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根之家: 和迷路的孩子们喊一喊 走失的灵魂

2021-04-02 12:05陈拾语
女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榕树灵魂孩子

陈拾语

郁郁葱葱的云南景颇族山寨,即使在晚上也是生气勃勃的:你能听到龙江的绿水流过时水拍石头的哗哗声,村落间零星起伏的犬吠声,储物仓里老鼠偷吃花生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啃食声。

许多景颇孩子因父母离开家而成了留守儿童,李旸与丈夫乐安东建立的教育性公益机构“榕树根之家”,对孩子们来说,更像是“家”的存在,这里的门,永远是为他们敞开的。

他们会偷偷看你,

摘了芒果和菠萝蜜放在你身后 

景颇山寨周边林木苍秀,距离危险的“金三角”地带不太远。寨子里的老奶奶会一边织着织锦,一边教导小孩子:“那些吸毒的人是被恶鬼夺了魂。”

孩子们在长辈的告诫与等待父母回家的张望中,懵懵懂懂地长大。

李旸的丈夫乐安东是荷兰人,1991年起在当地研究景颇族的载瓦语。2009年,李旸第一次从北京来到丈夫说的“第二故乡”,与孩子们成了朋友。

孩子们带她进大山,采鸡枞、摘野菜。景颇山芳草如茵,苍翠欲滴,奔跑在山林的孩子,仿佛山间的精灵。“他们会偷偷看你,咯咯地笑,摘了芒果和菠萝蜜放在你身后,一溜烟就跑了,像丢手绢一样。”李旸说。

一个叫唐木兰的小姑娘告诉李旸:“你在山里休息,灵魂也会去找地方栖息,出山的时候,一定要喊它,否则灵魂会丢的。人走得太快了,也要喊一喊落下的灵魂。”小姑娘从喉咙深处发出颤音,回荡在山谷间,召唤两人的灵魂。

但在山寨附近的县城,李旸发现,比木兰大一些的孩子,灵魂仿佛丢在外面的世界,神色茫然疲倦。父母的缺失、童年时期积压的家庭伤痛,使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接触暴力、毒品等,而走出山外的年轻人,也面临“融不入社会,回不去故乡”的困境。当地政府曾多次出台资助政策,试图拉孩子们一把,但暂时的扶助和物质帮助作用有限,李旸意识到“他们要的是被看见、被爱,和一盏不会熄灭的明灯”。

在往返奔波于云南和北京三年后,李旸于2012年回北京辞去了某国际环保组织传播总监的工作,和丈夫乐安东倾尽全部积蓄建起“榕树根之家”,陪伴当地留守儿童成长。榕树,被景颇人奉为神树,它高大美丽、独木成林,上面住着精灵。

兄弟们会拉住他,不让他坠落 

位于营盘村半山腰上的“榕树根之家”,门总是开着的,孩子们放学后会来,做作业会来,做游戏会来,没事遛弯会来,离家出走了的孩子也会来……这里暂时承担了家的角色,容纳孩子们,还提供新奇有趣的课程。

很多孩子书写汉语有困难,考试成绩不佳,信心受到打击,李旸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不要用分数困住人生。珈枫是个敢拿石头砸蛇的勇敢女孩,她对色彩非常敏感,李旸便鼓励她绘画,现在的她在“榕树根”做老师;排爱衎爱摄像,李旸就让他自己制作电影,这段经历后来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了纪录片。

村里的男孩喜欢飚摩托、打群架,也喜欢模仿电视里的人跳街舞。李旸灵光一现,请来老师教这些“混世魔王”们跳舞,“榕树根街舞队”就此成立,还常常受邀在村寨春晚、婚礼上演出,少年们在汗水与掌声中,赢得尊严。曾经的街舞队队长,后来考上了武汉体院篮球专业,成了一名大学生,在一次聚会上,他告诉李旸:“要是没有街舞,没有篮球,没有我的兄弟们,我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不是每個“出山”的年轻人都如此顺利。很多人要远赴东南沿海地区去做流水线工人,其实距离村寨1.5小时车程的芒市和瑞丽就有咖啡馆、洗车房在招人,但很少有人去学相关技术,因为那背后的生活距离少年们太远。

景颇孩子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要对付的不仅是知识壁垒,还有对世界认知的脱轨。他们对时间的概念,来自天地间的节奏,看日出日落和天色,与他们约定早上九点见面,有时十点也看不见人影。

他们对情义的重视,模糊了人际的界限。小佑做一手特别地道的景颇菜,李旸推荐他去当厨师,老板接了一个宴会,左等右等都不见他来。事后小佑理直气壮地说:“昨晚我兄弟来了,大老远的,我当然要陪他呀。”老板哭笑不得,只得跟李旸委婉地说:“他做的菜很不错,当一个好厨师还欠点火候。”

被骗也是景颇孩子找工作时常遇见的,他们心思单纯,很容易相信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那种错别字一大堆的小广告,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人贩子、传销团伙的魔爪。

