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传播与预防

2021-04-06 18:32夏迎春赵冬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

夏迎春 赵冬梅

摘要:本文通对气溶胶的传播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在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工作工作预防经气溶胶传播而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溶胶传播;生物气溶胶;新生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237-01

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0.01-100μm)的集合。氣溶胶可能含有任何大小的颗粒,当气溶胶含有可存活的病原体时,它们具有传染性。小飞沫(≤10μm)可吸入下呼吸道,而大飞沫可溅入眼睛或口腔,并沉积在上呼吸道。

气溶胶可在日常生活和护理过程中产生,并可长时间在空气中存在,这些悬浮粒子经鼻或口吸入后可进入人体(肺)。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指出新冠肺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现将气溶胶传播机制、影响因素等综述如下:

1.气溶胶的传播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认为,颗粒大于5μm的疾病传播为飞沫传播,而颗粒≤5μm的疾病传播为气溶胶传播,具有参与远程传播的潜力。直径<10μm空气动力学微粒,可以随气流流线进行短距离和长距离的传播;直径< 10μm的微粒可穿过声门下方;直径< 5μm的微粒可穿过气道沉积至肺泡间隙,直径> 20μm的飞沫不能跟随吸入时的气流流线时则更多遵循惯性的飞行轨迹(如在重力的影响下坠落),可能会沉积于呼吸道上皮粘膜表面或在到达下呼吸道之前被纤毛捕获,最终沉积于上呼吸道。

2 气溶胶传播的影响因素

气溶胶的传播受温度、相对湿度、环境气流、紫外线照射影响、化学制剂的影响。

2.1 温度、湿度 温度和湿度通常被认为会影响微生物的空气传播,同时也会影响其传染性,例如,传染性颗粒的粒径会由于温湿度的变化而改变。

2.2 空气流动 如果周围的气流可以使这种悬浮液保持更长的悬浮时间,则较大的液滴可以在空气中保持更长的时间,例如在某些自然通风的环境中,通风诱导的气流可以有效地传播悬浮的病原体,从而在远离感染源的距离引起感染。

2.3 紫外线辐射 紫外辐射波长短、能量强,紫外线短波辐射对病原体的核酸造成光化学损伤,也能诱导活性氧与有包膜病毒的外脂双层膜相互作用,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3.气溶胶传播的预防

3.1 减少生理/身体活动气溶胶的产生和逸散

指导患者少说话或低声说话,戴外科口罩,可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和在空气中的逸散,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阻隔5μm的颗粒物90%以上[3]。

3.2 减少日常生活活动中气溶胶的产生、再次悬浮和扩散

3.2.1 马桶冲水时应关闭马桶盖,以减少飞沫等气溶胶的产生。

3.2.2 在进行环境的清洁卫生时,采用湿式拖地法,毛巾、湿巾擦拭法清洁地面和物表[5],减少/不搬动家具,更换感染者床单被套时动作尽量轻柔,均可有效减少气溶胶颗粒和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悬浮和扩散。

3.2.3 通风空调系统微生物控制与消除 在通风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措施减轻微生物污染,例如加大室内新风量减少回风、提高过滤效率、风管和空气处理机组实时监测微生物浓度和积尘积水情况,提供预警机制。采用化学消毒、物理清洗、微生物灭菌等手段控制微生物污染,保障人体健康[4]。

3.3 执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3.3.1 当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暴露时,除通常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外(如手卫生,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口腔的粘膜),推荐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手套和口罩)来保护易受感染的医护人员。

3.3.2 在对肺炎和不明原因的呼吸衰竭患者(如病毒性出血热、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患者)实施插管或其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除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外,还应使用护目镜、空气感染隔离室(如负压病房)和N95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呼吸过滤器[1]。

3.5 紫外线照射杀菌 紫外线照射杀菌是利用波长在200至365nm之间的足够短的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破坏微生物的核酸,使它们无法执行任何重要的细胞功能,最终杀死微生物

3.6 化学消毒剂使用

在进行物表清洁时选择合适的表面消毒剂(如含氯制剂、酒精等),可去除物表的部分病原微生物。

大部分呼吸道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是一种机会性传播,即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如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足够的传染剂量)发生传播。目前,预防通过空气或飞沫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的传播仍是一项重大挑战,在新发的呼吸道传播病毒传播途径不明确的情况下,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做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云昊,李菁,陈灏轩,张婷.生物气溶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科学通报,2018,63(10):878-894.

[2]周超群,沈月,李真等.医疗机构微生物气溶胶传播及健康风险分析[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5):790-794.

[3]马铭远,陈美玉,王丹等.口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纺织科技进展,2014,6:7-10

[4]肖栋天.通风空调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及其防治[C].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2016.

[5]常洪美,陈亚庆.医院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SOP的制定与实践[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90-39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41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
2型糖尿病应用社区公共卫生护理的研究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分析
从疫情到舆情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物使用法规依据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该如何防治
传染病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建构与反思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