”在宋朝的定型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确定了中央养兵的政策,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四大制度”就此定型。自此,中国经济形成了以下闭环逻辑:中央防止地方作乱—控制兵权—养兵—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国有专营—民间经济收到挤压—权贵经济泛滥。

3 明清时期四大基本制度的恶化

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制度来看,朱元璋废除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彻底倾轧相权,中国成为高度专制的国家。在全民思想统一的问题上, “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逐步钳制了民众的思想。在精英管制上,进一步巩固科举制的地位,并禁止言论、结社和出版,而且文字狱盛行。与中央集權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上,对外闭关锁国,对内男耕女织,推行特权经营。

四大基本制度恶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化率下降,社会结构扁平化,并逐渐形成了超稳定的结构,这符合中央集权的目标,社会在低效率状态下运转。在持续拒绝对外开放,并沉浸在天朝上国幻影中的中国,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攻击下,终于被迫打开了大门。

4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变革

4.1 新中国的成立

继从器物层面开始变革的洋务运动,到教育、银行、医疗等制度层面变革的戊戌变法,再到从精神思想层面变革的五四运动、共产主义,因而新中国成立了。

4.2 新中国的改革

第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次直接的中央集权的改革。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中国资金积累匮乏,出口少,外汇十分有限,生产也很分散,导致资金很难集中发挥资本的效用。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关键技术亟须进口,每个项目都具有对生产进行巨大投入的要求。因此,新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应对办法。一方面,政府进行垄断生产;另一方面,对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压低。在一系列政策推行之后,“四大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中央高度集权,地方毫无权利可言;社会精英被尽数迫害;全民思想高度集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自由商人被彻底消灭,形成了命令型的计划经济:经济权利高度集中在国家层面,消灭了商品、贸易关系。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优先发展,完全依赖国家投资,全面取缔私人资本,实现了最彻底的一次“国进民退”。限制按劳分配制度,推行平均主义,反对权威主义,取消专业分工,坚持自主封闭,反对国际贸易。

第二,集体主义的回归。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分税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启动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以及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同意地方土地的出让部分归地方政府所有。1998年,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内需的框架搭建基本完成。投资方面,国家积极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出口的发展,房地产的改革在拉动内需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金融银行体系的建设上,中央实行了“拨改贷,贷转股”的政策,原来由中央政府向国有企业划拨的款项,转为国有企业向金融银行体系进行借贷,继而再变革为由借贷转为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筹措资金,以支持其自身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大难题,1995年其亏损达到了难以为持的程度,中央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抓大放小”,建设重点企业,“放弃”小型企业,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隐患。这一时期,产业结构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房地产得到了松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资本化,同时中央恢复了对经济强有力的控制权。

第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按照两条路径发展。一是所谓的“边缘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私有企业以及深圳特区在这次“革命”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边缘革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在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同时,对公有制经济影响甚小,使其具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所谓的经济发展的主线,即进行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为此,发展出了“承包制”和“价格双轨制”。这次改革导致了如下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为亚洲发展最快的国家;民營经济得到了鼓励和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依旧在拉大;放权让利导致政府赤字增加,中央又陷入“讨饭财政”的旋涡;民间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但是都来自“公有制经济”之外;弱中央、强地方,弱政府、强民间的现象再次发生,使得经济集权又成为必然。

中国历代经济的历史告诉人们,在发展与稳定的循环中,中国经济一直在这个闭环中游动。能否走出这个闭环逻辑,进行有效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改革是历史向执政者提出的问题。其中一个思路是可以从国有企业改革入手,加快推动全面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一是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政府应当逐步减少在国有企业中的产权份额及占比,并鼓励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增加其股份投入,充分参与到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改革之中,使得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真正融入市场经济,成为市场中富有活力的竞争主体。二是国有企业应加快其去行政化进程。行政级别的存在,容易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以追求行政职务为目标,从而将官僚作风带入公司治理当中,进而造成企业管理的腐败和低效。在去行政化的改革上: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选拔应基于其管理能力与业绩而非行政级别;其次,管理者的薪酬支付标准应与企业绩效挂钩,纳入市场之中进行充分竞争。无论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还是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都要以全方位的深化改革来推动和巩固其改革进程和成果。全方位的深化改革除了经济层面,还应当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层面的统一的、整体的、系统的联动改革。其中,需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权利与义务,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在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同时,我国应考虑从国际体系参与者向国际体系改革引导者转变,在国际事务上逐渐提高影响力、控制权,并积极参与和制定相应国际规则,努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争取尽可能大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6.

[2]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 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徐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 刘守英.土地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对中国40年发展经验的一个经济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8 (1): 1-10.

[5] 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J]. 中国经济学人,2018 (13): 23-57.

[6] 一泓.中国经济变革漫谈[J].现代商业,2013(13): 40-47.

[7] 田国强,陈旭东.近现代中国的四次社会经济大变革——国企改革的镜鉴与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4 (6): 62-66.

[8] 田国强,陈旭东.论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四个转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2).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改革开放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