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

2021-04-06 03:55任高飞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2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任高飞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早期治疗中,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2例患者均为2019.1-2020.6期间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确定针灸组41例,常规组41例。常规组给予单一针灸康复治疗,针灸组在其基础上联合PNF技术,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总有效率,针灸组与常规组分别为95.12%、78.05%,针灸组更高(P<0.05);对比NIHSS、ADL评分,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针灸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偏瘫的早期治疗中,针灸康复治疗联合PNF技术,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051-01

引言

患者由于短期内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者软化,就是记性脑梗死,该病致死致残率较高,容易引起患者偏瘫、意识障碍等并发证。其中,偏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对家庭来说往往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把握急性脑梗死后患者早期治疗时机,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患者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针灸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早期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对82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82例患者均为本院在2019.1-2020.6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针灸组与常规组均为41例。其中,针灸组包括男22例,女19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60.4±3.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1±1.2)年。常规组包括男23例,女18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60.8±4.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2±1.1)年。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单一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具体包括:首先进行穴位选取,主穴包括太冲、足三里、手三里、曲池、三阴交、血海、合谷等穴位,具体实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针灸治疗。针对硬瘫患者,患者肢体屈曲,无法伸直,则在主穴施针的基础上,增加阳陵泉、外关、肩髃等穴位;针对软瘫的患者,患者肢体甚至无法屈曲,则在主穴施针的基础上,增加阳陵泉、曲泽、尺泽等穴位。其次,针灸方法为根据患者实际确定头针与体针,头针施针区域为头部运动、感觉区域,行针时长在30min左右,捻针速度在200次/min,持续5min,次数为3次。针灸每日一次,八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隙休息时间为2天。

针灸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PNF技术进行肢体训练,根据患者发生偏瘫的肢体部位,以及肢体的偏瘫程度,实施适应患者接受能力的节律性发动与稳定、反复收缩、保持—放松、收缩—放松、保持—放松—主动活动等训练方式,使患者循序进行偏瘫肢体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患者患肢的稳定性,提高其活动能力。PNF技术肢体训练每天一次,每次保持50min,跟随针灸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NIHSS评分降低超过50%,且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有效为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为18%-50%,且生活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无效为患者NIHSS评分降低不超过18%,且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恢复。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患者例数和与总例数之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资料采用% 表示,行卡方检验;患者NIHSS、ADL评分数据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根据P值小于0.05,确定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针灸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9例,其中显效2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95.12%,无效2例,占比4.88%。常规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2例,其中显效1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78.05%,无效9例,占比21.95%。针灸组高于常规组,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

治疗前,常规组NIHSS、ADL评分分别为(19.42±3.21)、(36.15±10.58),针灸组NIHSS、ADL评分分别为(19.15±3.54)、(36.85±11.01);差异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常规组NIHSS、ADL评分分别为(11.54±3.28)、(60.21±11.08),针灸组NIHSS、ADL评分分别为(6.25±2.08)、(76.01±11.25),针灸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梗死就是中医所称“中风”,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非常容易合并偏瘫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梗死后患者大脑神经受损,导致病灶周围很大一部分未死亡的脑神经处于失活状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激活这些脑细胞,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脑梗死后偏瘫以西药治疗为主,尽管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对患者的身体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早期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康复治疗,能够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疗效,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疏通淤堵脉络,从而达到刺激大脑机能恢复,修复受损细胞,改善患者脑水肿,进而促进患者神經功能恢复。同时,针灸还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在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PNF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患肢肌肉力量,从而加快其肢体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常规组78.05%,并且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果表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偏袒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临床效果,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后偏袒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瑞婷.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加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改善神经缺损状态的有效性[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4):398-399.

[2]申艳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经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05):104-105.

[3]马政涛,张忠平,张一宁.针灸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04):103-105.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人民医院 727300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