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及生物防治技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的应用

2021-04-04 04:56孙文龙王振学
长江蔬菜 2021年9期
关键词:菜青虫菌肥叶面肥

孙文龙 王振学

导读:近年来,保护地土壤酸化日趋严重,对番茄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合理应用生物菌肥可以改善保护地土壤;利用生物技术可以防治番茄病虫害,如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棉铃虫、菜青虫等果实害虫,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等真菌性病害,青枯病及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及根结线虫病等;利用生物叶面肥不仅能增强番茄的生长势,还能提高保护地番茄的综合抗性。

番茄是近几年保护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作物之一,保护地的建造投入成本较大,菜农为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多采取增施肥料的方式,特别是养分含量高的化肥,但常年大量施用化肥,使保护地内土壤酸化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表土呈红褐色或青绿色;番茄栽植后,生长缓慢,茎秆细弱,综合抗性低,严重影响了保护地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技术,改善保护地土壤环境, 预防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可确保保护地番茄生产和食用安全。

1 生物菌肥对番茄保护地土壤的改良效果

1.1 混合农家肥发酵

农家肥特别是畜禽粪肥,含有丰富的、番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中微量元素,但是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由于畜禽饲料富含重金属元素,直接施用或者自然发酵,不仅不利于番茄根系的吸收和利用,而且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如盐渍化程度逐年加重),如农家肥与生物菌肥混合高温发酵,不仅可杀灭残留在畜禽粪便里的有害菌,而且一定程度上,畜禽粪便里的重金属离子通过生物菌肥的吸附作用,会形成对番茄生长发育无不利影响的重金属化合物。生物菌肥与畜禽粪便混合均匀后,在散射光条件下进行发酵, 温度达到70~80℃时维持4~5 天进行翻堆,连续翻堆3 次,直到发酵料有一股淡淡的酱香味时,整个发酵过程结束。2018-2019 年,笔者在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杏行村刘西平番茄种植12 年以上的保护地内, 连续2 年施用与生物菌肥混合发酵的农家肥后发现, 土壤理化性状逐步改善,土壤pH 值由5.5 上升到6.1,土传病害如根腐病、枯萎病、茎基腐病等对番茄的为害程度连续降低。

1.2 结合起垄及定植施用

集中施用生物菌肥,可改善番茄种植田局部土壤理化性状,为番茄根系生长发育环境。生物菌肥一定要施在番茄根际周围,与土壤混匀,每667 m2施用100~150 kg。生产实践表明,生物菌肥富含枯草芽孢杆菌等好氧性微生物,施肥过深,微生物活性降低,肥料效果差;施肥过浅,特别是施在土壤表面,受紫外线的影响,部分有益菌会丧失活性,起不到以菌抑菌、以菌抗菌的综合效果。施用生物菌肥的保护地土壤湿度应经常保持在70%以上, 生物菌肥不得和杀菌剂混合施用,也不得和含氮量超过20%的尿素或复合肥混合施用。

1.3 结合生物反应堆施用生物菌肥

秸秆生物反应堆,即让作物秸秆在微生物作用下加快腐熟,为番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有机质和热量,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专用菌种,一次性投入较大,番茄种植户难以接受。笔者于2019 年在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西山头村杜显峰保护地番茄栽植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物菌肥为菌种的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腐熟速度加快,番茄增产15.3%,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40.7%、32.6%,果实着色均匀,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番茄提前7 天上市。

2 生物技术防治保护地番茄害虫

2.1 地下害虫

番茄栽植田常见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生产上常使用40%辛硫磷乳油防治,防效逐渐降低,探索地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是番茄安全生产及食用安全的必然。2018-2019 年笔者在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后故村大拱棚番茄基地连续开展了2年的生物技术防治地下害虫试验, 筛选出了放线菌及白僵菌等, 每株穴施25 g, 施用了生物菌剂的植株,不再施用任何其他杀菌剂。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对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的防治效果优于放线菌。

