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国际物流高质量发展

2021-04-01 13:58陆成云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枢纽供应链物流

陆成云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形态都会发生深刻调整。作为派生性服务产业,国际物流的发展必须紧扣新发展格局下国际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的新特征与新需求,聚焦发展重点,有效调整发展。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国际物流提出新要求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发挥我国超大经济体优势,我国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统筹国内国际,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国际物流提供了持续和规模化发展的基本环境,同时开放发展内在逻辑、发展结构、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也对国际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发展动力变革

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开放发展总体围绕外部市场需求展开,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交流规模、方式、方向等,决定了国际物流的需求发生空间、物流流向格局、物流开展方式,形成我国以沿海地区为重点,以规模化海上国际运输为主要形态的国际物流发展。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在未来国际化的经济增量发展中,发展主要动力将由国际市场需求牵引转变为由国内需求的大循环驱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平衡发展格局。这种国际经济合作基本发展动力的变化,将带来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结构和服务内涵特征的深刻调整。

(二)运行结构调整

由外部市场需求驱动调整为内需为动力的大循环双循环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带来国际物流策源地、物流流向等结构变化。从国际化产业承载空间看,我国内需体系的构建,将在具有消费能力的国土空间上,相对均衡地形成围绕消费的国际产业布局条件,中西部等内陆后发地区的人口集聚地,将成为满足国内大市场的增量国际产业重要布局空间,促进形成内陆和沿海全面的开放发展格局;从国际产业组织特点看,围绕内需的国际产业运行,与传统的出口为主结构不同,将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商品和资源进口特征,从而带来我国进出口相对均衡的发展结构调整。为适应国际产业布局、组织的新发展特征,我国国际物流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空间和组织结构调整,在物流产业布局层面,应更为注重内陆和沿海统筹布局发展,提高内陆地区国际物流产业布局水平;在物流组织结构方面,应更为注重海向与陆向、进口与出口的双向组织服务功能与能力建设等。

(三)服务内涵深化

早期围绕外部市场需求的国际经贸合作框架下,我国的国际产业发展以相对单一的生产制造能力建设为主,虽然也嵌入国际供应链,但我国企业并不掌握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主动对国际供应链进行全程组织与安排。以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互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强调在国内产业层级提升基础上,围绕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主动开展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系统重构,提升产业链组织的整体可控性与价值获得能力。为支撑这种国际产业合作和组织关系的深层变化,国际物流服务必须按照匹配产业链运行的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内涵,由满足货物出口的国际海运等干线运输环节性服务为主,向提供国际供应链全链条一体化服务转变,形成物流、信息、贸易、金融等高度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

(四)保障要求提升

围绕新发展格局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强调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策划与组织,对统筹内外资源和市场的整体产业运行系统的控制能力、稳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作为国际产业运行组织的实物流转环节,也将面临更突出的稳定、可控等保障发展要求。一方面,需要在国际物流网络发展中,提升覆盖水平、能力水平、替代水平,以增强网络支撑发展韧性;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中的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自主运输、仓储服务等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市场占比,保障国际物流的可控运行。

二、构建契合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物流网络

围绕新发展格局对国际物流发展的有关要求,应统筹内陆与沿海沿边开放发展空间,着力优化国际物流空间布局,打造要素集聚的国际物流组织平台,增强网络组织能力,优化国际物流网络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物流网络韧性。

(一)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平台

统筹沿海、沿边、内陆国际化发展需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重要交通枢纽等关键物流设施,聚集国际物流服务要素,强化枢纽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国际化的沿海港口物流枢纽、航空物流枢纽、内陆物流枢纽和陆上边境物流枢纽,优化覆盖内陆地区的国际物流产业布局,并形成各类型、各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运营组织中心。发挥枢纽在国际物流通道服务中的前沿口岸组织规模集成效应,强化境内外国际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与平台化集成,开展国际、国内一体的物流通道网络资源整体調度,加速推进国际物流活动设施、装备、管理、信息等的标准化对接,形成高品质的国际物流通道服务产品,扩大国际物流辐射能级,提高国际物流通道组织始发性与策源性。

