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21-04-01 10:23梁实秋
阅读(中年级) 2021年2期
关键词:饽饽大锅小时候

梁实秋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炕桌上是大人们的地盘,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满面端庄、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怀念祖先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上沾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

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能空,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

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受欢迎。除夕夜,一到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尖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里觉得窝囊。

1910年左右,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做主,在家庭生活方式上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被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夕那天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出现。

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逛琉璃厂厂甸,我们是一定要去的,不是为了喝豆汁儿、吃煮豌豆,或是那大糖葫芦,是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庙去买旧书。白云观我们也去过一次,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哪里有神仙可会。过年时,我最难忘的娱乐之一是放风筝。风和日丽的时候,独自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持线桄(ɡuànɡ)子,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yù)风而起,一霎时遇到罡(ɡānɡ)风,稳稳地停在半空中,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里直乐。

直到如今,还是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的过年。

作者回忆小时候的过年,家里由父亲做主的前后有哪些差别?请简要概括一下。

猜你喜欢
饽饽大锅小时候
马德里用大锅纪念新冠逝者
回到小时候
果然什么东西都是小时候最可爱啊
快乐闯关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被“大锅”改变的小镇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超级“大锅”FAST 正式开启“天眼”模式
小时候听的
买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