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

2021-04-06 03:55肖黎黎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2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规范化

肖黎黎

摘要:目的 为了探析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了某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5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消化内科药物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和Hp转阴率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78%,而Hp转阴率和总体有效率实验组患者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和突出,在临床治疗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054-01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损坏掉了胃部黏膜,出现了胃部黏膜萎缩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的临床表现是食欲不振、恶心、反胃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现阶段,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治疗,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开始被应用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而本文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内容如下文所示。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某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50名。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在29-61岁,平均年龄为(39.3±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名,女性患者23名;年龄在32-66岁,平均年龄为(40.1±3.8)岁。两组患者均是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没有其他的并发症,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良好,并且两组患者和家属均同意此次的实验研究,并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性的药物治疗防范,主要是针对出现嗳气的患者进行口服多潘立酮,在餐前服用,每天三次,每次服用10mg;出现反酸的患者每天在睡前服用一次20mg的奥美拉措肠溶片,同时配合克拉霉素,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250mg。这些药物连续服用两周。

实验组患者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1)胆汁反流治疗:每天服用3次甲氧氯普胺,每次5-10mg;(2)弱酸治疗:给予缺乏胃酸患者,早晨空腹口服15g的米醋;无胃酸患者每天口服3次米醋,每次服用30g;(3)黏膜保护治疗:口服替普瑞酮,每天3次,每次50mg;(4)抗Hp感染治疗:口服阿莫西林500mg/次,每天三次,口服三钾二枸橼酸铋盐,每天三次,每次0.3g。

1.3评价指标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反酸、恶性、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胃部黏膜完全恢复正常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食欲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胃部黏膜炎症的面积有所缩小为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食欲没有改善,胃部黏膜受损没有缩小,甚至出现加重情况的为无效。患者的尿素酶试验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为Hp转阴。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采用的都是SPSS22.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的,其中x2值来进行计数检验,t值用于计量资料的检验,在p<0.05的时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情况

通过试验发现,在接受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中27例显效,19例有效,无效为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總有效率为78%,其中显效有 例,有效有 例,无效为 例,如下表1所示,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Hp转阴率对比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中Hp转阴率为12%,而对照组患者中Hp转阴率为72%,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研究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现阶段,在这种疾病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只能进行缓解,减少其发病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因为胃粘膜病变引发腺体萎缩,形成慢性炎症的疾病。在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包括了肥厚慢性胃炎、浅表性慢性胃炎和萎缩性慢性胃炎三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破坏了胃粘膜的功能,导致出现大量的胃酸,胃部受损,久而久之形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机制是Hp感染,受到患者生活环境和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出现食欲降低,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胃部出血和癌变的风险。现阶段,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而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主要是结合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黏膜保护治疗、胆汁反流治疗、弱酸治疗和抗Hp感染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可以促进胃部萎缩腺体恢复,根除幽门螺杆菌。而在本次的研究中,采用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的实验组患者的Hp转阴率和临床有效率均要高于采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由此可以说明,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采用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Hp转阴率,同时还有这很好的治疗效果,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刚.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的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19,(29):82.

[2]马熠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治疗效果[J].东方药膳,2020,(17):68-69.

[3]张育娟.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2):36.

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规范化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
陕西优质猕猴桃周年规范化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