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青年路站BIM技术应用

2021-04-09 09:20汪其超
现代交通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路站车站轨道交通

汪其超,王 涛,2,刘 捷,赵 俊

(1.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14;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46)

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上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1-5]。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骼”,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也能承载主要的出行客流。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内地已有35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85条并投入运营,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761.4 km,年度新增运营线路长度达728.7 km。

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也为本行业的设计师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车站施工周期长、设计周期极短;地下管线众多,改迁困难;沿线交通量大,交通导改工作困难;周边建筑物密集,车站总平面布置受限;设计、施工配合过程不流畅;等等。如何保证高效设计、降低质量风险、控制成本投资,并配合政府部门推动城市交通建设,成为目前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最重要的探索方向。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6],是以各专业三维模型为载体的信息集成数据库,能够提供一个可供各参与方协同设计、使用的平台。将BIM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可以加强各专业间设计协同,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优化管线改迁和交通导改的设计方案等。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新建轨道交通工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BIM技术应用要求,部分城市在设计总体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BIM设计总体。

本文将介绍在轨道交通传统设计手段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应用BIM技术,保质、高效地完成了南通轨道交通1、2号线同期实施换乘站青年路站的深化设计,解决了困扰设计师们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撑。

1 BIM技术的优势及发展

1.1 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承载建筑信息的模型,将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各阶段关联起来的技术。

BIM技术的优势[7]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可视化。BIM技术优化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尤其是面对规模庞大、造型复杂、形状各异的建筑物,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2) 协同性。一方面,各专业可以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添加、修改和存储不同的模型,并保持实时更新和统一性;另一方面,BIM技术可用于碰撞检查、动态模拟,预见施工阶段的管线碰撞、模型冲突,提前在设计阶段解决问题,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和管理各阶段全过程协同工作。

(3) 模拟性。BIM模型可以进行客流模拟分析、节能模拟、日照模拟等可持续设计,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可进行施工模拟,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及工程材料供应时间表,进行数字化、精细化的工程建设。

(4) 优化性。BIM技术可以把项目设计和投资回报结合起来,实时计算设计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通过方案比选,为决策者提供最优方案;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优化,可以显著缩短工期、减少造价。

(5) 出图性。BIM技术可以基于三维模型生成各个平面、剖面的综合管线图、结构图、建筑图、开洞图、碰撞分析报告等,帮助施工单位精准出图施工。

1.2 BIM技术发展现状

1) BIM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BIM技术从美国发展起来,而后逐渐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运用。当前以美国对BIM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8]。2003年,美国总务管理局(GSA)推出了国家3D-4D-BIM计划,提升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2007年起,GSA陆续发布系列BIM指南,用于规范和引导BIM技术在实际项目的应用;截至2013年8月,美国1/3的企业对于BIM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60%以上,而由美国政府负责建设的项目中,BIM技术使用率已达到100%。英国建设行业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月, 在英国的建筑、工程和施工行业企业中,BIM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57%,增幅显著;北欧的挪威、芬兰和德国等国,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达到了60%~70%;2010年3月,日本的国土交通省宣布,将在其管辖的建筑项目中推进BIM技术应用,根据今后设计业务来具体推行BIM技术应用。

目前在国际上,BIM技术应用已经成为设计、施工企业承接各类项目的敲门砖,是建筑类企业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2) BIM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香港是我国最早将BIM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地区。早在2015年,香港地铁的82座车站中就有20多座车站已经实现模型化,并形成基于BIM模型的各运营管理系统支撑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客流、采光、能耗、烟雾和可视化碰撞检测等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9]。

近几年,BIM技术在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短短几年间,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南通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应用了BIM技术。无锡地铁1号线落霞路站基于车站土建BIM模型,深化设计各专业管线,通过碰撞分析对管综进行优化;南京市地铁项目采用传统设计与BIM设计相结合,将传统二维管综图纸和三维管综模型进行协调,通过碰撞检查减少了设计变更,控制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深圳市地铁人民南路站引入BIM技术,进行土建与机电专业建模、各专业模型碰撞优化,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施工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

总体来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BIM技术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地上建筑应用研究中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在地下建筑物的应用上目前局限于模型创建、碰撞检查等方面,应用范围及深度尤为不足,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 BIM技术在青年路站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南通地铁1号线工程贯穿南通市东西向中轴线最重要的客流走廊。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BIM技术,提高工程信息化水平,提升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为后期地铁的智能运营与维护创造良好开端。青年路站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青年路站地理位置