(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结构

按照新发展格局下国际物流结构特征变化趋势,发挥国际物流枢纽物流组织作用,以既有国际物流网络为基础,推动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功能与能力提升发展。一是着力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网络能力和功能,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方向,提高海运、国际铁路运输网络能力与覆盖水平,加快补足航空国际物流通道服务网络能力短板,提升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水平。二是围绕国际产业的网络化全程组织需要,加快完善境外连接重要港口、铁路枢纽的区域辐射支线网络服务短板,提高航运、铁路等国际物流大通道与我国境外资源基地、产业合作基地、目标市场的网络化衔接能力。三是强化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与国内物流大通道的衔接水平,提高内陆物流枢纽的国际化功能,强化内陆国际枢纽与沿海沿边枢纽联动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国际物流网络,支持大循环、双循环高效运行。

(三)增强国际网络保障能力

积极提高国际物流网络的运营市场主体能力,增强网络的替代性等发展韧性,提高通道网络支撑保障水平。一是提高国际物流企业竞争力。通过强化国际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枢纽的联动融合,协同打造规模化的国际物流组织环境,增强航空、海运、铁路等国际化企业的规模网络竞争力;通过强化国际物流企业与产业需求对接,延伸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竞争力,有效促进国际物流企业做大经营规模,加快组建强大的国际船队、机队,提高国际物流网络自主经营保障能力。二是增强国际物流通道网络韧性。围绕我国产业运行安全,梳理产业发展的境内外资源、产能、市场结构,重点突出产业运行的海外战略性资源来源方向、产业的海外合作产业基地布局方向、产业辐射的重要国际市场方向等,谋划替代性、互补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与发展,提升通道网络的安全水平,并结合内外通道体系一体化建设,做好国内大宗物资的产销区物流通道能力准备。

三、提升支撑双循环的国际物流服务效能

为提高国际物流服务产业国际化发展效能,必须强化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强化国际供应链企业培育,提高供应链全程组织调度能力,积极融入与创新国际规则标准,提高国际供应链运行保障能力。

(一)构建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

依托各类国际物流枢纽的供应链集成化服务条件,推动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发展,深化物流企业与服务对象企业的国际业务合作与业态创新,打造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强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产业服务功能的横向集成,培育综合性供应链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生产组织、国际商业渠道、全程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務等高度融合的国际产业物流发展体系。围绕特色国际贸易品类,创新贸易、物流、结算等一体组织模式,打造各类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跨境电商物流平台等商贸物流供应链组织平台;围绕制造业的国际原材料来源、上下游产业布局空间、产品市场空间等,提高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与产业组织的适配性,推动产业服务的物流集成化与智能化,打造国际制造业供应链组织平台。

(二)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国内强大市场的流通渠道控制和物流网络优势,充分把握5G等新一代技术革命发展机遇,培育对国内国际供应链具有全程组织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支持发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新比较优势,提高供应链安全组织水平,促进产业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深化战略性商品国际需求与供给研究,强化供应链风险预判、响应等机制建设,利用好各类供应链物流平台和企业能力,引导有关企业对战略物资和重要上游产品优化储备结构,拉长供应链安全保障的时间空间,防范在特定时段、特定方向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重大风险,增强我国国际供应链运行韧性。

(三)营造良好的国际物流环境

积极对接和融入国际物流及贸易结算等相关领域规则标准,并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有关领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供应链运行环境。着力依托重大国际物流枢纽形成的规模化组织和策源性、始发性通道物流服务产品,营造国际物流枢纽与国际物流企业共同做大做强发展格局,逐步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开展标准制定、信息集成、管理协调等方面的主动组织能力。通过国际供应链物流平台的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际供应链企业,加速贸易、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的一体培育进程,强化与国际物流活动密切关联的贸易规则、结算规则、服务标准等对接与创新。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猜你喜欢
枢纽供应链物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偏好型产业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中国枢纽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