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伤寒穿孔诊断的应用探讨

2021-04-06 03:55吴怀玉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诊断

吴怀玉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HR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伤寒穿孔定性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肠伤寒穿孔患者的检查诊断情况,通过HRCT三维重建技术的熟练运用,利用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对照,结合窗宽、窗位调节及CT值测量,及时准确发现患者腹腔游离气体影,从而作出肠穿孔的正确诊断。设备:GE CT 660结果: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准确显示腹腔游离气体影,结合临床化验检查,对肠伤寒穿孔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HRCT;三维重建;肠伤寒穿孔;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053-01

肠伤寒患者,有时因其症状不典型,临床难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从而延误病情。常因肠道压力增高,而误以为肠梗阻,甚至予以胃肠减压,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特别是以急腹症就诊患者,临床如能针对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手段,对及早作出正确诊断颇有意义。HRCT三维重建技术可较好地弥补腹部超声、腹部平片等检查方式的不足,优势明显。

对因病不能站立,无法拍摄立位腹部平片患者,或者因肠道气体干扰,超声显像较差的患者,可及时行HRCT检查,对腹部病变情况予以了解诊断。

肠穿孔的HRCT三维重建征象:轴位成像可于肝顶与右侧膈肌之间见气性密度影,相应右侧膈肌抬高至右肺盘状不张。胸腹交界区可见少量积液及胸膜轻度粘连。冠状位成像,结合CT值测量,可达到立位胸片的效果,右侧膈下可见明显的气性密度影,也可见到胸腔的少量积液及胸腹膜的粘连征象。由于患者检查时取平卧位,矢状位重建图像,游离气体积聚于上方,此时可于前方腹壁下见到游离气性密度影。

诊断中的注意事项:HRCT诊断肠穿孔时,一定要结合CT值测量,与腹腔内脂肪加以区别。或者结合窗宽窗位的调节,使腹内脂肪和气体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注意分辨肠内气体和肠外游离气体。

讨论: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比较高。[1]肠穿孔后,能否早期明确诊断,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伤寒病由沙门菌属伤寒杆菌所引起,經口进入肠道,侵入回肠末段的淋巴滤泡和淋巴集结,引起炎性水肿,在发病的第2周开始发生坏死,形成溃疡。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深及黏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当肠腔压力增高时可急性穿孔。由于肠伤寒极少引起腹腔反应与粘连,因此穿孔后立即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80%的穿孔发生在距回盲瓣50cm以内,多为单发,多发穿孔约占10%-25%。[2]

肠伤寒如能结合临床体征,比如玫瑰疹,早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多能很快治愈。当出现腹部症状时,应结合临床,及时予以影像学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应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一日多次检查,以便及早明确肠道病变特别是穿孔情形。如患者不便站立,可行腹部HRCT扫描检查诊断。如能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影,可明确诊断肠道穿孔可能。

肠伤寒穿孔患者HRCT三维重建图像示:右侧膈下游离气体与肠管积气扩张同时存在,胸腹膜粘连,胸腹腔少量积液。

参考文献

[1]《外科学》,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第35章第2节,肠感染性疾病,第356页。

[2]《外科学》,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第35章第2节,肠感染性疾病,第357页。

河北定州武警医院医学影像科 073000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诊断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品析“飞利浦公司”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专利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大规模壁画拼接:使用moving DLT的新尝试
一种脑切片图像分割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