青年路站是南通轨道交通1、2号线同期实施换乘车站。车站主体包含1号线车站(地下二层岛式车站)、2号线车站(地下三层岛式车站)及附属地下空间三个部分,总建筑面积约50 000 m2,其中2号线车站为国内少有的全曲线车站。青年路站是全线规模最大、难度最高、周边环境最复杂的重点车站,主要设计难点如下:

(1) 两线换乘车站同期设计施工,专业多、接口复杂,设计周期仅5个月。

(2) 车站位于老城核心区,外部条件错综复杂,管线众多,改迁困难;车站位于两条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交通量大,导改困难;周边建筑物密集,距离近,车站总平布置受限。

(3) 作为1、2号线换乘站,社会关注度高,施工质量和进度要求高。

2.2 青年路站BIM技术应用流程

青年路站BIM技术应用流程主要包含收集数据、三维协同BIM模型设计、碰撞检测、工程量统计复核、生成BIM专册施工图纸和BIM技术交底。本次青年路站BIM技术深化设计采用Revit软件进行基础建模,使用Navisworks、Fuzor等软件或插件开展辅助设计工作,工作内容主要由BIM设计小组完成,小组成员涵盖了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轨道交通工程设计BIM技术应用流程如图2所示。

2.2.1 收集数据

在创建BIM模型之前,收集方案设计报告、车站总平面图、各专业图纸和项目电子版地形图(含周边场地、建筑、道路等信息)。设计人员首先应熟悉收集的资料,校核平面坐标、标高、轴网等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基础信息设置的错误影响后期建模整体工作。

图2 轨道交通工程设计BIM技术应用流程

2.2.2 三维协同BIM模型设计

受制于周边密集的建、构筑物分布,青年路站建设空间十分有限,同时,数十类专业须在狭小的空间进行布置且不发生碰撞,这对各专业空间利用效率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三维协同设计[10]是BIM技术的核心理念,它在地铁车站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开拓性的突破。在Revit软件中,基本的协同方式有链接和工作集[11]两种模式。两种协同方法的比较如表1所示。

本项目基于Revit软件平台,以工作集模式为主、链接模式为辅进行协同设计。以工作集模式为例,首先创建具有统一坐标、标高属性的中心文件,保存至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然后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保存中心文件至本机,创建各自专业的BIM模型;最后各专业将BIM模型同步至中心文件。这种工作模式打破了各专业设计时间上的序列,设计冲突在设计阶段就得以解决,大大减少了施工阶段变更量。

2.2.3 碰撞检测

青年路站设计工作包含30多个专业,各专业设计量大,专业内部及专业之间存在大量二维图纸中不易发现的碰撞。例如,在二维图纸中,管线在转角、交叉、梁下等空间局促部位的碰撞无法直观反映出来,会影响设计优化的进度,加大后期设计变更的风险。

BIM设计小组完成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BIM模型整合,进行碰撞检测并生成碰撞分析报告,对报告中存在的400多处“差、错、漏、碰”等问题,逐条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修改BIM模型直至无碰撞。碰撞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风管、水管、桥架之间的碰撞;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的碰撞。例如,如图3所示,站厅层公共区通信、动照、FAS/BAS桥架与风管发生碰撞,根据管综设计要求,利用Revit软件将桥架上翻布置,从而避免了后期施工中的碰撞,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优化设计后的模型如图4所示。

图3 桥架与风管发生碰撞

图4 优化设计后的模型

2.2.4 工程量统计复核

各专业创建BIM模型前,应确保BIM基本构件的几何数据与非几何数据与技术要求一致,便于校核工程量[12];同时,为避免工程量统计出现较大误差,创建模型前应确保构件扣减关系正确,青年路站构件扣减原则为“柱扣减梁、梁扣减板、板被梁、柱扣减”。

按照区域、族类型、构件尺寸等分组排序条件,对青年路站各类模型构件进行分类统计,并生成工程量清单,将各类构件BIM工程量与投资建立计算的土建招标工程量对比得到差值,按差值范围分为以下三类:一类问题(3%~5%)共38项;二类问题(5%~10%)共11项;三类问题(10%以上)共31项。通过分析差值大小可以对土建招标工程量进行校核,并最终确定土建招标工程量,从而有效提高土建算量的准确性。

2.2.5 生成BIM专册施工图纸

青年路站BIM施工图模型通过校核后,生成了BIM专册蓝图,以供施工单位参考。Revit软件在设计出图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尚无统一标准:①注释、标记设置;②尺寸标注参数设置;③标题栏的设置;④线型、线宽和颜色的设置;⑤过滤器的应用。