在“榕树根之家”,李旸和乐安东用很多情景剧小游戏,帮助孩子们理解外面的世界规则,面试的场景、酒吧搭讪的场景……孩子们全部变成小演员,轮番演出,以免日后踩雷。

2015年,李旸启动“职业梦想照亮山寨——山村少年职业教育计划”,她和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去北京、上海做实地工作探访。一开始,探访途中事无巨细都由大人们一手包办,后来等孩子们大一些了,李旸就让他们自己组织,谁去把握时间、谁去安排吃饭坐车,小团队来决定,她只偶尔督导一下,提前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做准备。

近两年,学员们陆续毕业。有人拿下专业资格证,在昆明做健身和拳击教练;有人去了上海的日本料理餐厅做厨师;有人从北京学艺归来,准备开文身店……从“榕树根之家”走出去的孩子,陆续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附近村寨里同龄的孩子们,有的女孩才十几岁就已经生了两个孩子,有的少年陷入吸毒的深渊,还有许多人在“打工-熬不住-辞工-回家-没意思再出去打工”的循环里浑浑噩噩。

在现实中,单靠个人意志力是很难超越环境的,“榕树根”的学员自发构建了一个“成长共同体”,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同龄的孩子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像街舞队的这些男孩,只要有一个孩子掉队了,想要做傻事,他的兄弟们就会拉住他,不让他坠落。”李旸说。

 每个个体都值得被爱

十多年前,很多慈善机构不理解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意义,会质疑救助“这种孩子”是否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听到这样的话,李旸会很生气,她说:“人生不能拿投入产出比来计算。人人都可能一不小心滑落到社会的边缘,而每个个体都值得被爱。”

“榕树根”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曾有一个意外染上毒瘾的孩子,在“榕树根”戒毒5次,出去后又5次复吸。一天夜里,他拎着一个小箱子犹豫了许久,还是走了回来,他问:“这里还有我的房间吗?”李旸說:“这里一直是你的家,我就怕你不肯回家。”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辉在一次研讨会上预估,我国现在约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3600万跟着父母在流动和留守之间来回转化的未成年人,总数在1个亿左右,占了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教育的匮乏问题,现在不尽力解决,十年后、二十年后,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隐痛。

自2018年起,多家公益机构陆续邀请“榕树根”分享多年扎根乡村社区、亲身陪伴留守孩子成长的经验。合作机构的老师向李旸分享了一个细节,“榕树根”的孩子去他们机构做志愿者老师,能敏锐感知到小朋友细微的心理变化,有时他们会打断老师讲课,说:“咱们先暂停一下好不好?那几个孩子好像有什么事儿不开心,我想把他们带出去安抚一下。”

李旸很欣慰,她说:“在榕树根,他们从小是被这样关爱着长大的,所以他们就会用这种方式关爱别人。”

你想象不到,他们会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与国际学校合作夏令营,是“榕树根”每年的固定项目,城里孩子与景颇孩子同吃同住一个星期。

景颇孩子带着城里孩子钻山林,城里孩子为景颇孩子表演绘本剧。闭营的烛光晚会上,常有城市孩子哭,有人说,“我爸妈应该来这里学习,他们觉得如果我申请不了哈佛耶鲁,我就给他们丢脸了。我想学画画,想学音乐,他们说我没出息。”

孩子的世界没有隔阂,伤痛有时候也是被理解的。

“他们与景颇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景颇孩子想着怎么养家,他们想着怎么申请名校,但你想象不到,他们会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李旸说。

城市的孩子也许成绩优异,父母就在身边,但谁能保证他们不是心灵上的“留守”儿童呢?留守在山间的孩子,也能点亮孤独城市孩子的灵魂。李旸希望这束来自景颇山林的光,温暖照耀更远的地方。

现在,“榕树根”的孩子们,小一点的还留在当地,大一点的就送出去上学、工作,这些孩子在昆明、北京、上海、成都、东莞,以及家乡附近的保山、芒市、瑞丽等城市,李旸需要时不时地去充当母亲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她不在的时候,其他志愿者及组织会帮忙。

“榕树根”的职业教育计划得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支持。中华职业教育社隶属于中央统战部,已有百年历史,会为孩子们对接昆明的公办职业学校,申请减免部分学费,筹措物资,或是为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提供心理支持。昆明的冬天还是会很冷,职教社的老师们会购置羽绒服给孩子们送去。

在比较忙的时候,一些年长的孩子会回来帮忙。“榕树根”刚刚结束的冬令营,就有几个大孩子特地从外地赶回来担任户外活动主管,他们穿上景颇族服饰,欢迎远道而来的小客人,带着他们摘百香果、采集和辨认野菜、去山里“撒野”。

李旸从未要求孩子们从山里走出去后还要回来帮忙,但她也很感动,孩子们愿意把曾感受过的关爱送给更多的陌生人。

“榕树根”一直秉信: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猜你喜欢
榕树灵魂孩子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榕树
灵魂树 等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榕树军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