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快速内环限速值合理性研究

2021-04-11 12:45方利君
现代交通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交织快速路内环

方利君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19)

经过20多年建设,南京主城区道路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快速路系统,以低于10%的道路网里程承担了40%以上 “车·公里”机动车交通量,有效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压力。根据南京市交管部门发布的2019年12月交通出行状况大数据分析可知,南京快速路系统尤其快速内环拥堵状况不断加剧[1-2]。

南京快速内环隧道连续成群:内环西线4段隧道,东线3段隧道,北线2段隧道。隧道段限速60 km/h,超速现象较为普遍,限制车速已对南京快速路效能发挥作用出现限制性影响,亟须对快速路系统及其运行效能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对南京快速路进行系统科学评估,合理确定限制车速以及相关的优化设计和管制措施。

1 快速内环发展现状

1.1 快速内环分布及限速现状和相交道路现状

南京主城区规划快速路网85 km,已建成快速路里程70 km,其中内环总里程23.3 km,已建成快速路密度0.25 km/km2。

快速内环主要由城西干道(虎踞路)、城东干道(龙蟠路)、纬三路(模范马路)、纬七路及其延伸的8条放射性道路等组成,形态呈“井”字。西环、北环、东环主要采用隧道段-地面段的快速通过形式,南环、凤台南路、玄武大道则主要采用高架桥段-地面段的快速通过形式;赛虹桥立交桥、古平岗立交桥、新庄立交桥、双桥门立交桥是快速内环重要的枢纽,承载着快速内环之间大量交通流量的转换[3-5]。南京主城快速内环道路设施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主城快速内环道路设施

1.1.1 限速现状

快速路作为城市不同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限速值主要根据设计指标确定,总体而言,高架桥段限速60~80 km/h,隧道段限速60 km/h,匝道限速40 km/h。南京主城快速路限速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南京主城快速路限速情况 (km/h)

1.1.2 相交道路现状

南京快速路与周边主干路相交路口较多,车辆汇入、汇出隧道主线与地面辅道的车流交织变道频繁,排队严重。如内环西线由南至北方向,隧道入口与北京东路、清凉门大街、汉中门大街、水西门大街、集庆门大街等5条城市主干道相交;内环东线由南至北方向,隧道入口与北京东路、中山东路、大光路等3条城市主干路相交。

1.2 地点车速分析

根据路侧激光车速调查仪结果分析,草场门隧道、清凉门隧道、集庆门隧道由南向北方向,隧道出入口上下游地点车速分布特征如下:

(1) 平峰时段,草场门隧道、清凉门隧道车辆速度值较高,部分车辆在隧道内超速行驶。以草场门隧道为例,平均车速58.5 km/h,85分位车速68.9 km/h,最高车速77.8 km/h。

(2) 集庆门隧道距赛虹桥立交桥较近,车辆进入隧道后,再进入赛虹桥立交桥交织区道路较短,分流车因需转入下行辅道或匝道而减速行驶,车辆行驶速度较慢,个别车辆几乎停止,分流或合流会影响内侧3车道快速路的平均速度。实测隧道上下游内侧快速路速度分布如表3所示。草场门隧道快速路车速分布如图1所示。

表3 实测隧道上下游内侧快速路速度分布 (km/h)

(a) 北出口合流区

1.3 快速内环交通流量现状

分析早高峰(7:00—9:00)、晚高峰(17:00—19:00)和部分路段的全天流量,南京快速路交通量呈现如下特征:

(1) 拥堵向全天蔓延。南京主城“井”字形快速路流量大,各条道路之间联系紧密,主干路流量大,主辅路之间车流交织频繁,严重影响车流速度。

(2) 空间分布上,高峰期南京快速内环呈现全线拥堵态势;平峰期车辆顺畅通行,交通量约为高峰期的45%~55%。

(3) 西线隧道密集、交织段距离过短,交织比仅为0.1~0.3,拥堵黑点主要集中在汉中门隧道交织区、集庆门隧道交织区;东线隧道较少,交织比高,达到0.3~0.4,拥堵黑点为隧道出入口交织区。

(4) 进出隧道大型客车比例较低,约为1%~4%。

2018年主城快速路断面交通量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2018年主城快速路断面交通量数据

2 南京快速内环限速技术参数

2.1 设计指标参数

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6],基于安全的不同限速标准,分析平纵线形指标所需满足的数值指标,不同限速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限速指标

2.2 隧道指标参数

南京快速内环隧道指标均按照设计速度60 km/h,结合最大纵坡、平曲线最小半径等指标可知:

(1) 九华山隧道、西安门隧道、通济门隧道、草场门隧道、集庆门隧道线型指标满足限速80 km/h一般值要求。

(2) 玄武湖隧道线型指标满足设超高限速70 km/h一般值要求。

(3) 清凉门隧道、新模范马路隧道线型指标满足限速70 km/h设超高极限值要求。

(4) 水西门隧道线型指标满足不设超高,限速60 km/h一般值要求。

快速内环隧道纵断面指标数据[7-9]如表6所示。

表6 快速内环隧道纵断面指标数据

(续表)

