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2021-04-05 14:29周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衰

周旋

浏阳市永安镇中心卫生院浏阳市人民医院永安医院心内科,湖南 410323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速,老年人群逐年增多,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也有迅速上升的趋势。其中慢性心功能衰竭是循环系统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近20年来,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作为慢性心功能衰竭的基础方案,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出现,翻开了慢性心功能衰竭治疗的新篇章,同时也是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用药之一。笔者将沙库巴曲缬沙坦运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从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入院的60 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上的数据研究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方案为常规基础治疗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范围55~94岁,年龄(62.26±0.34)岁,病程(5.5±0.7)年。对照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范围54~92 岁,年龄(63.39±0.28)岁,病程(5.8±0.6)年。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标准:Ⅲ级28例、Ⅳ级32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诊断符合我国中华医学会中国心血管病学分会2018 年6 月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1];(2)心功能(NYHA 分级)在Ⅲ~Ⅳ级;(3)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

1.3 排除标准 严重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支气管哮喘等支气管痉挛性疾病者;严重心动过缓者;严重房室阻滞者;血钾>5.5 mmol/L 者;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的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者;医嘱遵从性差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ACEI或ARB、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1054)50~100 mg,每日2 次治疗并停用ACEI或ARB。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治疗6个月[3]。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完成后,门诊复诊超声心动图,NT-ProBNP 和电脑血压计测定血压,经比较分析后判定治疗效果。

1.5 疗效判定 有效:乏力、气促、水肿明显等症状均有所改善,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 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不良反应:凡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之间疗效、不良反应的比较 经过6 个月的规律、足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例数2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例数22 例,无效8 例,有效率为73.33%;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各1 例,观察组发生1 例严重低血压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1 例干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之间心功能、脑钠肽和血压的比较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DV、LVESV、LVEF,抽血查NT-proBNP,电脑血压计测定收缩压(SBP)。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NT-proBNP 和SB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NT-proBNP 和收缩压比较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 抽取静脉血进行肾功能检测。两组在治疗前的肌酐和肾小球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治疗后,观察组在肌酐值与肾小球清除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主要死因,尽管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其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4]。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生理和病理改变的基础。近年来,从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肌重构”这一发病机制,研究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其中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代表的新药可以显著缓解病情发展,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和再次住院率,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脑钠肽和血压的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脑钠肽和血压的比较()

注:1 mmHg=0.133 kPa;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

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抑制NEP,发挥扩血管、防止心肌重构和促尿钠排泄等作用[5],还可以降低患者NT-proBNP水平。NT-proBNP是一种最重要的心功能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可以间接反映抗心衰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在慢性心衰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意义。程明月等[6]研究认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提高患者的LVEF 水平,降低LVEDD、LVESD 指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其原因可能与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有关。有研究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患者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存在正相关性。因此有相关的研究人员认为:防止心脏重构是心衰治疗的重要目标,也是降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的重要途径[7]。大量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逆转心脏重构,缓解气促症状,疗效优于经典的ACEI/ARB。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较基线能显著改善LVEDV、LVESV、LVEDD、LVESD、LAV 及LVMI 等各项心脏重构指标。同时,与ACEI/ARB 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仍然能显著改善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近20 年来首个对比标准药物治疗拥有显著生存获益的药物,而这与其超越传统治疗方案ACEI/ARB、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重构有关。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更好地使更多的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从中获益,心功能明显改善,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率低,肾功能损害不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该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结合而成,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有益作用,其作用比经典的ACEI/ARB作用更确切。沙库巴曲调节利钠肽系统,而缬沙坦抑制RAAS 系统,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有益作用,产生更大的治疗效应。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独特的双重调节机制,能够抑制RAAS 系统的同时调节利钠肽系统,因而能够有效逆转心脏重构,降低心衰患者住院及死亡风险。沙库巴曲缬沙坦成为了欧洲、美国、中国相关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的心衰治疗药物之一。PARADIGM-HF 试验[8]提示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在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可以较好地保护肾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也是最新的指南推荐用药之一,可以改善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远期预后。作为对原本指南黄金三角用药的补充,沙库巴曲缬沙坦除了具备ACEI及ARB的常规作用外,还能够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获益,明显降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沙库巴曲缬沙坦代表了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进展用药,同时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提供有益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降低NT-BNP水平,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预后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