2.2 番茄果实害虫

棉铃虫、菜青虫等主要为害番茄果实,造成番茄果实品质下降甚至失去食用价值。目前防治棉铃虫、 菜青虫等多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5.6%甲维盐乳油,生产实践表明,棉铃虫、菜青虫等已对这2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 且番茄果实转色及成熟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番茄的食用安全。2018 年笔者尝试使用8000 IU/mg 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防治钻蛀番茄果实的害虫,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对棉铃虫、菜青虫等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等常用杀菌剂。但在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及菜青虫时,一定要选择晴天下午或者阴天,且不得和任何杀菌剂混合使用。

3 生物技术防治番茄常见病害

3.1 生物技术预防保护地番茄真菌性病害

保护地内土壤通透性差,番茄病害频发,杀菌剂虽能防治番茄病害, 但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直接影响了有益菌的活性,致使常年种植番茄的保护地番茄病害出现“越防越严重”的现象。利用生物防治,不仅投资少,而且通过有益菌的占位效应,可实现“致病菌不致病”的目的。笔者使用绿色木霉菌与寡雄腐霉菌开展保护地番茄常见真菌性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等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根据保护地番茄病害阶段性发生为害的规律, 采用绿色木霉菌与寡雄腐霉菌混合喷雾预防, 其效果明显优于杀菌剂。为了提高生物有益菌的活性及在保护地番茄叶面、果面上的附着效果,使用时与100~150 倍红糖液及20 倍生豆汁混合均匀后喷雾,防效更持久。

3.2 生物技术预防保护地番茄细菌性病害

青枯病及溃疡病是保护地番茄常见的细菌性病害,重茬地块发生为害更严重,为害较轻的常出现空秆、空果现象,严重的则可造成番茄植株死亡。采用叶枯唑及有机铜等杀菌剂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逐年下降,枯草芽孢杆菌防治保护地番茄细菌性病害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地番茄结果前,使用1000 亿个/g 枯草芽孢杆菌150 倍液于晴天下午喷雾, 隔10 天喷1次,连续3 次,可明显减轻保护地番茄细菌性病害。

3.3 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番茄根系,刺激番茄根系畸形膨大,使番茄吸收肥水能力下降、植株生长不良,主要表现为节间短、叶片小、果实膨大慢、僵果空果多,为害较严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调查山东邹城市太平镇保护地番茄基地发现,重茬地块、常年大量施用家禽粪便的地块,根结线虫发生为害较重,采用化学药剂如涕灭威、溴甲烷等防治效果较为理想,但不利于保护地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探索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措施, 先后开展了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放线菌、白僵菌等在邹城市太平镇后韩村刘景峰保护地番茄上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放线菌的地块,根结线虫病发生为害轻,连续使用2 年,根结线虫病发病率降到5%左右。使用放线菌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一般有2种方法,一是番茄定植前,每穴施用30~35 g,与土壤充分混匀,有条件的地方,可与发酵生物菌肥混合使用,效果更理想;二是定植前蘸根,使番茄根系形成放线菌“保护膜”预防根结线虫侵染为害,即将1000 亿个/g 放线菌可湿性粉剂用生豆浆完全溶解后稀释至500 倍液蘸根, 每667 m2用量500~750 g,蘸根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定植。

4 生物叶面肥在保护地番茄上的应用

针对性使用叶面肥,可满足保护地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不同元素的需求,探索生物叶面肥在保护地番茄上的应用,确保番茄安全生产。2018-2019年,笔者开展了利用生物有益菌发酵成叶面肥应用的试验,发酵基质为红糖∶生豆浆∶1000 亿/g 枯草芽孢杆菌=1∶1∶0.2, 于30~33℃阴暗环境下发酵7 天,当有淡淡酱香味时,于晴天下午叶面喷施100~150倍液,隔10 天喷1 次,连喷3 次。多个保护地番茄基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后,叶片浓绿且厚实,果实靓丽,畸形果少,保护地番茄常见的叶部病害如叶霉病、灰叶斑病发生为害较轻。由此可见,采用生物叶面肥,不仅增强了番茄的生长势,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护地番茄的综合抗性。

猜你喜欢
菜青虫菌肥叶面肥
复合微生物菌肥在草莓上的肥效试验
卷心菜上的菜青虫
菌肥施用注意四问题
百泰微生物菌肥在番茄上的肥效试验
几种常见棉花叶面肥保蕾铃效用试验
2015年微生物菌肥试验总结报告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小勺猫的睡前故事
两种叶面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农好1号”叶面肥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