3 南京市快速内环限速仿真研究

3.1 仿真模型建立

3.1.1 隧道限速仿真

以草场门交叉口下穿隧道为参考背景,在Vissim软件中建立典型下穿隧道的仿真模型。隧道前后有地面路段过渡隧道段的长度各200 m,坡度设置为4%,隧道内长度为350 m。为不受上下游影响,隧道前后各连接760 m地面路段。由于隧道中不能换道,仿真模型设为单车道,且车型全部设置为小汽车。单车道下穿交叉口隧道仿真模型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单车道下穿交叉口隧道仿真模型示意(单位:m)

仿真模型按限速60 km/h和80 km/h进行模拟,对比因隧道上下坡对通过能力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上坡段会使车流减速。限速60 km/h工况下隧道上游入口来车速度按(40.0,60.0)近似正态分布设置;车流在隧道下坡段的整体加速(不超过限速)由Vissim软件自行处理,将隧道出口上坡路段设置为减速区,期望速度分布按英国曲率和坡度对速度影响公式设置为(31.2,51.2)。

限速80 km/h工况下入口处速度分布为(50.0,80.0),隧道出口上坡路段期望速度分布为(41.2,71.2)。仿真中单车道输入车流量的变化为1 500~2 200 veh/h。下穿隧道通过能力仿真结果如表7所示,由于仿真全部采用标准小车,并不考虑驾驶员与车辆的随机因素,仿真结果即为通行能力的极限值。

由表7可知,在稳定交通流情况下,限速80 km/h 的隧道通过能力大于限速60 km/h的隧道通行能力。限速60 km/h工况在单车道车流量1 800 pcu/h时开始堵车,限速80 km/h工况在单车道车流量2 100 pcu/h以后才开始堵车。

表7 下穿隧道通过能力仿真结果 (pcu/h)

3.1.2 快速路交织区仿真

交织区内有4股车流,分别是快速路的非交织过境车流,辅道非交织过境车流、上行交织车流和下行交织车流。我国交织区通过能力和车流速度的计算方法尚未有专门规范,主要参考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5车道交织区仿真模型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5车道交织区仿真模型示意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2000)规定,当交织段长度大于750 m时,该交织段不称为交织区,上行和下行车流视为独立的合分流行为,无相互影响。南京快速内环隧道之间路段长度普遍较短,故其都属于A型交织区。《道路通行能力手册》(2010)明确了高速公路交织区参量的计算方法,以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固定了自由流速度为120 km/h,仅适用于部分城市快速路。

由于南京城市快速内环地面段采用单向3车道,与其平行并列的2车道或3车道辅道兼匝道和加减速区,不属于快速路,考虑到快速路的建设指标低于高速公路相关标准,对3车道快速路加2车道辅道的交织区采用高速5车道交织区通过能力值可能偏大,故适当折减估算交织区的通过能力。

为估算交织区通过能力,参考《道路通行能力手册》(2000)不同自由流速度,交织比VR=0.1或0.2,双向5车道交织区通行能力如表8所示,其中80 km/h自由流速的通过能力由数值变化规律计算所得。

表8 双向5车道交织区通行能力 (pcu/h)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折减0.90后,得到自由流速度80 km/h、交织流量比0.1和0.2时不同长度交织区的通行能力。

快速内环交织区交通服务量如表9所示。随着交织流量比增加,交织区单车道通行能力下降;交织长度越长,通行能力越高。

表9 快速内环交织区交通服务量 (pcu/ln/h)

3.1.3 建立模型

模型范围为南起软件大道高架桥与凤台南路交汇处、北止草场门隧道出口(古平岗立交桥),全程快速路,主线3车道,由南向北的车流运行状况。交织区辅道大多为2车道,部分为3车道。立交桥和下穿隧道的坡度与平曲线按设计图纸布设,道路走向按百度地图设置。高峰期流量由调查确定,平峰流量在高峰流量基础上折算而得,车流下行匝道分流比例不变。

依据现场实测车辆速度,快速路车速接近正态分布。限速60 km/h时车速为(40,70)分布;限速80 km/h时车速为(50,90)分布。由于交织区下行匝道下游交通控制复杂,下行匝道按2车道无反射设置,上行匝道则由上行交通量控制,匝道上过境流量暂不考虑。仿真两种工况通行能力如表10所示。

表10 仿真两种工况通行能力 (pcu/h)

结合实测数据和部分推算结果,确定仿真中各交织区的交织比为0.14~0.35,城市中心区的交织比较大,内环线交织区交织比如表1所示。

表11 内环线交织区交织比

3.2 内环西线仿真

3.2.1 高峰期仿真

高峰小时仿真选择早高峰7:30—8:30时段的实测值,西线车流由南向北全线限速分别为60 km/h、70 km/h、80 km/h,恒定加载早高峰流量。高峰期内环西线限速提高,总体服务水平略高。

