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高尚品格的意象表达

2021-04-13 04:18史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墨梅共生品格

史健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断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益。

一、古诗中言意共生的教学价值

1.目标:指向古诗教学的“言意”核心

意象是诗人品格的智慧表达。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言”和“意”,重新建构古诗教学的知识核心,为古诗教学寻找新的视角。从知识目标看,言意共生是古诗内容的高度凝练,是一首诗的“眼睛”;从能力目标看,字词的含义、音韵、色彩,语句的结构、修辞、语序都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看,言意共生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从中可以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愉悦的审美认知。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作者以“冰心”“玉壶”表明内心坚守高洁情操之情;在《塞下曲》中,作者借“月黑”“雁飞高”和刹那间刀弓落满雪花的特写镜头,描写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在《墨梅》中,作者借“墨梅”表达了自己鄙视流俗、清高脱俗的品格。

2.内容:发现单元教学的“言意”资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高尚品格”,通过三首古诗,建构起对人物品格认知的基本方法,即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中发现特定的意象,感受人物品格。本单元《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三篇课文都可以从中找到对人物描写的特定方式。在《文言文二则》中,主要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格;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品格;在《黄继光》中,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反映人物品格。在教学中,既要“得言”,也要“得意”。教学课文不但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而且需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语言文字的载体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的本质对象,“言意共生”需要讓学生在“言意兼得”之中走几个来回。

3.过程:融合古诗教学的“言意”情境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表达自我的情感。情景交融是诗词的主要特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具体的生活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送别好朋友辛渐,一送就是百余里,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在长亭外的瑟瑟秋风里,在古道边的芳草地上,在杨柳岸的袅袅柳丝旁,我们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课堂上,依托文本中的经典场景和特写镜头,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断在“言”和“意”之间进行转换,把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找到言语实践的阵地,发现情感生成的因子,关注学生的精神生长与品格提升。

二、古诗中言意共生的品格表达

在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是通过特定形式展现的,内容与主题的完美契合是优秀文本的共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言”与“意”进行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走进文本对象,感悟人物的品格。

1.发现“言”的密码,获得“意”

的精妙

阅读是一种对话,是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的亲友谁在问,问什么,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塞下曲》中,假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李广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说些什么呢?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我们会思考《墨梅》中诗人王冕是如何描写“家中之梅、画中之梅、心中之梅”的。在与编者的对话中,我们会发现,编者在选取这三首诗的时候,兼顾到了写作方式的不同表达。《芙蓉楼送辛渐》中,有时间、有地点、有对答。《塞下曲》是诗人根据《史记》中“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的故事改编,通过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表达了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射虎之威。《墨梅》是托物言志,借梅自喻。语言的密码妙不可言,只有真正走进了语言的“更深处”,才能收获“意”的精妙。如果把这些“物象”作为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会在读到其他相同的“物象”时产生共鸣,收获“意象”。

2.把握“象”的联系,获得“意”

的传神

在“言意共生”的领悟过程中,可以围绕一首诗带出一组诗,在反复的意象赏析与比较中,揣摩作者的匠心独运。《芙蓉楼送辛渐》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作,第一首是作者江边送别辛渐,第二首是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行,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对于感受作者的伟大品格有很大帮助。《塞下曲》又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教师可以补充另外五首,也可以补充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和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让学生感受边塞特点,通过边塞生活衬托李广的英勇。教学《墨梅》,教师可以联系王冕的另一首诗《白梅》,通过“墨梅”和“白梅”的赏析,感受王冕的志趣、理想与抱负。把握不同诗句中“物象”的联系,穿越历史的时空,再现作者的心路历程,也能收获作者通过语言对意象的表达。

3.联系“物”的特点,融合“意”

的生成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清楚了诗中的意象表达,就明白了诗人的写作价值与表达观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诗人通过“冰心”“玉壶”的形象,写出了诗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在《塞下曲》中,则借助“雁”来渲染气氛,加强对环境的描写;在《墨梅》中,梅花有着不畏严寒、淡雅芳香的秉性。这些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追求,自然也就成了重要的文化意象。通过发现古诗中的“物象”,自然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意象”形成认识,实现言意共生。

三、古诗中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

古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反复诵读,从诗的物象中还原意象。围绕本单元主题,以古诗为载体,以品格为核心,按照“讲清内容,悟透道理”的思路设计古诗教学,强化对诗词意象的认识,提高对古诗表达的认知,不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1.把内容讲清楚

理解诗意是感受诗中表达品格的基础,也是从书面语言向儿童语言转化的过程。理解古诗内容,首先要理解诗中陌生的词语。如“芙蓉楼”“楚山”“塞上”“洗砚池”等表示地点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地名,可以通过出示地图、结合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要找到诗中的叙说要素。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一个 “孤”字,把诗人在寒雨冷风中的孤单、寂寞表现出来了;《塞下曲》中,一个“夜”字,一个“满”字,把月黑风高、大雪纷飞的场景写活了,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最后是要聚焦人物。三首诗中,有王昌龄在与辛渐别离时的内心留白,有卢纶对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刻画描摹,有诗人王冕寄情于梅的自我画像。围绕这些人物的深入认识,知人论世,可以把诗意理解得更透彻。

2.把背景说具体

了解人物品格,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了解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了解古诗的背景,首先是联系诗人生活,三位诗人都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人生起伏;其次是联系时代背景,三位诗人都处于民不聊生的朝代末年;最后是联系意象表达,三位诗人都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教学古诗,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心境,走进意象。

3.把品格悟透彻

古人写诗是在记录生活,表达情感。通过诗中丰富的物象,走入特定的意境,能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在表达。《芙蓉楼送辛渐》中,作者借“寒雨”“楚山孤”等特定意象,写出了孤立无援,接着又用“冰心”“玉壶”表达自己的冰清玉洁。《塞下曲》中,诗人借“月黑”“大雪”等环境描写,突出战斗的艰苦与战士的英勇。《墨梅》中,作者以梅自喻,通过“清气”表达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贵品格。

古诗教学中需要有清醒的文体意识,高远的教学立意,准确的目标定位。言意共生的古诗教学,需要在物象与意象的转换过程中,得言得意,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中,走向单元主题“人物品质”,达到文本的理解与文本的表达的“双向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墨梅共生品格
我就是我
柳佳玮作品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冬季暖男必备
建筑与环境共生