基于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BIM模型应用标准》和《轨道工程CAD制图标准》,对图纸的编码分类、专业颜色、线型线宽、图框和标题栏等信息统一要求,使生成的BIM专册图既满足BIM工作技术要求,又符合院内制图标准。

2.2.6 BIM技术交底

依据三维模型和BIM专册施工图,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设计人员对施工单位进行三维可视化施工交底。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工作,组织专人负责施工模型的深化、拆分、更新与现场数据录入等工作,并将变更后的模型上传至可视化建设管理平台,供设计方校核。

3 BIM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13]对BIM模型的校核

车站周边居住和商业建筑密集,贴近道路红线,车站的出入口、风亭等布置受限,且存在二维地形图中没有的新建建筑。采用无人机对沿线地表进行高精度倾斜摄影,可以建立可靠、准确的三维地表环境模型, 对稳定车站总平面布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倾斜摄影模型与BIM车站模型出入口进行校核,可验证BIM模型的准确度。整合后的倾斜摄影地表模型和车站BIM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整合后的倾斜摄影地表模型和车站BIM模型

3.2 管线改迁模拟

车站位于老城区主干道交叉口,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地下分布的12类、近百根市政管线分6期改迁,难度非常大,很难精确掌握每个阶段管线的类型、埋深等信息。

对既有和改迁的市政管线进行仿真BIM建模,可以精准地呈现管线类型、截面尺寸、地下分布、窖井的位置及尺寸,以动态方式展现管线改迁重难点,也可以模拟管线各阶段改迁内容,及时发现方案的不足并优化。各类管线BIM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各类管线BIM模型

3.3 交通组织模拟

基于本站周边地表环境模型和交通组织方案资料,创建各期施工围挡、道路指引牌、临时设施等模型,模拟各施工阶段的地面交通组织方式,基于BIM模型进行交通仿真分析,确定方案对交通的影响程度。

各阶段交通导改BIM应用方案如下:

(1) 阶段一:施工临时路面板,工农路向东西两侧翻交,维持双向6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2) 阶段二: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及东侧出入口部分内部结构,工农路向西侧翻交,维持双向6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3) 阶段三:施工车站西侧附属结构,工农路维持双向6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东西向恢复原通行能力。

(4) 阶段四:施工车站东侧剩余附属结构,工农路维持双向6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东西向保持双向2车道。

3.4 勘察地质模型

基于地勘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地下管线物探和地下障碍物调查资料等,创建本站范围内场地地质模型、地下管线模型、地下障碍物模型。同时,根据工程应用需要,选择场地内的重要地表建筑物,对倾斜实景模型进行单体化,并与地质模型、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等模型进行仿真整合分析,从而快速获取周边建设环境现状信息,为项目各阶段的模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5 可视化管理平台应用

可视化管理平台能实现模型构件属性查询与修改、模型实时更新管理等操作功能,其特点在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共同协作,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平台工作流程如下:

(1) 录入实际进度,进行施工模拟及进度预警。

(2) 施工单位就实际工况提出变更需求,设计单位上传变更模型。

(3) 监理单位就不合格问题发送整改单,施工单位执行整改,上传整改结果。

(4) 监理单位验收分项工程成果,就质量问题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及时纠正施工中的错误,便于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4 结语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从二维向三维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4]。本文结合南通地铁换乘站青年路站的应用案例,梳理了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流程和工作内容,提出了BIM关键技术应用情况,得出以下经验结论:

(1) 建立涵盖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设计人员的BIM设计小组,明确轨道交通工程设计BIM技术应用的流程,可以使BIM深化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2) BIM技术使各专业可以协同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在南通地铁换乘站青年路站的应用案例中,经过碰撞检查分析,解决了400多处 “差、错、漏、碰”问题,优化了设计方案,避免了后期返工。

(3) BIM技术与倾斜摄影技术、管线改迁和交通组织模拟、勘察地质仿真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BIM技术的优势,同时解决实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南通轨道交通换乘站青年路站BIM技术的应用,体现了BIM技术可视化、协同性、信息可提取性等特点的优越性,BIM技术未来在轨道交通领域定将有更加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路站车站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车站一角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徐州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综合开发地块基坑设计与研究
车站一角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轨道交通拆解信号设计方案研究
上海市轨道交通7#线镇坪路节点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