(1) 限速值越高,车辆平均运行速度越大。

(2) 限速值越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越大。

(3) 限速70 km/h对全线服务水平提高幅度更为明显:限速70 km/h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10%,限速80 km/h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12%。

内环西线早高峰恒定加载仿真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主线长度为5 739.1 m。

表12 内环西线早高峰恒定加载仿真结果

由表12可知,当道路潜在的拥堵节点(如交织区或分流汇流点)的交通量小于其最大通过能力时,限速值的提高会提升道路的通过能力。当交通量接近或已达到潜在拥堵节点的通过能力,提高限速值可能会加快上游来车的速率,使潜在点发生拥堵,降低道路的通过能力。因此,当高峰期道路发生拥堵时,限速值已没有意义,车流无法按限速值行驶。

3.2.2 平峰期仿真

平峰期仿真选择11:30—12:00的实测交通值,西/东线车流由南向北,北线车流由西向东。全线限速设置为60 km/h、70 km/h、80 km/h,恒定加载流量,平峰期交通量占高峰期交通量的55%~65%,部分区域甚至更高,内环交通开始呈现平峰不平的特点。内环西线平峰恒定加载仿真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 内环西线平峰恒定加载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限速80 km/h与限速70 km/h、60 km/h相比,快速路各断面的车速明显提高,限速80 km/h对全线总体的服务水平提升效果更显著。

(1) 限速值越高,车辆平均运行速度越大。

(2) 限速值越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越大。

(3) 平峰期内限速80 km/h对内环西线通行能力提高幅度更为明显。限速70 km/h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11%,限速80 km/h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幅度20%。

3.3 仿真结果对比

南京快速内环限速仿真结果如表14所示。

表14 南京快速内环限速仿真结果

3.3.1 内环西线

根据不同情景输入,对比快速内环西线仿真结果,平峰期限速70 km/h服务水平高。内环西线隧道平均速度增加13.7%,主线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0.4%。

3.3.2 内环东线

平峰期,限速70 km/h服务水平高,隧道(九华山隧道、通济门隧道、西安门隧道)平均速度增加9.5%;主线平均行程时间缩短8.5%。

3.3.3 内环北线

平峰期,限速80 km/h服务水平高。隧道(玄武湖隧道、新模范马路隧道)平均速度增加20.5%;主线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4.7%。

3.3.4 小结

与限速80 km/h对比,快速内环限速70 km/h对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幅度更为显著,快速内环隧道段限速值由60 km/h提升至70 km/h是合理的。快速内环通行能力对比如图3所示。

(a) 高峰期

由图3可知:

(1) 高峰期,限速70 km/h时,内环东线、西线和北线,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5%~11%,增幅更显著。

(2) 平峰期,限速70 km/h时,内环东线、西线和北线道路通行能力增幅8%~11%。

4 南京市快速内环限速合理限速值建议

草场门隧道、集庆门隧道、九华山隧道、西安门隧道、通济门隧道限速值可由60 km/h提高至70 km/h;水西门隧道、清凉门隧道、玄武湖隧道、新模范马路隧道可维持限速60 km/h不变,若限速值提高至70 km/h,需要采取工程措施。

4.1 内环西线

草场门隧道、集庆门隧道线型条件较好,限速值可由60 km/h提高至70 km/h,隧道内匝道等特殊路段限速不变。

水西门隧道、清凉门隧道平曲线半径较小。其中,清凉门隧道在设置超高情况下,满足限速70 km/h 极限值要求;水西门隧道最小平曲线半径满足不设超高限速60 km/h要求;水西门隧道、清凉门隧道可维持限速60 km/h不变,若限速值提高至70 km/h,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改造路面材料,提高摩阻力。

4.2 内环北线

玄武湖隧道、新模范马路隧道平曲线半径较小,在设置超高情况下,分别满足限速70 km/h一般值和极限值的要求,若提高限速值至70 km/h,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改造路面材料,提高摩阻力。

4.3 内环东线

九华山隧道、西安门隧道、通济门隧道线型条件较好,限速值可由60 km/h提高至70 km/h。隧道内匝道段等特殊路段限速不变。南京快速内环限速值建议如表15所示。

表15 南京快速内环限速值建议

5 总结

本文重点研究南京快速内环限速值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南京快速内环限速技术参数着手,对比相关设计规范要求,分析限速值提高的可行性。通过Vissim软件仿真,分别验证60~80 km/h 不同限速值情形下,南京快速内环路网交通运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快速内环部分隧道限速值提升至70 km/h,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但提升效率有限,需在主辅路交织段行驶安全、全线交通通行贯通性、隔离设施规范符合性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

猜你喜欢
交织快速路内环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交织冷暖
一种改进的块交织方法及FPGA实现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
基于LS-SVM的快速路入口匝道预测控制
城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间出入口设计探讨
重庆星光立交正式通车 内环快速路直达两江幸福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