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天津 在人才培育中夯实基础 访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

2021-04-02 11:24
求贤 2021年3期
关键词:博士生二氧化碳基础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就教育公平、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等问题,刘昌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认为,当前,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抓住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关键发展时机,为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人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以人才带动科技,以科技带动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来努力。

记者: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刘昌俊:今年全国“两会”,让我感受最深的热词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高等学校盲目扩张、高校同质化影响教育质量等问题都是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五脏俱全’,但没什么特点,专业优势不明显。这样的方向对不对?值得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了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他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殷切的关怀、谆谆的嘱托,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联组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巨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第一位。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为人民教好书,为国家育人才。

记者:在您的提案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相关内容,您为什么对此做重点关注?

刘昌俊:大家都应有切身感受,我们刚刚经历过的这个冬天气温较高,而美国南部的冰灾、南极的“红”雪等等,各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闻不断。在过去的百万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气温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410PPM,地球正处于“发烧”的状态,病因就源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太高了。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已经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已成当务之急。

我国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力量。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二氧化碳减排作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加强碳中和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参与度、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碳中和也十分重要和必要。目前,碳中和工作布局主要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方面,非常有必要将碳排放的概念普及开来,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都与碳排放紧密关联,让每一个人都能为减少碳排放作贡献。

记者:天津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了“要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从您的专业角度看,未来,我们应在哪些方面用力?

刘昌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勾画了中国未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光明愿景。“碳中和”、“碳达峰”,其核心是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及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乃至消费和贸易的结构性变革,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协调、共同参与、部门联动、分类施策。目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的“高碳”项目,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重点省市、行业和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控制源头大户的碳排放量。

除了减排,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就是节能,还有就是粮食浪费问题。有人不理解粮食浪费怎么能和碳排放扯上关系,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化肥、地膜等都是高碳过程生产的,粮食在种植、运输、仓储的过程中会有损耗,特别是如果存储不当,浪费也很大。而在食品加工环节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粮食的浪费也间接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以我国的人口数量以及对食物的需求量来说,由于粮食浪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字惊人。因此,一定要大力提倡节约粮食。

记者:人才队伍建设也是您关注的重点之一,对此您能否简单谈一谈?

刘昌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建设起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基地。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迅猛,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制约着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也导致我国重大、引领性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产出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远远达不到预期。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不断输送力量。现阶段高校的科研条件是我经历过的最好时期,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社会氛围,对高等教育都是非常支持的,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我认为,要加快解决我国基础研究骨干单位,包括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普遍存在的研究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博士生数量不足、博士生导师多而博士生名额不足等问题。临床医学类专业也有类似问题。我也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加快研究调整基础研究相关的研究生结构,逐步将理工医类的学术型硕士直接转为博士生。调整、完善博士生奖励资助体系,逐步取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适当提高博士生待遇,建立完善博士生婚育休假制度,解决人才发展相关的后顾之忧。

此外,我还建议应壮大我国企业基础研究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基础研究大师,促进企业、高等院校、中科院基础研究队伍对接、交叉融合,加快高等院校、中科院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博士生二氧化碳基础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不等式”基础巩固
“抓捕”二氧化碳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